“我就是那污泥当中的莲花,你们要取莲花,切莫向臭浊污泥学习!”

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农历四月十三日,被誉为“千古一僧”的鸠摩罗什三藏,在西安草堂寺圆寂前如是嘱咐身边的弟子。

“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了,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罗什大师回顾了自己的译经生涯,表明自己共译出经论三百多卷,都能作为垂范后世的文本。他向僧众弟子们发下大誓愿,若是自己“译经无误”,荼毗后舌头不烂化为舍利。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1)

佛教诗词系列第七章

事实果然如此,鸠摩罗什荼毗舌根不烂。按照其遗嘱,将其运往凉州(今甘肃武威)供奉,这是他生活了16年的地方。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颗三藏法师舌舍利,它圆满地证明了大师的不朽成就。

“薪灭形碎,惟舌不坏。”(《高僧传》)

在佛法传入中土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这般神异的事情可谓是绝无仅有。在遥远的丝绸古道上,坐落于古凉州的“舌舍利塔”屹立不倒,垂挂于八角的铃铛随风摆动,叮咚作响、余音袅袅,向天下人昭告着罗什三藏的丰功伟绩。

1994年9月9日,世界各地而来的高僧学者齐聚新疆克孜尔石窟,参加纪念罗什大师诞辰1650周年研讨会。作为大会献礼,一尊鸠摩罗什大师的雕像就此矗立在克孜尔石窟前,守护着生养他的故乡龟兹古国。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2)

舌舍利

那么,鸠摩罗什大师到底有什么重要贡献,以至于1600多年后都有人铭记怀念?他又为何在圆寂之时发下“舌头不化”的誓言,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这一切的一切,还要从罗什三藏先后两次破戒说起。

破戒之身,不能成佛

公元344年,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的公主耆婆,诞下了一名男婴,他就是历史上的大翻译家鸠摩罗什。

罗什的父亲鸠摩炎原本是天竺国的贵族(传为宰相),为避祸东渡葱岭后来到龟兹,被龟兹国王迎为国师。鸠摩炎也十分有修为,不过在龟兹王的逼迫下,他还是与其妹妹耆婆成婚了。

耆婆先后诞下两子,即鸠摩罗什和弗沙提婆,她后来出家修行得了道果。

鸠摩罗什这个人聪颖异常,相传他不到6个月就能开口说话,3岁的时候就能读懂书籍,5岁时的学问就超越常人。7岁那年,罗什跟随自己的母亲耆婆出家,一开始修习的是小乘经论。

据我们的一些僧传记载,一切有部的代表作《大毗婆沙论》,竟然是罗什七八岁的读物。当然,这其中或许夹杂着不同教派间的口水仗,但也显示罗什这个人的聪明程度超乎常人。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3)

鸠摩罗什长相俊美

9岁那年,耆婆就带着罗什渡过辛头河,抵达当时的小乘中心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罗什跟随当地的名僧槃头达多学习了《杂藏》、《中阿含》以及《长阿含》等经典,成为独步天下的高僧。

“明博识,独步当时,三藏九部,莫不该博,从旦至中,手写千偈,从中至暮,亦诵千偈,名播诸国,远近师之。”

短短的3年时间,鸠摩罗什就能诵出多达400万字的经典,其记忆力简直能与“多闻第一”的阿难陀相比较了。罽宾王十分仰慕罗什的才华,将其请到宫中与外道辩论,结果无一人能驳倒小罗什。

从此以后,鸠摩罗什的名气就在西域传扬,罽宾王给予他十分崇高的待遇。不过,罗什在13岁的时候又离开了罽宾国,从月氏支北山进入疏勒(今新疆喀什),遇到了大小乘兼修的佛陀耶舍。

耶舍是不折不扣的大学问僧,他精通婆罗门教的“四吠陀”以及天文、历法、算术、建筑、修辞等“大小五明”,尤其对梵文的撰述体例非常又研究,罗什跟着他学到了很多本领。当然,因为耶舍学得杂,所以罗什的学问也由此变得不纯正,夹杂了一些外道的见解。

但不久后,罗什又遇到了另一位高僧,逐渐对小乘法产生了动摇,开始将重心转向大乘。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4)

古籍中流传的鸠摩罗什画像

鸠摩罗什原先学习的经典以一切有部为主,尤其是“阿毗达磨”中“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理论。不过,须利耶苏摩这位高僧是专弘大乘的,他给罗什讲解了“非有非无”、“无常无我”等思想,并且不断地通过辩论的方式说服罗什。

于是,在疏勒跟随须利耶苏摩学习了1年左右的罗什,最终选择了大乘。他在此后专门深入学习了中观派的代表作《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从此确定了自己坚定不移的立场。

疏勒国王听从了当地高僧喜见的建议,举行了盛大的仪式请罗什升座讲法,由此这位少年人在西域声名鹊起。然而,罗什在不久后却遇到了一位怪人,他精准地预言了自己35岁之后的遭遇。

“你如若不破戒,将成为佛陀第二。”

跟随母亲从疏勒北还龟兹的途中,罗什遇到了一位三果罗汉,这位修行人给出了这样的预言。

此时的罗什不仅贯通两乘,还掌握了数种语言以及世俗学问,他是西域冉冉升起的巨星。然而,这则预言始终如同“紧箍咒”一般,令鸠摩罗什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提心吊胆。而他的父亲鸠摩炎也是如此,生怕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因世俗原因不得不破戒。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5)

20岁的时候,鸠摩罗什在龟兹国受了具足戒,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比丘。他的母亲耆婆觉得自己完成了任务,表示要到天竺国去求法,临别之前对儿子罗什说了这样一番话。

“大乘要在东方(古中国)才才能发扬光大,但这个地方对你其实不利。”

罗什听后表示自己日后一定要去东方弘法,即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无所畏惧。不过,他的第一步是在龟兹进行的,经其弘扬演说,大乘思想在龟兹蔚然成风,影响力辐射到了西域周边的国家。

“诸王皆长跪座侧,令什践而登焉。”

每次讲法的时候,西域诸国的国王都将身子伏在地下,任由罗什踩过去登上法座。龟兹王更是因罗什而荣耀,给予他非常大的礼遇,甚至可以说和这个外甥平起平坐。

然而,厄运很快就要到来了,三果罗汉的预言竟成为现实——鸠摩罗什第一次破戒了。

前秦建元十五年(379),来自中原腹地的僧人僧纯、昙充结束了在龟兹的求学之旅,回到长安后将罗什的大名介绍到了中土。前秦皇帝苻坚笃信佛法,当时的中原高僧襄阳道安就劝说他,将鸠摩罗什请到长安来弘法。

于是在3年后,苻坚为了争夺鸠摩罗什这位高僧,干了一件令人咋舌的事情。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6)

克孜尔石窟前的罗什塑像正面

公元382年9月,苻坚命令骁骑将军吕光带着十万大军(骑兵五千),向着西域的龟兹浩浩荡荡地前进了。

“西域荒远,得其民不可使,得其地不可食,汉武征之,得不补失。今劳师万里之外,以踵汉氏之过举,臣窃惜之。”

苻坚的弟弟符融出面劝阻,意思就是说不要像当年的汉武帝一样,好大喜功打光了家业,到头来可谓是得不偿失。不过苻坚不理会弟弟的进谏,执意要将鸠摩罗什请到长安,在临行前还特意叮嘱了吕光。

“闻彼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

当然,前秦部队也确实非常能打,从玉门关一直杀到车师国,所向披靡、无人能挡。西域鄯善王、车师前部王以及康居、于阗等大大小小的西域诸国被打服了,请求充当前秦征讨龟兹的向导。

吕光很快就将龟兹国征服并杀死国王白纯,立了他的弟弟白震为王。当然,他采取了非常残忍的屠城手段,鸠摩罗什只能主动出面束手就擒。但吕光这个人不信佛,所以他对待罗什的态度很恶劣。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7)

龟兹古国地图

“道士之操,不愈先父,何所固辞?”

吕光先是让罗什骑上笨重的牛上街游行,然后再强迫其与龟兹王的女儿成婚。罗什当然拒绝,但吕光还拿出其父亲的例子,说“你爸爸当年不也是还俗结婚了吗,你又有什么好推辞的呢?”

“饮以醇酒,同闭密室,什被逼既至,遂亏其节。”

于是,吕光命人用酒将罗什灌醉,然后使其与龟兹公主同处一室。就这样,名满西域的高僧鸠摩罗什破戒了,这成为他一生当中最大的污点。不过,破戒一事倒也应验了当年三果罗汉的预言,“释迦第二”的梦想终究化为泡影。

次年,吕光带着罗什抵达凉州,在得知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落败被姚苌所杀后,干脆就在凉州自立为王。于是,割据政权后凉就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鸠摩罗什也因此滞留在都城故藏(今甘肃武威)。

高僧鸠摩罗什,在凉州滞留了长达17年的光阴,他落寞的身影至今令人扼腕叹息。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8)

被逼破戒的鸠摩罗什

寄人篱下,再污其身

前秦覆灭之后,羌人首领姚苌在渭北建立了后秦政权,于公元386年在长安称帝。他也早就听闻鸠摩罗什的大名,便派人到凉州向吕光请求将其带到长安,但遭到了吕光的断然拒绝。

鉴于当时后秦刚刚建立,姚苌没有进一步采取行动。8年以后,他的继任者姚兴即位,再度向后凉派遣使者迎接鸠摩罗什,仍旧没有得到批准。于是,姚兴在后凉吕光去世2年以后,趁着凉州内部的分歧而派兵西征。

陇西公姚硕德在凉州战胜了新的后凉王吕隆,将58岁的鸠摩罗什迎到了长安,名满天下的高僧终于来到了中土。

信奉佛法的姚兴虽然要比后凉吕光客气得多,但他也并非完全没有政治上的考量。它作为中原与西域联结的文化纽带,对姚兴的统治有着巨大的帮助,而罗什是中原与西域都享有盛誉的高僧,他落到谁的手中都会成为一张王牌。

罗什大师抵达长安之后,姚兴以国师之礼接待了他,并且为其组建了长安译场。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9)

姚兴

他在凉州的17年间,虽然没有任何弘法的活动,但潜心钻研了汉语以及汉文古典文献。也就是说,出生在西域的鸠摩罗什,被困凉州的经历使其通达了中原文化。尤其是凉州地处东西要塞,两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令鸠摩罗什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一套思想体系。

天下诸国之间的不断征伐,更使得这位饱经沧桑的圣教龙象,对时局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从公元402年开始,住在长安逍遥园西明阁的罗什,在姚兴的支持下开始译经。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译经活动,长安译场的僧众多达数千,在翻译过程中分工明确、有条不紊。

在罗什的主持下,大乘空宗重要的经论都被译出,比如《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刚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等。除此之外,《阿弥陀经》、《法华经》、《成实论》、《十诵律》等重要经典,都出自鸠摩罗什之手。

这些经典往往都是各大宗派的立宗之作,比如净宗的《阿弥陀经》、律宗的《十诵律》、三论宗的《中论》、成实宗的《成实论》等等,鸠摩罗什也因此被誉为“中土八宗共祖”(“八宗共祖”是龙树)。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10)

古代经文

鸠摩罗什的译文讲究“意皆通圆,词润珠玉”,一改过去古朴稚拙的风格,开创了“意译”的先河。不过,罗什的译本并不以文害意,而是在晓畅自然中通达佛意。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金刚经》,高度的文学性令其一直在大众中广为传播。此外,《维摩诘经》对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唐代的王维就是代表。

“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

这是对鸠摩罗什译经的最好评价,他为中华文化贡献了许许多多独特的词汇,至今仍被我们所沿用。世界、大千世界、未来、烦恼、苦海、解脱、平等、不可思议、想入非非、天花乱坠、梦幻泡影、大彻大悟......根据统计,由鸠摩罗什直接发明或由其演化而来的汉语词汇,多达3万余个。

只要中国人一张嘴,那肯定就离不开佛教词语,而这些词语多半与鸠摩罗什有关。

但在这成绩斐然的背后,是罗什大师难以言说的苦痛与悲戚,寄人篱下的他不得不再污其身。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11)

句读版《阿弥陀经》古本

有一日罗什给姚兴讲法,他突然说:“在我的肩膀上有两个小孩在爬。”

于是,姚兴就十分高兴地对鸠摩罗什说,“大师您这样的人,应当多多留下法种才行!”不久后,姚兴就派人送来了十几名歌姬,罗什带着这些女子搬出西明阁到草堂寺居住了。数年以后,鸠摩罗什就有了两个儿子,这也就是所谓的“法种”了。

这件事情其实是有历史背景的,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之后,声望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他的门人弟子多达上万,其中有出息的有上百人,“什门四圣”、“什门十哲”等弟子都是开宗立派的高僧,比如道生、僧肇、僧睿、道恒、慧观、慧严、道融、僧契等等,在历史上可谓赫赫有名。

道生,第一个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高僧,佛性论的思想由他而起。僧肇,被誉为“中华解空第一人”,他的《肇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千年以来久负盛名。

这些弟子的影响力非常大,而且有的还分散到各地去弘法,给国主姚兴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12)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其实我们举玄奘的例子,就非常能够理解这种情况了。当年玄奘取经回到长安以后,声望同样达到了顶点,迎接他的人多达数十万。李世民对此十分震惊,他只能不断地劝说玄奘还俗做官,玄奘也只能在政治漩涡中不断游走。

李世民去世后,玄奘请求到少林寺译经不仅遭到拒绝,晚年还被高宗李治软禁起来。

鸠摩罗什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巨大的声望并未给其带来好处,反而激发了他与姚兴之间的矛盾。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寄人篱下的他只能选择自污的方式保全,以促使译经事业的完成。

或许,他母亲耆婆当年所说的话是对的,“大乘法要到中土才能发扬光大,但东方对鸠摩罗什并不利”,来到中土之后,罗什两次破戒也只能是情非得已的无奈之举。

事实上,罗什的这些行为当时就引发了弟子们的怀疑,为此他不得不出面澄清此事。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13)

另一位译经大师玄奘

唯一诗作,自证清浊

关于鸠摩罗什自证清白的故事,广泛流传的说法是这样的。

姚兴给他送了数十名歌姬后,长安僧团中有些弟子蠢蠢欲动,开始公然地违反戒律。这些弟子被长老们批驳后,还以鸠摩罗什为例子进行反驳,意思就是说,他都能娶妻生子了,我们所犯的这些错误算得了什么呢?

这些事情很快就传到了罗什的耳朵里,他为此不得不寻求对策。

一日,三千弟子与国主姚兴等人共同过斋,鸠摩罗什突然拿出一碗银针。他对大家说,“如果你们和我一样,将这些银针吞下去,那你们也能娶妻生子”,语毕,便将这些银针一枚一枚低吞入腹中。

此后,长安僧团又恢复了往日的清净,弟子们再也不敢违背戒律。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14)

长安草堂寺

不过这些传说的真实性,历来都被人怀疑,不排除后世“为尊者讳”而杜撰的嫌疑。个人倒是比较觉得,罗什的思想与《维摩诘经》有着深刻的联系,正如他所自嘲的那般。

“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也,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我是污泥中所生的莲花,你们可以学习我莲花的部分,但千万别向污泥看齐啊。我们看《维摩诘经》,也有着十分浓厚的入世的思想,它所提倡的“心净则佛土净”、“出世亦入世”的理念,为中国人在现实与理想之中找到了平衡点。

在这里,庵主就不得不提醒各位,注意到鸠摩罗什生活年代的具体背景。当时是著名的“东晋十六国”时期,连年的割据战争使得老百姓生活在极度的痛苦当中,而侧重于“空”的般若学之所以能够流行开来,与这一历史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动荡不安的时局,让当时的人不得不在虚幻的来世中寻求安慰,而这个舶来品则完美地契合了时代需求。作为同一时代的人,高僧鸠摩罗什也遭受巨大的创伤,他的两度破戒正是因此而来。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15)

东晋十六国

罗什在晚年,不断地跟身边的弟子重复“污泥莲花”的譬喻,就是希望他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

据《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三藏曾写过十首诗歌,但其中的九首都失传了,只有一首《赠沙门法和》才流传至今。

“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收在《全晋诗·卷七》)

法和是襄阳道安的同学,曾经拜西域神僧佛图澄为师,后来定居在洛阳译经。很显然,这首诗是鸠摩罗什写给名僧法和的,他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经过修行,我的身心达到了正道的功德,明了无碍的法在宇宙中流转。那圣鸟栖息在高高的梧桐树上,那和雅清正的声音能直达九天之上。”

整首诗的文字非常简单,除了“哀鸾”容易被误解为“悲哀的鸾鸟”外,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不过,罗什三藏的这首唯一诗作,气象博大、立意高远,足以自证自己的清白了。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16)

哀鸾,又名佛音

或许是担心愚痴的弟子们不能理解这首诗,鸠摩罗什在圆寂之前,又以“舌舍利”作为表法的信物。

“如若我译经无误,荼毗后舌根不烂,化为舍利。”

事实也的确证实了他的誓言,其舌舍利至今仍在甘肃武威的罗什寺供奉,千百年来接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而有着“四大译经家之首”美誉的罗什三藏,留下的译作更是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

除了文字般若外,遍布全国的佛塔寺以及石窟、造像、壁画,都与鸠摩罗什译出的经典有着直接的联系。在麦积山石窟寺的早期塑像中,能看到大量以“三世佛”为主题的塑像,更有“阿弥陀”、“维摩诘”等主题的“经变图”壁画。

而起故乡龟兹,更是兴建了克孜尔千佛洞,其中47号窟的“涅槃像”有着头光和身光光环,许多小立像围绕四周。这是典型的大乘涅槃形式,与部派的形式可谓截然不同。而这些形象生动的艺术品的背后,都离不开罗什等人译出的大量经典作为抽象理论支撑。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17)

麦积山石窟

公元413年4月13日,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在长安草堂寺圆寂,世寿70岁,僧腊63年,戒腊50年。

关于大师的是是非非,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而他译出的经典,如今仍是我们的渡海之筏。清也浊也,不过徒增谈资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至诚顶礼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破戒的报应 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18)

随喜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