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四)牧区放牧饲养

小尾寒羊在牧区饲养,广袤的草原牧草是它的主要饲料。不但夏季要多放牧,即便是寒冷的季节,除大风雪恶劣天气外,也应该尽量多放牧。

养殖短尾寒羊(小尾寒羊的养殖)(1)

牧区放牧

牧区养殖,一般羊群羊只数量较大,数百只羊乃至更大的羊群都有。

牧区放牧时,要根据小尾寒羊的性别、年龄、生产性能和草场情况,合理对羊群编群。合理组织羊群既节约劳动力,又便于羊群管理和提高生产,对放牧好坏很有影响。

养殖短尾寒羊(小尾寒羊的养殖)(2)

“一条鞭”放牧队形

公羊和母羊、成年羊和青年羊、幼羊应分群放牧,大羊尽可能利用高低不平的牧地。羊群数量也不要太大,种公羊以150~200只为宜,成年母羊应为200~250只,幼龄公羊和母羊应为200~300只,去势羊300~500只。

牧区放牧分自由放牧和划分区域放牧两种方式。自由放牧是我国传统的利用天然草场的主要方式,即根据自然地形、气候变化、草场质量、水源等,将天然牧场按季节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一年之内进行几次大转移来进行的放牧。缺点是羊群游走距离大,夏秋牧草利用不充分,冬春草场紧张,放牧易于过度,草场植被易退化,载畜量低。

养殖短尾寒羊(小尾寒羊的养殖)(3)

“满天星”放牧队形

划区域放牧就是先把草场划分为季带,在每个季带内再分成若干轮牧分区,根据小区的大小,依次在其中放牧,如此轮换利用草场。好处是减少牧草浪费,节省草场面积,提高草场的利用率。

一年四季放牧都有不同的要求

春季气候不稳,忽冷忽热,温差大,要注意天气变化,宜选择平原、川地、盆地放牧。出牧宜迟,归牧宜早,一般宜慢放,应避免羊群“抢青”引起腹泻,可先放牧枯草,再放牧青草,让小尾寒羊及早恢复体力,给以后抓膘创造条件。

养殖短尾寒羊(小尾寒羊的养殖)(4)

春夏草场

夏季气候炎热,宜在高山牧地放牧,这里天气凉爽,牧草丰盛。出牧宜早,归牧宜迟,尽量延长放牧时间,抓好夏膘。

秋季气候逐渐变冷,可选择山腰和山脚地带放牧,此时小尾寒羊营养好,尽可能利用较远距离放牧,羊群最好晚出晚归,中午继续放牧,抓好秋膘,利于越冬。

冬季寒冷,应选择地势较低和山峦环抱的向阳平坦地区放牧,晚出晚归,慢赶慢游,以利保膘、保胎和保证安全。

养殖短尾寒羊(小尾寒羊的养殖)(5)

秋末冬初草场

放牧要有一定的放牧队形。这样有利于在放牧过程中控制羊群采食、游走和休息的时间,有效地利用牧草。基本有“一条鞭”和“满天星”两种方式。可根据草场地形、植被均匀等情况灵活运用。

牧民对羊群放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为“春放洼,秋放沟,六月七月放岗头。”“春放平川免毒草,夏放好山避日焦,秋放满山吃好草,冬天就属阳坡好。”“羊吃四个饱,肥壮多产羔,羊吃三个饱,能下二茬羔,羊吃一个饱,性命也难保。”养殖讲技巧,环环要做好,羊只肥又壮,生产效率高。(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