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分析(太平天国最后的中流砥柱)(1)

李秀成(1823——1864),亦名李寿成 。原名李以文 。广西梧州府藤县人。家境贫寒,约在道光28、9年(1848——1849)间加入拜上帝会。咸丰元年(1851)初,金田起义爆发。李秀成于当年9月参加太平军。后随太平军北上,先后参加过桂林、全州、衡州、长沙、武昌之役,在战火硝烟中得到锻炼,逐渐显露出其不凡的军事才能。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后,李秀成为东王杨秀清所赏识、擢拔,举荐其为右四军帅,很快又擢升为后四监军,隶属翼王石达开部,随石达开征战安徽,参与了攻取安庆之役,后留守安庆,保境安民。

1854年春,奉命迁调镇守庐州(今合肥) ,晋升殿右二十指挥。不久又积功升二十二检点、地官副丞相。

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分析(太平天国最后的中流砥柱)(2)

1856年2月,随燕王秦日纲开赴江苏镇江解围,参与了摧毁清军江南、江北大营战役,屡建奇功。同年9月,天京城内爆发了令亲痛仇快的“洪杨内讧”,北王韦昌辉奉天王密旨返京诛讨擅权揽政的东王杨秀清,旋即滥杀无辜,数万天国老弟兄被自己人屠杀......天京事变后,李秀成率部移防安徽桐城,擢升地官正丞相,封合天侯。

1857年春,击退围城清军,率军北上六安、霍丘,联合捻军共同作战。彼时在天京主政的翼王石达开饱受天王洪秀全猜忌、掣肘,愤而离京出走,数十万太平军精锐(此说有争议 ,有文献记载说十余万 ,还有二十余万乃至数十万之说)随其一同离去,太平军的力量遭到很大削弱。石达开出走后,率军在外单独作战,并渐行渐远,绝不回头。

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分析(太平天国最后的中流砥柱)(3)

石达开出走后,李秀成被天王封为副掌率、合天义,与另一位军中后起之秀陈玉成一同主持天国军政。李秀成奏请天王严法令、整肃朝纲、赏罚分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择才使用、不得任人唯亲,力主罢黜昏庸贪婪的福王洪仁达、勇王洪仁发(洪秀全长兄、次兄)、请回并重用石达开等...... 激怒了洪天王,被革除官职爵位,经满朝文武极力谏阻,得以恢复职位与爵禄。1857年12月,湘军围攻镇江,李秀成奉命率军前去增援,击退围城敌军,救出守军。

1858年春,湘军曾国荃部攻陷雨花台,开始进围天京。李秀成潜出天京赶往安徽调兵救援,旋即升为后军主将。7月,在枞阳召集诸将开会,决定与陈玉成联手共同破解天京之围。9月,率军自全椒开至滁州乌衣镇 ,与陈玉成部队会师后共同作战,大败清军,进占浦口,第二次摧毁江北大营,复取扬州。11月,与陈玉成部一起驰援安徽三河镇(太平军重要的仓储基地),重创湘军李续宾部,歼敌6000余人,湘军悍将李续宾绝望自缢而死,曾国藩弟曾国华及40多文武将吏战死。

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分析(太平天国最后的中流砥柱)(4)

1859年春,因浦口守将叛降清军,致使浦口失陷,李秀成闻变迅速率军赶往,经短促而激烈的战斗,太平军攻入城中,复夺浦口。12月,封忠王,入天京同干王洪仁玕商议“围魏救赵”之计,以解天京之围。

1860年3月,忠王李秀成率军猛攻杭州,清军中计来救,他立即回师天京城外。5月,会合李世贤、黄文金等数路大军,再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歼敌无数,旋即乘胜接连攻克江苏丹阳、常州、无锡、太仓、苏州、松江,兵锋直逼上海,但对列强心存幻想,犹豫未进,终为淮军、列强军队联手干涉击败。10月,奉命率军西征,不愿离开苦心经营的苏福省,有意拖延,执行不力, 一直拖到次年6月才抵达湖北鄂州,致使与陈玉成会攻武昌的计划因失期而搁浅,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

1861年夏,李秀成率军离开湖北,转略浙江,年底攻克杭州。

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分析(太平天国最后的中流砥柱)(5)

1862年初春,率军相继攻克江苏奉贤、南汇、川沙、浦东等地,再次逼近花洋杂居的商贸重镇上海,同淮军及雇佣军(常胜军)激战,互有胜负。5月,自江苏太仓发起反攻,大胜,歼灭中外敌人数千,生擒洋枪队副统领法尔斯德。接着连克嘉定、青浦,捣毁淮军及英法军队大小营垒130余座。松江外围的据点全部被摧毁,列强军队困守在松江城内不敢动弹。上海近在咫尺,岌岌可危。

因洪秀全屡屡下诏急催,李秀成被迫放弃唾手可得的上海城,率军回援天京。从1862年10月中旬起,李秀成率20余万太平军与3万围城湘军血战40多天,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却未能取得胜利,后因缺乏御寒冬衣、粮食而主动撤军。

1863年3月,率军千里迂回,先至巢县,旋即围攻六安,却久攻不克,折往寿州,又不克,因作战不利而退兵。返回苏州后,对部将暗中策划投清活动置若罔闻,不加制止,后经丹阳回到天京,致使留守苏州的慕王谭绍光被叛徒郜永宽、汪安钧等人杀害,反王们献苏州投降淮军。

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分析(太平天国最后的中流砥柱)(6)

李秀成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被洪拒绝,并命他死守天京。他的小舅子宋永祺、松王陈德风等欲投降清军,多次出城与清军谈判,后事情败露,他不仅不加严惩,还重金贿赂天王亲信官员为叛徒掩饰。洪秀全病死后,他受命辅佐幼天王洪天贵福(洪福瑱)。

同治三年(1864)7月,湘军用地雷炸塌天京城墙一角,天京陷落,李秀成乘乱护送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途中失散被俘,在囚笼中亲笔写供词数万字,即《李秀成自述 》,叙述了太平天国的兴衰历史,文中还隐隐露出乞降之意。8月,曾国藩将其处死。

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分析(太平天国最后的中流砥柱)(7)

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分析(太平天国最后的中流砥柱)(8)

【插图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