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文学家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非常同情百姓们的疾苦。他们经常深入农村,考察乡亲们的生活情况,有时遇到百姓们揭不开锅的时候,也会主动地解囊相助。

古代水利设施不发达,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靠天收,遇到旱灾之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田地里的庄稼枯萎,一家人的生计却成了大问题。清代一位诗人就曾亲眼目睹过这种情况,他心中焦虑,于是便赋诗抒怀。下面分享清代李渔的一首七律,言辞激昂,笔墨酣畅,更彰显出宽广胸襟。

李清照最豪横的古诗(清代李渔的一首七律)(1)

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

清代:李渔

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

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

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

民命久悬仓廪绝,问天何事苦为仇?

李清照最豪横的古诗(清代李渔的一首七律)(2)

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聪明好学,凡事还喜欢刨根问底。有一次先生解释“虽褐宽博”一词时曾说:“褐,即贫贱人所穿之衣;宽博,即肥长。”李渔听完却感觉这种解释有点不对劲,因为穷人的衣服应该短瘦一些,才能节省布料。

后来他走访了山区的很多村庄,发现那些山民的衣服果然又肥又大。经过打听,他终于了解到,由于条件艰苦,一件衣服白天裹身、晚上当被,所以才会将衣服裁剪得很肥大。李渔疑窦顿开,他凝视着一位老农身上补丁摞补丁的肥大衣服,顿时觉得非常伤心。

李清照最豪横的古诗(清代李渔的一首七律)(3)

诗人一直非常关心百姓们的冷暖,这首诗就表达出诗人对乡亲们遭受灾害后的怜悯之情。开篇就抒写了一种极度的担忧,“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阴历五月正是初夏时节,可是江面上却寒风阵阵,作者怀疑天气太过干冷,好像到了麦子收割的时候。

作者用一个“疑”字,传达出自己对气候反常的忧愁。因为田地里很久都未曾下过一滴雨,庄稼都显得非常干瘪,乡亲们只是干着急,却想不出办法。

李清照最豪横的古诗(清代李渔的一首七律)(4)

多年大旱,很多乡亲们颗粒无收,只好背井离乡。留下来坚守的也感到非常迷茫,作者更是焦急万分地说,“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这一年的收成估计是没有指望了,大家望眼欲穿地盼着下雨,眼看天上飘来几片阴云,忽然又被风吹走了。

作者用“难、忧”二字,朴实而又充满深情地表达了无尽的忧虑。他恨不能邀请后羿射日,更希望请来东海龙王降雨。可是这一切只是幻想,天空中依然万里无云,好像是要考验大家的耐心。

李清照最豪横的古诗(清代李渔的一首七律)(5)

颈联转而叙述更广阔的受灾地区,“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四面八方的农业生产都已歉收,三楚大地上就像燃烧着一团火;持续两年多的干旱,让很多家庭度日如年,到处都是流浪的饥民,遍地可见干枯的草木,让人不忍直视。

觇(chān),观望的意思。作者得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重的灾情,他放眼寰宇,境界开阔,全诗的意境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李清照最豪横的古诗(清代李渔的一首七律)(6)

作者在结尾更是悲愤地责问苍天,百姓们的生活已经朝不保夕,老天爷为何要如此与世人作对?“仓廪绝”三字,极其形象地刻画出旱灾造成的极大影响,也委婉地传达出作者具有诗圣那样的宽广胸襟,与那些只顾自己享乐的王公大臣相比,实在是令人钦佩。

李渔的这首七律言辞激昂,直抒胸臆,既表达了对受灾群众的同情,也展现出一种责任和担当。只可惜他只是一介书生,人微言轻,即使他的诗篇笔墨酣畅,也无法解决灾区的燃眉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