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撬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英德,正以她独特的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依托红茶助农脱贫的英德模式。
英德茶园种植面积超13万亩,带动从业人员超过13万人。
英德启动了“百企扶百村”活动,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带动有劳动能力扶困户6991户24504人。
10月6日上午,今年55岁的英德市石灰铺镇乌坑村贫困户林观金早早来到了英州红旅游扶贫茶园采摘茶叶。秋季是英德红茶最后的采摘季节,茶园有数十位村民像她一样忙碌着。虽然看起来有些拘谨,但一谈到现在的生活,她脸上露出喜色:“一个月3000元左右工资,再加上种茶收入,生活轻松很多了。”如今,她家里置办了彩电、冰箱以及沙发等家具,“原来家里连好一点的房子都没有,哪敢想这些。”
林观金是英德推行茶叶扶贫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像她这样通过红茶产业就业收益的贫困户,英德还有两万多名。
近年来,英德市大力推动茶产业快速发展,构建茶企和茶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茶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企业和茶农收益。实现茶叶种植面积13.2万亩,带动从业人员超过13万人的成绩。另外,英德还开展“百企扶百村”行动,动员有条件的茶企通过公司 合作社 贫困户模式进行帮扶,带动有劳动能力扶困户6991户24504人,年均增加收入1116元/户,找到了从“输血”扶贫转为“造血”脱贫的道路。
英德红茶一个品种支撑一个产业,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
脱贫
贫困户建新房买新家电家具
“一片叶子撬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英德,正以她独特的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依托红茶助农脱贫的英德模式。
英德地处粤北山区,由于底子薄,贫困村数量依然在全省县级行政区中排名第二。截至2019年6月,英德有78个省定贫困村,贫困人口17037户43319人。所谓“靠山吃山”,贫困户想要脱贫,最好的办法是发展产业。而红茶产业的兴起为英德的脱贫攻坚打入一针“强心剂”。
林观金是英德市石灰铺镇勤丰村人,55岁的她是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小儿子还患有先天性哮喘。贫穷是她家庭真实的写照。“2008年,我老公去世了,两个孩子里小的那个也生病了,在广州住院花了好多钱。之后有一段时间的生活,都是靠亲戚借钱、帮衬着过日子。”林观金说,她那时候经常以泪洗面,却也没有什么办法。
不过从2017年开始,林观金一家的生活开始有了根本性的变化。2017年,英德启动了“百企扶百村”活动,通过“公司 合作社 基地 贫困户”的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林观金一家成为了英州红茶业有限公司的精准扶贫对象。
英州红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水清介绍,根据英德市的政策,贫困户每户筹2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作为茶叶种植资金并统一管理。随后,由合作社在公司的茶叶基地为每户贫困户帮扶种植2亩茶园。“贫困户种植的2亩茶园,按每亩产量150斤计算,每年产值可达3万元。”此外,公司还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招聘到公司的茶园、茶厂、销售基地务工,人均年工资可达2.88万元。
在政策帮扶下,很多像林观金贫困户开始放下锄头,穿梭于茶海之中,找到了从“输血”扶贫转为“造血”脱贫的道路。
英州红茶业有限公司的扶贫模式是英德创新茶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郭孔随介绍,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动员有条件的茶企通过公司 合作社 贫困户模式进行帮扶,鼓励统筹财政扶贫开发资金按“保本 保底分红”方式入股茶产业项目,将每年保底分红(不低于8%)的资金全部用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增收脱贫,让贫困户共享茶产业发展红利,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
农户排队将采摘好的茶叶运上车。
据统计,2018年全市扶贫资金入股茶企、茶园的项目超过16个,金额8668万元,带动有劳动能力扶困户6991户24504人,年均增加收入1116元/户。积庆里、英州红、德高信、八百秀才等一批茶叶企业投身于茶产业扶贫工作中。
如英德八百秀才茶业有限公司通过“龙头企业 农户 创新基地”的合作模式,带动当地1800多农户承包种植及管护茶园,2018年实现平均每户每年收入增加2321元;德高信茶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专业合作社模式,将自有的3000多亩茶园承包给周边的110多户茶农管理,并与茶叶种植大户签订加盟协议,为加盟户提供茶园开垦、种植、管理、采摘等技术指导,按照公司约定的质量标准收购茶青,支付报酬。承包茶园的茶农月收入达到2000-4000元,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超过1000人,帮助数以千计的村民摆脱贫困,许多茶农都盖起了新楼房。
传承
13万人就业致富的选择
英德是广东省茶叶主产区,也是个古老茶区,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英德种茶可追溯到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朝。英德红茶在清朝时期被定为朝廷贡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老一辈领导人的重视下,英德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实现了规模化的生产,开启了近代化工业制茶时代。当时生产的红碎茶一度远销海外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为鼓励红茶产业发展,英德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印发英德市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英府办〔2013〕96号)、英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英德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英府办〔2017〕52号)等政策文件。
自2008年起,英德还设立了茶叶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奖励茶叶种植、茶叶安全生产、加工、技术改良、市场推广等茶产业发展。截至目前,累计扶持奖励茶叶发展资金超50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超过8000万元,撬动超过30亿元的社会资本转投茶产业,有效地促进了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助推了茶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13.2万亩,其中“英红九号”种植面积达10.5万亩,均为生态茶园,茶叶类企业超过286家,带动从业人员超过13万人;2018年干茶产量8300吨,实现综合产值36亿元。2019年品牌价值达到23.63亿元,在红茶品牌中名列前茅。
“‘一个品种支撑一个产业,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这句话并没有夸大。为什么能带动13万人从业?因为英德红茶有市场,有产业。”郭孔随认为,英德红茶之所以能够成为当地富农兴村的支柱产业,一方面英德红茶有辉煌的历史,其品质上乘,具有“浓、醇、甜、香”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外来资本投入。
另一方面,英德通过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提高英德红茶的产品价值。根据英德一茶企统计,该企业带动周边茶农生态种植英红九号(按45亩为一户),茶农全年茶青总收入可达49.8万元,除去日常施肥及人工等生产成本费用的29.7万元,全年的净收入超过20万元。英州红茶叶有限公司打造“茶叶 旅游 电商”项目,吸引大批游客。该公司一年2000万元的销售额中,有30%来源于游客的购买。
创新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茶企带动农户共同发展
最近,英德市英红镇田江下围村红茶种植户张大水有点忙,国庆前他接了不少茶叶订单,于是立即请了二十多位采茶工在自己80亩的茶园里采摘茶叶,然后运输到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茶叶生产基地进行加工。
张大水的茶园曾经历过一段“寒霜期”。
2015年起,英德红茶的种植规模开始突飞猛进,产量也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打开销售渠道。“大的企业有良好的销售团队和渠道,像我们这种中小规模的只能靠自己去开拓。”张大水说,除了销售以外,茶叶的加工也是一个难题。
由于自己没有加工厂,茶叶只能运到镇上的一间加工厂进行加工,加工费15元/斤,一亩则需要2000元,占了成本的三分之一。此外,由于加工厂缺乏专业水平,加工出来的茶叶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销售。“前几年的利润几乎为零,自己投了近百万资金进去,只能咬牙撑下去。”
英九庄园与农户合作,一方面可收购茶农茶青,另一方面可代加工茶叶,稳定地解决茶农茶叶加工、销售的问题。
张大水的困境并不是个案,事实上,目前英德大部分中小规模的红茶种植户都面临这样的情况。据英德市农业农村局统计,英德全市种茶面积已经达到13万亩的规模,但13万亩茶地中仅有约3万亩的茶园种植户拥有自己的加工工厂和销售团队,绝大部分茶农都还停留在种植环节,如何解决农户的加工和销售,打通产业通道,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这时,英德的茶叶企业也开始探索多元化企业发展模式,如英九庄园。
在人工缺乏、销售压力大等问题日渐明显的情况下,2018年,英九庄园与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在英红云岭龙头影投资千万元新建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央智能茶厂,通过红茶产业“1+N”(即1个总部中央智能茶厂+N个区域初制加工基地)的发展模式,打通上下游联动环节,规范上游种植环节,发展中游厂区智能化建设,吸引下游知名茶业平台和茶商实现销售,有效解决农户加工和销售的难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该公司负责人易振华介绍,企业与茶农的合作方面,可以是“收购茶青”,要求茶农按照公司标准规范种植和采摘,对符合要求的茶青实行保价收购,调动附近茶农种茶的积极性;也可以是“代加工茶叶”,公司提供智能化工厂平台为茶农加工茶叶,按市场价收取少量代加工费用,高速、高效、稳定地解决茶农茶叶加工的问题。
张大水在2018年3月加入到英九庄园的合作模式当中,起初他对这种模式也持怀疑的态度,然而,一年过后的收益让他大吃一惊。“种植技术方面有了公司专人指导,产量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关键是解决加工和销路问题,订单少可以卖茶青,订单多可以加工好拿去卖,再也不用自己愁。”张大水说,以往根据订单量一年最多采摘1000斤茶青,如今一年可以摘8000斤,2018年他挣了近20万元,这样的收入让他乐开了怀。
英九庄园的创新模式也引起了英德市政府的关注。
“要所有的茶农都搭建起一个稳定的加工厂和销售渠道不现实,比较好的方式是整合资源,让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鼓励中小规模茶企和种植户加入生态茶产业发展联合体。”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茶叶股股长郭满华也提到,目前英德也在探索构建茶企和茶农利益联结机制,由政府引导企业在全市建立若干家英德红茶区域化加工(中央智能茶厂)技术服务中心,带动当地若干个初制加工生态原料示范基地,形成在全市重点产茶区(镇)都有区域化加工(中央智能茶厂)的大型产业服务平台新模式。
“茶农可以将代加工的成品茶通过一定的机制做成自己的品牌,并以正规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郭满华说道。
亮点
“接二连三” 打造茶叶 旅游模式
国庆过后,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国明终于可以停下来休息,积庆里红茶谷在七天的长假中成为了网红景点,陆国明每天都忙着接待游客。自从2014年积庆里红茶谷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十大美丽茶园”以来,每当假期,公司的员工都忙得不可开交,在接待游客的同时,他们也不遗余力地推介自己的茶叶产品。
英德启动了“百企扶百村”活动,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带动有劳动能力扶困户6991户24504人。
“英德茶产业发展又一探索——农业一二三产融合。”郭孔随告诉记者,在推进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德十分注重茶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广“茶企 茶农”“茶企 合作社 茶农”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促进“茶业 旅游”“茶业 电商”“茶业 扶贫”全产业链发展,引导茶企逐步转变茶叶种植企业依靠卖茶叶的单一途径。
“公司在打造茶园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茶园 旅游”的发展模式。”陆国明表示,积庆里开始有意识地将茶叶种植和周边景点结合,将种植区打造成一个田园风景式的景区,并建成集生产、加工、科普示范于一体的制茶厂,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欣赏茶园风光,还可以学茶、辨茶、品茶、购茶,甚至亲手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
目前积庆里红茶谷之旅成为全国首期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以及全国“10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之一,年接待游客量35万人次。
旅游业的兴起带动的不仅仅是茶叶销量和就业,连红茶谷周边的服务业也悄然火热起来,成为另一台推助乡村振兴的“发动机”。“近几年茶园周边的村庄建起大大小小20多间民宿、农家乐等配套设施,有几间还是在茶园务工的村民投资建设。”陆国明表示,目前茶园和周边的村民形成了错位发展、互助互补的良好局面。
在积庆里做出了“茶旅结合”的典范后,英德不少龙头茶企业也走上了这条道路。英州红茶业公司将“英德茶趣园”旅游项目重新开发,其在今年建成的大型“悬空茶壶”已成为网红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参观。该公司还在游客接待中心旁建设了农产品销售中心,售卖周边村民的农特产品。
数读
●英德种茶历史可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唐朝,据《茶经》记载,英德当时就是主要茶叶产地
●目前,英德茶叶种植面积13.2万亩,茶叶类企业超过286家,带动从业人员超过13万人;2018年实现综合产值36亿元
●2018年英德市扶贫资金入股茶企、茶园的项目超过16个,金额8668万元,带动有劳动能力扶困户6991户24504人,年均增加收入1116元/户
记者观察
英德红茶“墙里墙外皆飘香”
英德红茶种子遨游太空、英德市红茶产业园入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19年第十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将在英德召开、英德红茶千人采茶创世界纪录挑战活动成功……近年来,英德红茶这块“招牌”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从国内“火”到世界,甚至冲向了太空。曾经英德红茶有“英女王御用茶”之称,如今则跳了好几个级别,上升到“太空茶”的高度,闻名中外。
对于英德人民来说,英德红茶值得骄傲的不仅是“墙外飘香”,“墙里”同样“飘香”。
据报道,英德市委、市政府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大力推动茶产业快速发展,构建茶企和茶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茶旅结合、以茶兴旅、以旅富茶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如今,英德市茶叶种植面积13.2万亩,带动从业人员超过13万人,其中包括带动有劳动能力扶困户6991户24504人,年均增加收入1116元/户。
13万人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据数据统计,英德的户籍人口约120万人,也就是说,几乎每10个英德人中,就有1个在从事茶产业的相关工作。
当然,英德红茶带动最大的还是农民。笔者曾走访英德多个茶园,也跟十多位不同茶园的茶农或务工村民详谈过,他们都表示英德红茶产业极大地提升了家庭收入,除了种植和采摘的收益外,如今他们还挖掘出一种新的收益:旅游收益,在农闲时为到茶园的游客提供当地特色农产品或其他旅游服务。茶旅结合不仅带动了茶叶销量,也带动了乡村全域旅游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
笔者认为,茶旅融合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茶企如果想走这条路,一方面应该要注重基础性的配套建设,例如展示厅、停车场、民宿、饭堂等。另一方面要丰富景区功能,使传统茶园茶厂既能直观展示茶叶种植和生产加工情况,也具备休闲旅游、科普、采茶制茶体验、特色餐饮住宿、茶文化推广、会议等多项功能。当然,凡涉及用地需要的,应该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立项、备案。政府也应该当好企业“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去解决茶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努力解决企业的用地问题,优化好基础设施建设。
编辑:欧文恒
审校:胡海
来源:南方日报
热文推荐
1.致全省驻村扶贫干部的一封慰问信
2.广东一次性补助20万以上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
3.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名单公布!广东4人1单位获奖
4.预防返贫!国务院开会定了这些事......
5.2019年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启动
全国扶贫举报监督热线:12317
○
投稿邮箱:gdfpxw@163.com
○
扶贫政策丨扶贫动态丨经验交流
主办单位:广东省扶贫办
承办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