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晚,山东终于公布了对于聊城两起冒名顶替上学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数十人被处分,主要当事人被立案侦查并被采取强制措施。

实事求是地说,山东对于此事的处理,态度很好,速度尚可,力度偏轻。

十天以来,关于山东顶替上学事件,我在我的公众号“码头青年”和今日头条账号上共写了5篇文章,无一篇被删。不是山东网管部门无能,如果他们得到指令,不许大规模讨论此事,完全可以协调微信大规模删文。这样的操作,在技术层面很简单。据我观察,绝大部分批评山东顶替上学事件的文章,也都依然存活。这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山东的主要领导开明,甚至他们希望借助舆论力量来推动山东官风民风的转变。

长期以来,山东省级领导班子里本省人太多,十来年前有一届省委班子,13人名单中,除了军方常委,其余十二人全部都是山东人。这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现象,也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鲁人治鲁,从效果上看,是不好的。

今天,山东GDP虽然仅次于广东江苏,位居全国第三,但从2019年的数据看,山东和粤苏之间的差距已经扩大到3万亿左右。第四名的浙江,距离山东也不过几千亿,过几年浙江反超山东是大概率的事。而2009年,山东与广东的GDP差距是5000亿左右。

山东顶替事件被处理(山东公布顶替案调查结果)(1)

山东的社会经济发展欠佳,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人口大量流出。山东人用脚投票,表达对家乡的不信任。

2018 年人口净流入排名前五的地方分别是广东、浙江、安徽、重庆和陕西,其中四个均为南方地区。南方大部分省份均实现人口净流入,而北方省份多表现为人口净流出。山东人口净流出 42.5 万人。

山东顶替事件被处理(山东公布顶替案调查结果)(2)

十年被人家拉下这么多,中央对山东不可能没有想法。不换思路就换人。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调整换人,现在的班子名单,山东本省籍常委的数量已经降到了3人,排名前三位的全部不是山东人。

外省籍大员的优势是不受人情关系的束缚,外来和尚好念经,可以放开手脚做事。但困难在于,对省情相对不了解,容易被本省籍官员抱团软抵抗。

这两年,山东各地官员频频组团南下考察,这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主政者的焦虑和紧迫感。多个地方大员在考察之后,都表示和南方差距太大,“我们跟人家不在一个时代”。

山东顶替事件被处理(山东公布顶替案调查结果)(3)

不在一个时代,所以这些年山东才负面事件频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山东省情之复杂,远非其他省份可比。

山东人爱当官,也擅长当官。去年有个调查,355 名现任省级常委中,山东人竟然占了15%,达到52 人。亚军的浙江是24 人,季军的湖南是23 人。浙江湖南加起来,都没有山东人多。31 个省级行政区,山东人当一把手的就占了 8 个,接近1/4。

在国家各部委班子成员中,也是山东人最多,35人,占比达14%,比第二名的江苏人多出9个人。

难怪有人说,满朝公卿半山东。

山东是中国官本位意识最浓厚的省份。都去抱官员的大腿,企业家自然就受冷落,市场经济就很难发展起来。商业文明不发达,人们的规则意识就欠缺,遇事首先会想到托人找关系。山东籍高官多,很多人都能搭上“天线”,进而给地方官员施压。

山东官场和帝都文化的深度交织,也是齐鲁大地一系列匪夷所思事情的催化剂。

从这次顶替上学事件的通报情况看,偷走农民孩子人生的家庭,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权贵巨富,充其量就是县城的科级干部。但是就是这些苍蝇级别的小小官吏,却能利用基层社会的人情关系网,或一些不可言说的后台背景,打通各种关节,狸猫换太子。

一个实权部门的科级干部,在县城不能说可以横着走,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干部就是天。他们的言行作派,是群众眼中党和政府形象的具体化。内地县市共1800个左右,管辖的民众起码有10亿人。如果县城政治生态不加以治理,老百姓又会怎样看待国家和社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冯军旗在他的著名论文《中县干部》中,对县域政治生态做了深入剖析。他发现,在一个个副科级及以上干部仅有1000多人的农业县里,竟然存在着21个政治“大家族”和140个政治“小家族”。

山东顶替事件被处理(山东公布顶替案调查结果)(4)

有的官位“世袭”,或是几代人,或是亲属连续稳坐同一官位;有的裙带提拔,凡是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的子女,至少拥有一个副科级以上职务;普遍的规则是“不落空”现象,干部子弟们的工作会随着单位盛衰而流动。更可怕的是,政治家族之间并不割裂,往往以联姻或者拜干亲的方式不断扩大,“几乎找不到一个孤立的家族”。

在聊城冠县陈春秀、东昌府区王丽丽被冒名顶替的事件中,如果没有当事人、中学、招生办、公安系统和录取学校的全方位配合,如果中间但凡有一环搞不定,这事都办不成

这是“政治家族”之间的官官相护,更是地方政府体系性的腐败。

看似严密的种种制度和流程,限制的是没有关系和门路的普通人,大大小小的特权阶层根本不受限制,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一般老百姓接触不到大老虎,但整天都能看到苍蝇飞。如果任由这些低级别的腐败官员胡乱作为,影响的必将是整个社会对公权力的信任。

这次处置了几十个人,虽然主要当事人都免不了进监狱,但是绝大多数人只是挨了不痛不痒的处分。

做了坏事退休的人,对他的惩罚居然只是“降低退休待遇”。那些在职的,没有一人被开除出体制。盗窃了他人的人生,处分却是罚酒三杯,作恶成本这么低廉,如何能叫公众满意?又如何能以儆效尤?

山东顶替事件被处理(山东公布顶替案调查结果)(5)

公众的这些不满,希望山东有关部门能够正视。接下来还会公布苟晶被顶替案的调查结果,届时如果还是这样的处罚力度,山东的形象肯定会受到不可逆转的影响。

山东冒名顶替上学事件在发酵的这段时间,其他一些省份的网友也纷纷表示本地也有类似事件。冒名顶替上学事件,没有人会认为仅仅存在于山东。对于这种广泛存在的疑问,作为教育事业的最高主管部门,教育部不应再沉默。接下来,公众显然更期待由教育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梳理,堵住高考招生和录取流程上的漏洞。

目前冒名上学事件主要集中在2009年之前,其后随着高招录取的全程电子化,再想“狸猫换太子”,可能性就不大了。

既然高考总体在变得更公平更透明,那么教育部更应该站出来昭告天下,安抚人心,安定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