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课了怎么办(性命攸关的课程为啥)(1)

让孩子们掌握不同的危险情境中的正确应对方法是开展安全实践活动的关键。图为学生们演练在地震中逃生的正确方法。谭世杰 摄

在北京市海淀区科迪实验中学的操场上,一场灾难模拟的“生死时速”正在上演。学生们在操场上匍匐前进、制作担架、抛投救生圈,朝气蓬勃、训练有素。在火场、野外、地震这些“危险”面前,学生们沉着应对,井然有序……

日前,“我安全我健康我成长”全国安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在北京市海淀区科迪实验中学举办。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全国中小学安全与保障教育普及工程”的实验区,在本次活动中,海淀区和平小学等7所学校联合展示了实施安全教育的成果。“安全教育实践化”突出模拟互动,寓教于乐,通过逃离火场、野外求生、地震逃生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切实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遇险应变能力。

安全实践是一门“性命攸关”课

在座谈会上,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何卫国正给校长们解说什么是安全实践课程。他从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发和推广已经4年了,在这4年里,他见证了安全实践课在学校落地,但他仍感觉不够。“因为这是一门‘性命攸关’的课程。”

何卫国投身安全实践课是因为一组数字: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单位2007年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非正常死亡,而有关专家表示,其中约80%的非正常死亡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系统的安全教育得到避免。

每次说起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何卫国都会讲两个故事:

一个9岁男孩家中燃气泄漏,妈妈查找泄漏点,因为光线较暗,小男孩按下了打火机照亮,结果导致爆炸。

一个8岁小女孩发现自己家楼下着火了,马上拨打119火警电话,并且叫来奶奶告诉消防人员自己的家准确位置,为救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两个对比鲜明的例子,一个燃气泄漏不能见明火的基本安全常识都不具备,一个面对突发事件,沉着冷静处理。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主席毛振明说:“中小学生欠缺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自我保护能力差,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培养安全素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儿童最易接受安全指导并转化为行动,从而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安全教育迫在眉睫,一些领导早就有所意识。早在2014年,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会长赵铁锤就联合数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向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致信,建议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将中小学安全教育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同时,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中,他又联合张鸣起等数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提案》,希望将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大公用经费的投入,联合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安全教育既不能瞄准应试,也不能只是应景

在展示活动现场,看到孩子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员车纯眼前一亮。他说:“现在校长最怕学生出安全事故,安全教育实践,既教会了孩子们安全知识,又让他们在‘实战’中掌握了规避伤害的方法和简单的救护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这次的观摩活动吸引了很多学校校长。实际上,校长并非看不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在升学和应试教育下,安全教育课成为“战略性放弃”的课程。

海淀区温泉苏家坨学区管理中心刘芳主任说:“老师和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升学上,往往造成安全教育缺乏必要的课时,而且,我国的安全教育也尚未成为一门完善的学科,缺乏如同语文、数学、英语等的课程标准,建立系统全面的安全教育体系还需多方的共同努力。”

山东济南舜文中学校长张子辉观摩安全教育示范课程之后不禁感慨:“这让我非常震撼,因为我没想到安全教育也可以跟体育联姻。我们每个校长头上都悬着一把剑,就是孩子安全教育,大家很重视安全教育,但缺乏深入习惯的训练,平时感觉这个东西只能听天由命,缺少方法。这次看到的展示成果非常好,我当场就为我们学校填写了表格申请成为实验学校。”

“安全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对于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虽已被广泛认同,但在落实过程中,安全教育应具有的实践化、常态化特点却未得到真正的关注,安全知识的零散灌输、‘应急’或‘应季’的提醒式告诫与演练,仍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海淀教委赵建国副主任说,“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安全素养,就要进行常态化、实践化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演练中去,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与技能。”

2005年11月24日,教育部发布的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进行的课题《幼儿园、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不仅时间不足、资源匮乏,而且实际演练较少。四成的教师及五成五左右的学生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预防灾害的演习活动。

“安全教育实践活动让我感受颇多,还记得前几年,昆明某小学发生了踩踏事件,造成学生6人死亡、26人受伤,如果当时学生受过这样的安全教育,学会这些安全技能,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云南省安宁市实验学校老师李海涛说,“安全教育实践化丰富了安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实现了让学生从‘我知道’到‘我会做’的转变。”

安全教育效果如何,学生说了算,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实验学校小学部学生刘天宇说:“以前学校教授安全知识的方式有点儿枯燥,这种边玩边学的形式十分有趣,既学到了知识,又玩得很开心,而且记忆深刻。”

据何卫国介绍,在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注重“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全面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如“生死时速”采用趣味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掌握震后逃生技能;再如“洪水来袭”,让学生学会使用衣服制作简易绳索,使用空水瓶和书包、裤子和气球制作简易救生衣的技能。

安全教育急需系统的解决方案

现在的安全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何卫国给出的回答是,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他说:“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设置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安全教育,并把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在丹麦、瑞典,孩子两岁时,就开始接受交通安全教育,这种教育一直持续到高年级。”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校普遍缺乏安全教育的专职教师,多数是在所任的学科教学中渗透一些安全知识或是定期聘请校外人员开展专题安全知识讲座。没有专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安全教育教材和安全课程,我国规定每年的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要求各级学校必须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但仅是应景性的教育,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也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而且就是这样一个活动,也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就没有搞了。”广州荔湾区的李校长说。

2015年,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中央、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海淀区教委等单位共同发起并推动了“全国中小学安全与保障教育普及工程”。“工程”以帮助教育主管部门系统实施安全与保障教育为目标,通过课题研究及安全与保障教育实验区的建立,旨在实现我国学校安全教育的系统化、常态化和信息化。

何卫国说:“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深化学科渗透,使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充分利用安全教育日、知识竞赛,通过游戏、模拟、体验活动等形式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像一年一度的暑假即将来临,近期各地均把防溺水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我们通过‘自制救生衣、溺水救助’等安全实践项目的开展,使学生不仅能够加强对溺水的防范意识,提高防溺水自救能力,还能掌握正确救助的步骤和技能,有效减少因为溺水救助带来的伤害。”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生安全工作指南》等文件精神,“工程”目前已经在北京市海淀区、云南省、四川省凉山州等地建立实验区,选取了数百所实验校,进行深入、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教学,积累了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宝贵经验。(中国教育报记者 刘博智 李小伟)

《中国教育报》2016年7月15日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