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的职业生涯在某些方面是交汇的,这些交汇点谱写了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历程,也说明了为什么史蒂夫在NeXT如此失意,为什么重回苹果后却能扭转乾坤。尽管《财富》给采访定下的基调主要是回顾过去,不过大部分时候都在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这两个男人将如何塑造未来的电脑产业。比尔和史蒂夫的个性截然不同,看待电脑产业的角度也不一样,不同的角度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

《财富》将两人视为个人电脑产业革命的共同推动者,这一定位无疑是正确的,两人还将携手推动个人电脑产业未来20年的发展,不过在1991年,要做出这样的预言还为时过早。从Apple II的推出到史蒂夫2011年去世,在这35年的时间里,从智能手机到iPod(数字音乐播放器),从最便宜的笔记本电脑到推动500强公司发展的大型主机,两人截然不同的理念将决定多类产品的设计、制造与营销。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不同点(比尔盖茨与乔布斯)(1)


1991年,不同的个性将这两位30多岁的年轻人(史蒂夫大比尔8个月)推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史蒂夫的事业正处于下降期,比尔的事业则蒸蒸日上。一个简单的事实足以证明比尔的地位:《财富》封面故事的主题是回顾IBM推出个人计算机以来,个人电脑产业的10年发展,但杂志社根本没打算采访IBM员工,因为早在IBM推出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之前,比尔就把主动权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里。IBM买了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却没有禁止微软把操作系统卖给别人,从而拱手让出了控制权。这样的开局意味着到1991年,决定未来产业发展的人不是IBM,而是盖茨。

比尔与IBM的过招儿意味着他看到了IBM没有看到的一点:IBM正在寻找的操作系统软件将成为整个电脑产业的基石。操作系统管理着数据流,让程序员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的信息处理能力。程序员要完成一项任务,半导体芯片和电路是完成任务的载体,操作系统就如同在程序员和半导体芯片之间架起了桥梁。标准化的操作系统能让整个电脑产业受益,也会给开发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只有比尔意识到了这一点,其他人都没有。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不同点(比尔盖茨与乔布斯)(2)


回到1981年,那时史蒂夫正在苹果钻研足以震撼世界的电脑,盖茨却在实施一项更伟大的计划。IBM一直在大力推广个人电脑,特别是向企业界推广,它很快便超越了其他竞争对手,包括苹果。随着IBM个人电脑的普及,微软MS-DOS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也在上升,只有苹果的操作系统可以与之相匹敌。但苹果没有授权其他电脑生产商使用它的操作系统,盖茨却把MS-DOS操作系统授权给了很多生产商,比如康柏、戴尔和捷威(Gateway),这些新来者很快后来居上,超过了IBM。

微软的程序员也在不断地完善MS-DOS系统,为未来Windows的诞生奠定了基础,Windows支持图形界面,图形界面正是史蒂夫在丽萨和麦金塔电脑上率先尝试的。Windows很快成为除苹果之外所有个人电脑的标准操作系统。到1991年,比尔·盖茨的操作系统占据了个人电脑90%的市场份额。另外10%的市场份额是谁的呢?是苹果的,苹果正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越来越没有创新活力。

操作系统的绝对霸权地位给微软带来了很多其他好处。微软早期开发的应用,比如Word(文字处理程序)和Excel(电子表格软件)从设计之初就是与MS-DOS和后来的Windows相兼容的,与其他办公软件开发商比如Word Perfect(完美文书)和Lotus(莲花)相比,微软显然占了上风。1990年,盖茨将所有办公软件打包成Microsoft Office销售,Office的大卖让其他软件开发商只能靠边站了。到1991年,微软成为毫无争议的软件霸主,比尔还有更大的野心,他即将带领微软走向更高的巅峰,能够制约微软的只有美国政府了。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不同点(比尔盖茨与乔布斯)(3)


盖茨的成功也改变了公众对他的印象。20世纪80年代初,微软只不过是IBM和苹果的供应商,地位远不及IBM与苹果。那时,史蒂夫才是电脑产业的代言人,公司上市后,他的身价为2.56亿美元。1986年3月微软上市后,盖茨持有的45%的股权让他的身价达到了3.5亿美元。到这次采访时,盖茨的财富已经步入10亿美元的行列,是这群超级富豪中最年轻的一位。而史蒂夫的财富却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尝试后不断缩水,在比尔称雄的个人电脑产业,史蒂夫的影响力似乎越来越弱。

从理论上讲,这两个人很可能会在采访时互掐,毕竟两位是竞争对手,对手见面分外眼红,而且两人的脾气都不太好。

在公众场合,两人经常互相攻击,并且乐此不疲,未来很多年都是如此。史蒂夫攻击比尔是个毫无审美品位与创意的俗人,终其一生,史蒂夫都是如此看待比尔的。史蒂夫一再告诉我,比尔除了砸钱、砸人力之外,根本不懂其他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为什么微软会如此混乱、如此平庸。(史蒂夫愉快地忽略了自己在NeXT的大手大脚。)比尔攻击史蒂夫自取灭亡,总是做些愚蠢的决定,他始终认为NeXT的产品毫无价值。到了90年代末,史蒂夫支持美国司法部打击微软的垄断,盖茨则把史蒂夫归到“失败者”之列,喋喋不休地“抱怨”微软实至名归的成功。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不同点(比尔盖茨与乔布斯)(4)


不过,在那个7月的周日,两位都比较克制,没产生什么摩擦,也没有公开评论双方财富与地位的巨大差异。史蒂夫太骄傲了,不可能承认比尔的卓越成就,比尔则表现得彬彬有礼,没有对史蒂夫最近的厄运幸灾乐祸。他们表现出了对彼此的尊重,也了解彼此的优点。当天,两人之间并没有利害关系,还有《财富》这家主流商业周刊的记者在旁打圆场,因此两人都没有爆发出负面情绪。

即使偶尔有攻击对方的言论,说得也比较委婉。约翰·斯卡利想把苹果操作系统的使用许可卖给其他电脑生产商,让它们生产克隆苹果电脑,比尔攻击了斯卡利的做法,这时史蒂夫抓住机会既攻击了斯卡利,也攻击了比尔。“我对于生产标准化的个人计算机没什么兴趣,”史蒂夫说道,批评了比尔将电脑标准化的做法,“几千万人无可奈何地用着二流电脑,电脑的品质本应该高得多。”这段话引出了两人之间唯一的一次互相侮辱,不过两人都觉得这段对话很有趣。史蒂夫认为微软的垄断阻碍了产业的创新,他说,“在MS-DOS操作系统的世界里,几百家公司正在生产个人计算机。”

“没错。”比尔答道。

“还有几百家公司在为个人计算机编写软件应用。”

“没错。”

“但这些人都必须通过一个叫微软的小孔口才能互相交互。”

“这是个大孔口,”比尔答道,身子向后靠在椅子上,笑着说,“这个孔口在不断扩大……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孔口,不应该用这个词。”

“以前用的就是这个词。”史蒂夫说道,像个孩子般咧嘴而笑。

“哪个孔口?”比尔问道,同样咧嘴而笑,把身子前倾坐直了一点,“不管怎样……”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不同点(比尔盖茨与乔布斯)(5)


相比较而言,史蒂夫的想法比较多变,比尔的观点则始终如一。对于未来电脑产业的发展,比尔有着清晰的看法。“我1975年刚创建微软时,”他轻描淡写地说道,仿佛自己的远见卓识只不过是人人都能看到的事实,“认为电脑产业有两个技术重点,一个是芯片,另一个是软件。”他继续补充道,“我的战略始终如一,微软的目标也始终如一,那就是为个人电脑建立标准。”他并没有为微软的垄断地位而感到抱歉,也没有公开承认微软的垄断,他坚定地认为标准化的微软操作系统和英特尔芯片事实上让各方都受益颇多。“消费者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享受到最新的芯片技术”。

史蒂夫当时的发展路径并不明确,其观点自然比较多变。他愿意承认自己犯过的一些错误,甚至认同比尔的看法,觉得苹果当时应该更加重视IBM的个人计算机。

承认错误对史蒂夫来说非同寻常。他很少反省自己的错误,但在这次采访中却如此坦诚,而且还是在一位大家公认的电脑产业领袖面前承认错误,当然,史蒂夫本人并不承认比尔是行业领袖。谈到后来,史蒂夫还拿出了从《新闻周刊》里撕下的一篇报道,这篇报道写道史蒂夫和比尔不再是朋友,史蒂夫想确认比尔没有因此生气,“我把这篇文章撕了下来,其实在这次采访前我就想给你打电话的,”他说道,像律师一样挥舞着手里的报道,“这根本不是事实,不知道记者是从哪里搞来的消息。”

当我们讨论到个人电脑产业何时才能推出下一代和麦金塔一样震惊世界的产品时,史蒂夫明显来了劲,这是他最感兴趣的话题。在生命的每个阶段,他始终怀揣改变世界的梦想,希望能打造出足以重塑整个产业的产品。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不同点(比尔盖茨与乔布斯)(6)


比尔对大变革并没有什么执念。他知道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总会出现,因为这是技术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的天性使然,但他更担心这些大变革会对微软的企业客户造成负面影响。“我想做的是让车开在现有的道路上,”他解释道,“我希望看到的是循序渐进的改变。”“美国公司开始大力投资个人电脑和关键软件应用,导致了比较独特的状态,”比尔说道,“5年后,任何一家软件商店都不可能为6种不同类型的台式机配备6种不同的软件,我个人觉得应该只有一种主流机型,销售的软件主要都是为这种机型服务的,当然可能还有别的机型,但我觉得不太可能超过3种。”

史蒂夫1985年离开苹果时,电脑硬件生产商都在争先恐后地设计最佳机器,谁的机器好,谁就能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6年后,情况完全变了,但从史蒂夫在NeXT的经历来看,他才刚刚开始意识到市场的变化。现在市场的主要竞争点在于向企业客户提供几百万台电脑。这些企业越来越依赖安装了定制化软件应用的电脑,以帮助公司开展复杂的数据密集型运算。企业希望这些定制化软件应用能用在所有的新机器上。NeXT电脑与Windows操作系统并不兼容,要让公司的数据在NeXT电脑上也能正常运作,就必须重新开发软件,费时费钱,成本高昂。企业客户想要的并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附加功能,他们甚至觉得那些附加功能很可怕、无法驾驭,他们想要的是运算能力、运算速度以及电脑的稳定性。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不同点(比尔盖茨与乔布斯)(7)


报道电脑产业的主流媒体记者似乎都没有意识到,产业的重心已经在向公司和机构转移。90年代初,大部分记者都津津乐道于电脑对个人的作用,因为这些故事更加振奋人心、夺人眼球,比如分析教育类软件的前景、电脑如何管理个人财务、如何在“电子”厨房里制定食谱、如何让业余建筑师在自己的电脑上设计出时髦的房子。让普通人拥有更强大的电脑,让电脑成为大脑的延伸,成为史蒂夫所谓的“大脑的自行车”,哪个读者会对这样的话题不感兴趣呢?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是围绕这些话题展开的,几乎所有人都沉醉于此,包括史蒂夫。

但比尔·盖茨却不为所动,他觉得这些想法太幼稚,忽略了个人电脑对企业的影响。消费者市场固然有利可图,因为消费者人数比企业数量要多得多,如果能把合适的产品推销给消费者肯定能赚得盆满钵满。但是直到90年代初,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电脑的价格依然太贵,处理能力也不够强大,不太可能让他们产生非买不可的欲望,也无法从本质上改变他们的生活。但企业市场却完全不同。几千家大大小小的企业所拥有的台式机正是比尔·盖茨关注的重点和战略的重心。安装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台式机性能稳定,公司普遍愿意出高价购买,也希望看到产品循序渐进的改善,这正是比尔所擅长的。虽然史蒂夫口头上也说要关注企业市场,但心思并不在这里,他只关心如何打造出具有变革性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