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最忌“长舌妇”!

我们生活中常常能看到一种现象,几位无所事事的中老年妇人,坐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聊,于是,老北京话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嚼老婆舌”。当然,对于交流信息的妇人们无可厚非,也许,对她们身心健康还有好处。但是,作为职场人士,如果热衷于“嚼老婆舌”就是职场最大的忌讳之一。

职场背后乱嚼舌根的女人(职场最忌长舌妇)(1)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这反映了中国人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意思就是平时多想想自己的事情,少说别人的闲话,以防惹麻烦。闲谈莫论他人非,在我们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那些专门揭他人之短、传他人之私的“长舌妇”或“大嘴巴”而言,搬弄是非往往是他们心存隐疾的表现。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乱嚼舌根儿与谩骂他人的心理基础类似,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攻击行为。嚼舌者常常有意无意地披上冠冕堂皇的外衣:比如办公室里某个长舌妇,常常会借口“给你提个醒儿”,告诉你某某曾说过你的坏话,某某心术不正。这种人性格中“超我”(或称“良心”)的部分不够完整,他们很难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能对受伤害者产生同情,却往往以他人的痛苦和不幸为乐,借此衬托自己才能和道德上的优越性。

  然而,嚼舌之徒往往不乏听众。其实,攻击性是人性的一部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只不过普通人的人格中还包含着社会化与良心的成分,不允许其直接做出过分伤人的行为,所以听坏话成为间接满足攻击性的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最喜欢看到那些比自己强的人物走霉运,因此捕风捉影的花边新闻总是长盛不衰。

如果将一个人的生活做个粗略的划分,根据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公域和私域。因此,我们说话要分场合,“公私分明”是一条在什么时候都很有效的游戏规则。所以,办公室里不能乱说话,即使说也要说公事,不要搀和私事。别人没兴趣会让你扫兴,别人感

兴趣对你可能会更糟。当然,说话的过程中,我们尤其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搬弄是非。

  许多人进入职场后,为了争权夺位,不惜四处散播谣言,或者搬弄是非,惹得人人生厌,公司内部的和谐状态被彻底打破了,完全违反了职场中的游戏规则,结果,老板不得不请他卷铺盖走人。

俗话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大家坐到一起总会对事、对人有所评论,无论是对事对人,还是对事不对人都不好,我觉得那说那了的好。不说更好。为什么你要去传话呢,无论是张三说了李四,还是李四说了张三,都会给同事之间带来问题。尤其是在同事之间出现了问题、分奇的时候。更不能得什么说什么,造成同事间更大的误解。

同事之间无意说了什么别太当回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有水平和修养的人也不一定不说错话,不说伤人的话。大家常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也常范这样的毛病,一方面,要学会说话不能太随便,另一方面,别人无意说的话不能太当回事。“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常以此话提醒自己,要谨慎说话,闲谈不论人非。

职场背后乱嚼舌根的女人(职场最忌长舌妇)(2)

同事间有了矛盾要学会沟通和交流。

本来也没有什么,你不理我,我不理你,应当树立一个阳光的心态。因为一点小事就记仇,怎么能解决问题呢。遇事多在自己身上找不足,总是看着别人不顺眼,能有什么好结果。有些事情只要说开了,心情也就舒畅了,还能有什么呢。

当我们当面说一个人的是非过失时,我们只照顾自己“要说话”的冲动,随顺内心的怨恨和不满,却从来不去思考自己所说出来的是非之词会带给听者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常常天真地、弱智地认为,听者不会痛苦和悲伤,对是非之语具有无限的承受力。实际上,只要观察一下我们自己在听到别人的不好评价后的心理反应就可以知道,哪怕是别人一丁点的不好评价,都会造成内心难忍的伤痛。所以,在此世间,很少有人愿意听到对自己的不好评价,即使这些不好的评价是事实。当一个人听到别人对自己当面或背后的批评、指责时,心里会习惯性地痛苦、难过和悲伤,并且会本能地为自己辩护、争论,乃至反唇相讥,引发一场痛苦的争吵,甚或无休止的仇恨。在此世间,一句话把人气得暴跳如雷的例子屡见不鲜。

当我们在背后说人是非的时候,我们常常心存侥幸,并天真地、愚昧地认为,这些是非之词永远不会被当事人得知。而事实上,“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所说的是非之词,总有一天,会以你根本意想不到的方法,被添油加醋地传到当事人耳里。在此世间,很少有人能够容忍别人在背后言说自己的是非、败坏自己的名声,即使我们自己——一个自认为修行还不错的人,如果得知别人在背后谈论自己的是非、过失,心里也会隐隐作痛,并产生怨恨和不满。

所以,无论是当面还是背后,言人是非都会给别人造成巨大的伤害。当面言人是非很少有不招致回击和争吵的;背后言人是非,很少有不招致怨恨和报复的。如果一个人想制造痛苦、争吵、或者世间的刻骨仇恨,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就是当面愤怒地指责或抱怨一下某人,或在张三面前说一下李四的是非,然后让张三将这些是非之词转达给李四。

对别人的评价就像放出去的家鸽一样,总有一天会飞回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想放出去的家鸽在将来的某一天飞回来,今天就不要将“是非之鸽”放出去!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朱新月: 超级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管理》策划人、出版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商学院EMBA;北京博士德管理顾问公司高级培训师;日中管理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企业管理专委会副秘书长;前北京大学精细化管理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主讲课程《领袖的智慧—向毛泽东学领导力》、《如何成为组织的骨干》、《组织如何培养骨干》《工匠精神》、《中层领导力与执行力》、《零缺陷工作》《精细化管理持续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