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福成
一个人遇上一本书或者一本书遇上一个人,都是一种巧合。
巧合,是偶然,又是注定。
说偶然,是因为双方没有事先约好;说注定,是因为由此而影响了命运,显得有些神秘和八卦。
譬如,金圣叹遇上《西厢记》。
《西厢记》是本什么书?
《西厢记》的全名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
王实甫这老头儿,一辈子共写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这个剧本写出来,上舞台一演,就了不得了,惊倒四座,让那时候的男女小青年喜爱得不要不要的,甚至连曾侍候过明成祖朱棣的大师贾仲明都誉之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说的是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遇,并一见钟情,爱上了。
那时候的人不像现在的人,爱上就去领证生娃了,他们很羞涩,不好意思说,而是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房偷偷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呢,出了乱子,张珙赴京应试,一下子得了高官,让这小子炸毛了,不知道姓啥了,他忘恩负义,抛弃了莺莺,酿成千古流传的爱情悲剧。
在宋金时代,一些文人、民间艺人就把这个故事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这样说,王实甫写《西厢记》也算是凑热闹、深加工,他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是在前人丰富的艺术积累上创作而成的,没想到的是,他一炮就红了,挣了大钱,出了大名。
其实,在王实甫写《西厢记》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人,不能忽略。
也就是《莺莺传》这个故事流传到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
董解元这伙计,是金代的诸宫调作家,不大出名,世人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有人就纳闷了,他不是叫“董解元”吗?
错!误会了,“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姓张的叫张解元,姓李的叫李解元,我姓杨,就叫杨解元,与名字没一毛钱关系。
这个董解元,他性格不好,狂放不羁,蔑视礼教,但是,这个人却有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宫调》,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他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与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
这些,都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西厢”与“董西厢”相比较,故事情节大略相同,但题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鲜明,这种“反”的思想,就牵涉出了一个人,也可以说是吸引住了、影响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金圣叹。
金圣叹是个什么人?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自称泐庵法师。
光看他这名字吧,一拖拉,一个比一个牛×玄乎啊。
他也的确牛,是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为人狂傲有奇气。
他这人,本来姓张,因明亡了,誓不仕清,伤心透顶,经常端着杯茶对着窗外喟然叹曰:“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叹着叹着,灵感来了,改姓“金”,字“圣叹”。
这名字爽,既替祖宗报了仇,解了气,也代表了他那颗“嘣嘣”乱跳的心,狂得很啊!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他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他曾经列举了古往今来的“六部经典”,分别是《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
世人对其他没争议,唯独对《西厢记》被纳入这“六部经典”之中不理解。
从文学价值和历史作用来看,《西厢记》是无论如何都不如《西游记》等名著的,可为什么,他就让《西厢记》入围了呢?暗厢操作,王实甫给他送礼了?应该不会,王实甫没有韦小宝穿越的那本事儿。
有人说,金圣叹如此看重《西厢记》,是因为它宣扬了打破封建礼教世俗偏见,勇于追求“自由恋爱”的精神,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并且,金圣叹是把这种“打破”意识,也可以说是内心“恨”的意识嫁接到了自己的身上。
如果我们认真读过金圣叹对《西厢记》的批注的话,就会发现他对这部戏剧的“爱慕程度”超越了我们的想象。
他屡屡用“绝妙”“新天地”这样的字眼来评价西厢记中的章句、段落。这样充满着“激赏”的词汇,就算在他批注《水浒传》的过程中,也是极为少见的。
为什么呀?是他爱上莺莺了吗?
No!是他由莺莺的“悲”联想到了自己的“悲”。
因为“恨”和“悲”的相连,所以,当金圣叹读到《西厢记》里的“不偢人待怎生”一句时,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有人说,这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错也,这是怜人怜己怜天地呀!
这句话出自《西厢记》的本三折中,原句是:“今夜凄凉有四星,他不偢人待怎生!”
“偢”是“理睬”的意思,后“偢”多作“瞅”。
“偢”也罢,“瞅”也罢,旧时“西厢”,今时圣叹,面对茫茫苍穹,只有四颗星挂在上面,环视大地,唯有自己孤身而立,此情此境,是何等的苍凉啊?
触境伤情,伤情又伤身,“三日卧床不食不语”,恐怕也是难以忘却那恨那悲那旧时的星星月亮啊!
一个文人,文笔再好,著述再多,其改变历史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借悲苦的爱情来悲自己,借他人的哀句来哀叹自己,是无奈,也是解脱。
作者简介:杨福成,1973年出生于山东宁阳,先后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专栏作家,《读者》《小说选刊》《格言》《百花园》《文苑》签约作家。文学作品常见于《大公报》,多次入选中考试题,并有文章选入高中教材。书法作品及论文多次在《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报》《现代书法》等报刊发表,先后在北京、保定、济南、泰安、曲阜等地举办个展及联展。出版有《现代刻字艺术创作与欣赏》《杨福成书法作品集》《杨福成诗书联句作品集》等。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