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没关系,高敏感也没关系,融入不了也没关系。

内向没有关系。

我们看《甄嬛传》里的眉庄不就是内向的么,观众不是挺喜欢她的安静、淡定、大方的么?所以内向本身没有什么问题。

高敏感本身也不是问题。

我们看古代那些军师参谋,各个都是高敏感人群,观天观地观人、觉察入微,这样他们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

关键是我们有时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欲望:想融入,想跟别人一样八面玲珑,想不那么容易就被别人言行影响……

当无法做到这些时,就开始焦虑恐惧不安……

又或者因为恐惧担心(人家会怎样看我们),所以才想融入、想这样想那样……

总之,恐惧心和攀缘心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社恐。

跟一群人聊天融不进去(别人聊天融入不进去怎么办)(1)

假如我们不给自己设个期待值,不希望自己八面玲珑,允许自己内向安静,允许自己敏感,允许自己有恐惧焦虑……

直面恐惧:全然的接纳自己的恐慌焦虑,安住于当下的觉受,不讨厌不抗拒它们,专注于缓慢的呼吸,保持住镇定自若、淡定从容的姿态,会让你渐渐放松下来、没那么恐慌焦虑了。

学会内视:留几分注意力在沉稳的呼吸和身体觉受上。

这样外界人事物就没办法激发出我们内在很多的信息能量。我们也就不会觉得那么高敏感了。

安住于当下,留一分注意力关注自己的呼吸和觉受,慢生活,让心和动作都慢下来,全然的接纳自己的一切感受和想法……

这些平时就得多练习。

到了真正与人交往接触时,自然而然的就很淡定从容的感觉,不然猛的一转换,会觉得很不适应,有种双重人格的感觉,彼此都容易觉得不舒服。

跟一群人聊天融不进去(别人聊天融入不进去怎么办)(2)

凭我们这么多年的生活经历,哪些人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不是一个世界的。

那就淡定地少说话、保持平和,或者自然的微笑、做个很好的听众、不打扰他人交流、不让人觉得不舒服就好了。

就算是一个世界的,也有相互嫌弃的时候。

大家都是喜欢说说说,让别人听自己说。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听别人在讲什么,基本上大家都是迫不及待想表达自己想法的人。

那些与人交流的很融洽的人,真的每次都对对方说的感兴趣吗?

不是的。有时候真没兴趣、也没什么好聊的。只是说出对方说过的一些关键词,然后把话语权又交给对方,让对方继续说下去,满足他们的表达欲而已。

这样我们的作用完全就是引导对方不停的说说说,满足了他们的表达欲,同时让彼此的交流流畅起来,也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假如人家跟我们不熟、或者对我们也没多大兴趣、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我们非要插话,会给人一种不自重、也不尊重别人的感觉,容易惹人嫌、自讨没趣。

而且,大家平时聊天说的好多基本上都是些东拉西扯、没多少营养价值的东西。

也就是联络联络感情或者客套客套、维持住表面和谐,甚至有的聊天内容还挺有毒,听的让人很不舒服。

另外,话多耗气、伤神。

每次和朋友们结束聊天,我都会觉得内心非常躁动、不舒服,有种红尘滚滚的感觉。

聊的时候很开心。聊完了、心里异常躁动。

既然别人希望我们闭口养神,那就随顺别人嘛,不折腾、不挣扎。

非要插话、非要强融进去,反倒向别人证明了我们不自信、不自重、没素质、躁动不安……何苦来着。

所以在别人聊天时,我们能够保持住放松自然、微笑安静、淡定从容,安安静静地做个听众,这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种尊重和慈悲。

顺其自然地降伏内在的恐惧和焦虑:安住于当下的呼吸和觉受,全然的接纳它们,不抗拒不讨厌它们就能不被它们影响了。

跟一群人聊天融不进去(别人聊天融入不进去怎么办)(3)

一个人的真正强大,都是从孤独开始的。

孤独了才有时间打磨技艺、通达学问。

孤独了才有时间保持宁静、反思自我、从而改善自我。

孤独了才能远离是非纷扰,保持内心清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傲慢自大、爱嫉妒、贪心重、脾气大、怨气重的人,习气太重,和他们相处久了,我们的内心就被他们的言行染污了。

我们只是普通人,没有大菩萨的定力、慈悲、智慧,还是对他们敬而远之的好。

待我们慈悲智慧定力足够、因缘具足,再来渡他们也不迟。

有朋友会说,不去社交,我怎么交男女朋友?

内心不阳光不自信,外在实力又不够优秀的我们,确定能够赢得女神男神的青睐么?靠脸么?只在乎脸的异性,靠谱么?

当我们内心足够光明、外在技艺学问足够优秀,自然会有同样美好又优秀的人被我们吸引过来。

两个人相互扶持、相互欣赏多好啊。

在我们还缺爱缺安全感时,找的对象(或朋友)基本上和我们一样缺爱、缺安全感。

然后彼此相互索取、相爱相伤、或者没有爱只有伤害。

这样低质量的友情、爱情、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独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