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的危险性(科普食盐的毒性有多大)(1)

食盐会引起人体中毒吗?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氯化钾,这两种是非常稳定的物质,在日常烹饪过程中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为了防止食盐结块,食盐中通常会添加抗结剂,产品包装上应当标识,对人体无害。

食盐抗结剂——亚铁氰化钾

亚铁氰化钾,俗称黄血盐,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食盐抗结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及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盟都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允许其在盐和代盐制品中作为抗结剂使用,最大使用量为10mg/kg。

亚铁氰化钾中的铁和氰化物之间结构稳定,只有在高于400℃才可能分解产生氰化钾,但日常烹调温度通常低于340℃,因此在烹调温度下亚铁氰化钾分解的可能性极小。

正常摄入食盐不会中毒

我国推荐的食盐每日摄入量为6g,考虑我国居民实际食盐摄入量普遍偏高,按每人每天摄入15克食盐计算,如果按照标准规定使用亚铁氰化钾,每天摄入量为0.15mg。按照成人体重60kg计算,摄入量为0.0025mg/kg bw,远低于人类的每日容许摄入量(0.025mg/kg bw),基本不会引起食盐中毒。

食盐的毒性如何量化?

学术界界定一种物质的急性毒性,通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来描述。也就是把这种物质通过口服或者皮肤吸收的方式给予实验动物,一般是小鼠或者大鼠,十四天内能使一半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就是LD50。通常表示为**g/kg,意思是每千克体重摄入多少克即可致死,半数致死量的数字越大越安全。

食盐的半数致死量:大鼠口服食盐的半数致死量是3g/kg。也就是说一只体重约为3kg的大鼠需要一次性吃9g的食盐才会致死。

专家口中比食盐毒性还低的毒物

“毒性比食盐还低!”这句口头禅,一直是“食品安全专家”在出现食品中某种毒物超标时,用来安慰公众的一句话,实际上是商家用半数致死量的概念来误导公众的一种手段。很多食品被检测出的毒物都是在人体中长期积累后产生的毒性,不能用一次性大量口服急性中毒的毒性去衡量,所以用半数致死量的概念来和食盐比较毒性是不科学的。

例一:含多菌灵橙汁

美国报道了巴西橙汁中多菌灵(一种抗霉菌的抗生素),我国专家立即表示,“多菌灵属农药,在我国广泛适用于谷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多菌灵低毒,其毒性是雄性大鼠经口致死量15g/kg,而食盐是3g/kg,表面上看其毒性比食盐还低。

多菌灵的毒性:对人、畜、鱼类、蜜蜂等低毒。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长期食用会产生聚积毒性,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等反应。

例二:打了膨大剂的西瓜

在我国出现了膨大剂导致西瓜等水果“爆炸”的事件之后,我国专家立即表示,“膨大剂氯吡脲的急性经口大鼠半致死量为4.9g/kg,而食盐是3g/kg,表面上看其毒性比食盐还低。

氯吡脲毒性:长期食用会产生聚积作用,产生对神经系统的危害,能造成儿童脑炎,发育不良,痴呆等。在日本严禁添加在食品中。

例三:含双氰胺的进口奶粉

新西兰的进口奶粉中含有双氰胺,新西兰政府发表声明称“双氰胺是在奶牛的牧草中含有,其毒性比食盐还低”,双氰胺的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为4g/kg,而食盐是3g/kg,表面上看其毒性比食盐还低。

互动百科公众号:hudong_ba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