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的发展史详解(定窑之美如是我闻)(1)

白釉龙首带盖执壶

执壶喇叭口,长颈,溜肩,矮圈足,弧腹瓜棱形,于中腹以上出流。流作龙首形,张口露齿,随形巧做,独具匠心,另一侧贴塑壶把,弯曲而成,但若与龙首相连,则亦可视为夔龙之躯干,巧妙至极,令观者流连忘返。外壁施白釉,呈现象牙一般的质感。此执壶造型风格别具,敦实却不显厚重,把、流的设计均极尽巧思,令人赞叹。

定窑的发展史详解(定窑之美如是我闻)(2)

白釉童子钮盖碗

碗直口,深腹,圈足,盖与碗为子母扣。碗身光素整洁,盖钮小童子仰头趴于碗盖之上。为整个盖碗平添了情趣。定窑为北宋瓷业之代表,深得社会和后世所推崇,元人刘祁《归潜志》赋诗赞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中称道:“古定窑器土脉细腻,色白而有滋润者为贵”。

本品可谓定窑之佳作,造型简约,形制优雅。胎质细密轻薄,呈现象牙一般的质感,隽永而淡恬,赏之相当美观 。

定窑的发展史详解(定窑之美如是我闻)(3)

白釉刻莲花纹小碗

定窑的发展史详解(定窑之美如是我闻)(4)

白釉刻双鱼纹出筋大碗

定窑的发展史详解(定窑之美如是我闻)(5)

定窑刻花缠枝牡丹纹盘

定窑烧造白瓷始於唐代,到了宋代其白瓷就显赫於天下,那是因其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温润恬静的美感,越品越是悦目悦心,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此刻花牡丹盘器型大而规整,撇口,浅腹,圈足。圆盘全身釉色饱满,里口凸起弦纹两圈,通体牡丹花卉印刻,以回纹将盘内壁与内底界开,两层牡丹上下相错,能见其满盘盛放。花朵盛开,枝叶茂盛,图案精致,把牡丹的雍容华贵表现得淋漓尽致。印花繁缛,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充分显示出定窑印花品种制作的高水平,此大雅之器也。

定窑的发展史详解(定窑之美如是我闻)(6)

定窑白釉刻缠枝芙蓉花碗

本品可谓宋代定窑之佳作,造型简约,形制优雅。胎质细密轻薄,呈现象牙一般的质感,隽永而淡恬。其釉色透明,微微有聚痕,静穆滋润,是为北宋定窑之特征。其内壁刻划折枝芙蓉花卉纹饰,线条婉转舒畅,有如春风拂柳,诗意盎然,所刻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大大增强纹饰之立体感。本品胎、釉、形、纹饰无一不佳,简洁而优雅,华贵而含蓄,北宋定窑之佳作也。

定窑的发展史详解(定窑之美如是我闻)(7)

定窑刻龙纹大碗

盘圆唇,芒口,腹斜淌略微外鼓,圈足修削工整,微撇。盘心刻龙一只,盘龙于碗内壁,口大张,目圆瞪,角后伏。须发喷张,鳞爪飞扬。细观则见线条为单刀所刻,然而入刀角度颇具变化。龙身线条入刀较斜,鳞爪细部则以较垂直的角度可成。此盘纹饰气韵生动,毫无凝滞,非成竹在胸的熟练匠人不可为之。盘施白釉,釉光含蓄,色泛牙白。盘心零星可见褐色突起的小点,盖因古时胎土手工淘洗工艺的局限,胎土中残留含矿物的杂质,在釉水包裹下,经高温窑火烧结而成,亦添古趣。盘外壁及底部多有釉水凝结,即俗称的「泪痕」,盘口即圈足底部露胎,胎质极为细密洁白。

定窑刻花器物比印花制作早,而三爪龙纹应为南宋至元代的龙纹典型风格。 龙纹器物应为定窑官制之器。据《曲阳县志》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瓷器税,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曲阳县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09年9月起对定窑遗址进行了主动性的考古发掘。在涧磁岭、北镇、涧磁西及燕川四个地点布方发掘,以获得定窑烧制在宋、金、元各个阶段的地层资料,并进行分期研究。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各时期的瓷器和窑具,其中完整或可复原标本数千件,这些出土的标本中不乏以往我们认识的定窑精品,也有一些以前未曾见过的独特器物。发现带有“官”款、“尚药局”款与“龙凤”纹定窑残片,表明了此种定窑产品为官用的可能性。

此盘尺寸颇大,直径盈尺。英国大维德基金藏有一件金代定窑龙纹大盘,形制、尺寸、装饰与本品极似。惟彼件釉面划损痕迹严重,不过较其釉质及龙纹装饰,与本品同类。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亦藏一例金代龙纹大盘,盘心亦可见突起之褐色斑点,惟彼件龙纹刻划稍逊,不如是次本品龙纹之鲜明生动。另一例与本品如出一辙例,尺寸,龙纹刻画姿态与本品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