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有人说,能和亲情、爱情相提并论的,也就当数友情了。不管你是天真烂漫的孩童、意气风发的少年,还是沉稳厚重的大人、自得其乐的老人,对此一定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观察和体悟。呼朋唤友的酣畅,相知相伴的慰藉,两肋插刀的帮助……关于友情的点点滴滴,都在试图回答和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只不过,这艘“友谊的小船”,也会在时代的潮汐中飘摇起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老友记》,图源凤凰网读书
与友情有关的故事,往往伴随着人的一生。有人走近,自然也有人离开,在变动不居中推动时间的坐标向前。一份针对友情观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人的亲密好友不超过5个,每10个人就有一个无人可以倾诉。有很多人无比珍惜友情,认为友谊是生活的必需品。小到公园商场一定要一起逛,大到人生大事都要一起商量,这是一种互相需要的情感,更有一种彼此认可的价值。不过也有人觉得,所谓友情,不过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思维和情感的自我投射,三观不合大不了一拍两散。正是种种看起来都自洽的逻辑、想一想都有道理的思维,共同造就了我们周遭关于友情的不确定性、关于人际关系的不可控性。
而这一切,在数字时代更加扑朔迷离。一直以来,从管鲍之交、挂剑之交,到刎颈之交、鸡黍之交……那些被歌颂的佳话,无不来自双方共同的经历、精神的互动,纵然萍水相逢也能一见如故。然而,纵观今天的点赞之交、弹幕之交、评论之交、游戏之交……在称兄道弟的只言片语中,在情同手足的推杯换盏时,在千山万水的随心所欲里,“交情”似乎张口就来,“友谊”好像信手拈来。这其实不难理解:人海茫茫、时光匆匆,每一次相遇都有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插曲。于是,与其患得患失,倒不如索性张开双臂,去拥抱表面笑嘻嘻的“塑料姐妹”,去结交酒醒后想不起名字的“豆腐渣兄弟”。
不过,如果由此得出“友谊变淡”“友情变味”的结论,未免有失偏颇。很多时候,相比于爱情的苦苦求索、亲情的种种羁绊,友情的珍贵愈加凸显。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哪些词更符合你对友谊的理解?”高居前三位的,依然是“支持、陪伴、互助”。事实上,很多人关于友情的定义越来越开放,对于友情内核的理解却越来越传统。“能聊得上天、吃得上饭”固然让人欣喜,“平时不怎么说话,但关键时候能搭把手”更让人感动;“一起愉快吐槽”已经足够难得,“一场灵魂深处的对话”更令人期待。正如有人说:“唯有遇到真正的朋友,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不需要势均力敌,更不用言听计从,只追求“恰到好处”——毕竟,诚实而有意义的交流,才能缔结真正令人信任的关系。
一位作家如此形容数字时代的友谊:“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比想象中深情,也比以为的冷漠,是很多人的自我画像。对友情的莫衷一是,恰恰倒映出人们情感世界的边际效应。两个人相遇相识,就像平面上两个圆的相互关系。无论是相离、相交还是相切,这取决于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识,也必然会受到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影响。再孤独的内心,恐怕也不欢迎指手画脚的“友情司令”;再热络的态度,也没有必要充当无微不至的“友情保姆”。在发现自己的同时也发掘友情,在享受友情当中更保持自我,或许这才是心与心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这正是:各自随意,彼此在意。
各位晚安。
(文丨于石)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