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邯郸新闻网】
受疫情影响,网课兴起。
孩子们天天都要用电脑或手机上课,这就增加了遭遇网络诈骗的概率。近日,记者从市反诈中心了解到,2021年我市共发生电信诈骗案件达8000余起,其中针对青少年诈骗380起,占全年电诈案件的4.75%。
如此庞大的数字,不得不引起未成年人的家长和监护人的特别关注。
例一:想“破解防沉迷”却被骗3000多元
近日,12岁的晶晶(化名)因腿部骨折住院,她用母亲的身份信息实名认证,玩起了某热门手游。
正玩得带劲,屏幕上突然跳出一条防沉迷系统提示,系统要求以注册者信息进行人脸识别。当时母亲不在医院,她只好作罢。随后,某短视频网站关于手机人脸识别视频下的一条评论“40元即可解锁人脸识别”引起晶晶的注意。
她添加了对方QQ和微信,并还价到30元,对方称付款即可解锁。当晶晶用微信转账给对方时,系统却提示账户异常。对方则以“风控,正常的”为由,让晶晶发QQ红包。之后,对方要求提供游戏账号、密码及绑定的身份证号、姓名。晶晶表示没有身份证号,被告知另需118元买解封卡,解完可退款。
晶晶再次发QQ红包后,对方提出要人脸验证,让她购买人脸授权码。见晶晶犹豫,对方怂恿说已是最后一步,解锁后会连之前解封卡的钱一并退回。对方很快发来微信群二维码,让她进群发红包付款再退群。
为尽快解锁,她进群发了450元红包。刚点击退群,对方又两次以补足退款金额、审核失败为由,要求晶晶再付2700元,同时发来实名认证截图。见事已办成,她没有多想就照办了。
但当晶晶完全按照对方要求付款后,对方却迅速将其微信及QQ号拉黑删除,晶晶共被诈骗3000余元。
市反诈中心民警李耀之告诉记者,嫌疑人利用“解除防沉迷”的幌子,将违法犯罪的触角伸向未成年人。诈骗分子多通过抖音、虎牙、西瓜视频、微信、QQ群等平台散布可以帮助未成年人解除防沉迷游戏账号的信息,骗取未成年人添加为好友,之后通过人脸验证、解封卡等借口诱骗未成年人转账;更有不法分子进而骗取未成年人父母的微信账号、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然后将账号或卡里的钱刷光、盗走。
“防沉迷模式旨在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破解防沉迷’可能迎合了未成年人的好奇心,但现阶段轻易破解防沉迷技术屏障基本不可能,是一种明晃晃的诈骗。”李耀之表示。
例二:买炫“皮肤”损失50000元
现如今,许多孩子在玩游戏时,特别在意游戏中的“皮肤”。不法分子便打着“免费赠送皮肤”或“代充皮肤”的幌子,利用小孩子单纯的思维,或不敢与家长沟通等弱点,谎称自己存在“内部关系”可以以优惠的价格购买“皮肤”。
近日,15岁的莉莉(化名)就被骗子盯上了……
5月15日,莉莉用其母亲的手机玩游戏时,觉得其他人的游戏皮肤很酷炫,就想着买几款皮肤,但又觉得官方充值太贵,所以在游戏群里询问有没有人可以便宜点代充。
没过多久,群里就有人加莉莉好友,称可以办理代充服务,并给她5折优惠。莉莉心动不已,但没想到的是,自己已掉入骗子挖好的陷阱中。
莉莉按照对方的“指导”一步一步填写资料,想到即将到手的皮肤十分开心,对于对方所谓的“手续”没有一丝怀疑。当“手续”办理完成,对方开始让莉莉付款。此时的莉莉才发现一番操作下来她要支付的是一笔5万的账单,顿时慌了。
但对方一直催促莉莉付钱,还威胁称莉莉已经填完了所有资料,必须付款,如果不付款对方就将到法院告她,那时莉莉不仅需要赔付这笔五万元的账单,还需要向对方赔付更多违约金。莉莉就害怕了,便使用其母亲的银行卡向对方付款。就在莉莉向对方付款后,对方立即把她拉黑。
就此案,李耀之告诉记者:“不法分子会利用提供代买代充低价‘游戏账号’‘游戏皮肤’‘游戏装备’服务的骗术,引诱没有固定资金来源的青少年进行购买。在获得青少年的个人信息后,吸引青少年点击涉诈链接或下载诈骗APP,或引诱其向诈骗所用的账户汇款。”
李耀之表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首次接触互联网的年龄不断下降,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极易被诈骗分子教唆和诱惑,因此未成年人用家长手机玩游戏时被骗的案件屡见不鲜。
市反诈中心提醒,家长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手机,不要轻易交予未成年子女,并为手机设置支付密码,及时关注银行扣款通知信息,同时加强未成年人的日常防骗教育,更要明确告诫孩子,不要沉迷游戏,应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信别人的花言巧语。
例三:欲兼职赚钱却被骗125000元
日前,15岁的龙龙(化名)在家玩手机时,有一名自称是“社区工作人员”的人加他为好友,告诉其有在家就可以兼职的工作,并引导其下载某商城APP进行刷单返利。
龙龙以为自己找到了“轻松赚钱”的门路,便用其母亲的网银充值了一小笔资金试水,经过客服指导等一系列操作后,其充值的账户显示盈利,并得以顺利提现。
尝到甜头的他随后直接充值了1万元,岂料,该商城客服经理告知他银行卡错误、冻结无法提现,如果要提现须支付解封费。就这样,龙龙又依次支付了1.5万元、3万元、7万元等,但还是无法提现。
此时,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可能被骗了。李耀之告诉记者,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想赚零花钱的心理,在群聊或社交平台上发布“足不出户、日赚千元”“轻松兼职返利”
等信息,实为刷单诈骗。起初不法分子一般都会让受害人得到小额收益,从而使其卸下心理防线,在受害人投入大量本金后,便出现不能提现、账户冻结等问题,此时不法分子诱导受害人继续加大投入进行解封,待受害人无能力投入或有所警觉后,立刻消失不见。
“青少年朋友们要擦亮双眼,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简单操作便能得到不菲报酬的背后往往就是骗子们设下的陷阱,因此要提高警惕,拒绝提供任何个人信息。”李耀之表示,无论诈骗分子套上怎样花哨的外衣,其最终目的还是骗取青少年或其父母的钱财。青少年朋友一定不要轻易地将自己和父母的个人信息资料尤其是支付信息透漏给他人,面临不法分子转账汇款的请求,要果断拒绝。
市反诈中心提示,家长们要多抽出时间关心陪伴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离不开手机的“低头族”。未成年人判断能力较弱,要多加强对孩子的防诈教育,看好自己的“钱袋子”,不要把手机支付密码及银行卡密码等信息透漏给孩子。如发觉被骗,应立即止损并保留好证据报警处理。
本文来自【邯郸日报-邯郸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