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富监制、肖洋导演《少年班》,回望的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跃进式尝试。一群15周岁以下的天才少年,通过特殊的选拨机制,进入成年人的大学,孙红雷饰演的导师周知庸主任,试图证明少年班可以实现一切梦想。这个题材,或许可以很燃,也可以很闷,本片最大的故事逻辑性欠缺,故事重点不明确,对于超常的精英教育的态度很不明确,电影内外都处于失衡状态,从周知庸本人并不知庸开始,电影便陷入一种元悖论自循环中。
天才的另外一面就是白痴,少年轻狂的岁月,令观众分不清他们是天才还是白痴,电影呈现给观众的是各种极端对立的混乱:智力超群与社交障碍、本应坚毅求学却迷失于放浪荷尔蒙,这帮天才的失败似乎只是因为面对汹涌而来的青春泛滥不知所措,啤酒、斗殴、泡妞,仅仅是国产青春片大学校园普通的景象元素,天才们发挥的余地不多。天才们在大学校园里的故事,动机、目的和结果,都充满着各种错位和无聊,看着这些智商爆表的天才如白痴一样进行着追爱行动,很多观众发出不言而喻的情商优越感,这些流于表面的故事模块似乎不能反映真实少年班的青春人生。
假如没有一个另类角色的设置,《少年班》就将陷入彻底跑偏的弯道上,正是失败者拯救了这部电影。在少年班“金枪鱼与鲶鱼”的理念下,董子健饰演的吴未就是一个“鲶鱼”,是为其他人保鲜而来的。吴未与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格格不入,那么的别扭,那么的不自然,但董子健还是捕捉到了这一人物的内在心理变化。正如意大利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家安东尼奥·梅内盖蒂所言一个演员在诠释人物时,他必须“入戏后便能摆脱自己意识的肤浅的外在表现,从而进入潜意识世界——即根据他内心体验到的那种现实来重新创造人物。人物的行为要比作为演员的行为更真实,因为后者的心理意向性是直接活动的。” 吴未喝酒之后的侃侃而谈,将其悲剧性的命运一道而出,帮助好友抵御“外敌”,甚至拿出男子汉般的勇气牺牲自我,保护少年班成员等等,不过是在亦步亦趋踉踉跄跄的追赶同学们的身影,对于认同感的渴求是人类基本情感的积极一种。
吴未代表着现实校园中一个普遍的形象,亦是影片中最接地气的有血有肉的形象之一。尽管他没有“天才式”的思维与逻辑,但他却找到了自我,是一位真正从平凡之中获得生活意义之人。作为影片的叙事者,吴未的角色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也奠定了影片的基本风格。吴未就是一个平凡之人,没有同班同学的超能记忆和超能智商,乃至超能情商,父母的“高人一等”式的教育压迫,让他一直生活的重压阴影之中,不能自拔。董子健在表现吴未这一角色时又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再创造,使行为动作和台词充满吴未这一“失败者”特殊的性格与心理活动,从而对吴未的银幕形象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带着一副眼镜,穿着一套俗不可耐的套装,从内里流出一种“懦弱者”形象。他不敢表白,面对着自己喜欢的周兰(周冬雨饰),他不敢说宿舍之人的毛病,只能一人苦苦忍受……这是一个正常智商情商在天才兼白痴群体中的正常表现,也是《少年班》的角色们最重要的参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