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3年二月初二,年仅34岁的李恪在长安宫禁内被缢身亡,临死前他大喊“社稷有灵,无忌族灭!”意思就是如若祖宗有灵必让长孙无忌灭族。

李恪是谁?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他临死之时还要如此诅咒长孙无忌呢?

李世民最聪明的儿子是谁(作为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1)

电视剧中李恪形象

据史料记载,李恪生于公元61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自幼年起,便表现出了不凡的才思和智慧,深得李世民的喜爱。李世民也多次公开表示李恪是最像自己的。他的出身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尊贵,母亲是隋朝公主,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而杨广又身怀独孤家族的血脉,加之李氏一族的良好基因,他的身上流淌着的便是两个大一统皇族的血液。而如此尊贵的出身成他日后含冤而死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古代继承制度是立嫡立贤,也就是说首先是立正室所生之子,其次,正室所出无能或其他原因无法继承时则选择有才能的。众所周知,李世民之后的继任者是李治,而李治继位之前的太子是李承乾,那么那么德才兼备,又深得李世民喜爱的李恪为何没有在李承乾被废之后成为太子,反而是懦弱又优柔寡断的李治成了最后的赢家呢?

李世民看重的儿子除了李恪还有李承乾的胞弟李泰。据说李世民异常喜爱才华横溢,聪明睿智又书画一绝的第四子李泰,在阅览了李泰编撰的《括地志》后,十分高兴,给的赏赐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而太子李承乾“身有足疾,不良于行。”意思是李承乾脚有毛病,走路不利索,而这也是他自卑的根源。在李世民多次当众表达对李泰的喜爱之情之后,同样作为嫡子的李泰渐渐生成不该有的欲念,妄图取代太子李承乾。据史料记载“嫡长子李承乾得知魏王李泰夺嫡之念,日益狂悖骄躁,不敬师长。 贞观十六年(642年),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而后将李泰外放。

接下来,李世民在重新立太子的事情上犹豫了,他想立李治,但是觉得李治懦弱,又想立李恪,再三犹豫之下,他决定找宰相长孙无忌商量,而长孙无忌正式李承乾、李泰以及李治的亲舅舅。

李世民最聪明的儿子是谁(作为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2)

电视剧中李恪形象

李世民向长孙无忌表示想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却直接反对,据理力争。于是太宗对他说:““公岂以非己甥邪?且恪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 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意思是宰相如此反对立李恪为太子,难道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吗?况且李恪最像我,如果保护他的母舅一族,也不一定。长孙无忌何其狡猾之人,即使事实真是如此,他也一定会否认。于是他说:“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何况储位乎?”意思是,晋王(李治)仁厚善良,守江山的最好人选,况且,举棋不定本就必败,更何况是储君之位呢?”于是太宗便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而经过此事,本就对李恪怀有诸多戒备之心的长孙无忌更加恨上了李恪。

李世民去世后,晋王李治登基,公元653年二月初二,经过长孙无忌多方谋划,终于在房遗爱起兵谋反之时,负责此案的长孙无忌一口咬定李恪也加入了谋反,被认定为同党,给李恪安上了谋反的罪名,将他陷害至死。公元704年,中宗复位,他的冤屈才彻底得到平反。

李世民最聪明的儿子是谁(作为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3)

电视剧中李恪形象

李恪的悲剧,是必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他身负隋朝皇室血脉,而隋朝的覆灭者正是唐朝,所以,唐王朝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敢冒险将江山交到他的手上。

其二:他的才能众所周知,当然李治也清楚,所以,长孙无忌的阴谋诡计才能得逞,否则,作为当朝帝王,又如何救不了自己的兄长。

其三:李恪虽拥有无上尊贵的血统,可惜他的母族早已没落。所以他永远都敌不过拥有强大母族的李治。

其四:李世民对他的宠爱,早就让他成为了长孙无忌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李世民在世时,他能安然无恙,李世民去世他的保护伞便没有了。

其五:长孙无忌不可能让李恪继承太子之位,无论是出于亲情还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李世民最聪明的儿子是谁(作为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4)

电视剧中李恪形象

毛主席曾经评价李恪为“英物”,为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而感到惋惜。的确,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李恪都是帝王之才,今天的我们看他的悲剧结局,都会为他感到惋惜,如果当初李世民真的立了李恪为太子,那么历史会不会是另外一个版本呢?

无论如何,历史已然成为历史任后人在怎么惋惜都已于事无补。即使当初李世民找来商量的是别人,结果估计也不会有所改变,或许这便是历史的必然吧。

你会为李恪的悲剧命运感到惋惜吗?你认为他未被立为太子是必然还是偶然?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