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原则(论语做到因材施教)(1)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一篇“ 先进篇 ”,本篇主要阐述了孔子对学生们的教诲之词和相关事件。

回顾上文“《论语》: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读到子张来问孔子善人之道。

善人,就是没有跟随别人的脚步学习,而不从恶的人。

孔子说,本性善良的人,虽然不踩着别人的足迹走,但他的道德学问也难以精深入室。

孔子认为,要使自己的道德学问达到高深的境界,首先必须向前人学习,踩着成功者的脚印前进。

否则,就找不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应走的正确道路。

循着前人走过的成功道路前进,能够少犯错误,避免走歪路而节省时间和力量。

后读到孔子说,有些人看起来言辞诚恳,谦谦君子,但是从表面来看,还是难以分辨真假。

这段是一句感叹话,说人是复杂的,内心的真假是不好考察的。

而要看清楚一个人,要观察他做事的原因、做事的目的、所追求的目标,看明白这些,这个人就不好隐藏了。

总体来说,言行一致才是真君子。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会说而不去做,这样的人难以成为君子。

接下来这章,是一段很有名的对话。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兼人:好勇过人。

子路问:“听到了应当做的事情就要立刻去做吗?”

孔子说:“有父亲兄弟在,怎么能听到就立刻去做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孔子因材施教,就是出自这个典故,这段对话就是最好的例子。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有一天子路来问孔子,一个人听到了道理,是不是就要去做。

孔子回答子路说:“你家里还有父亲,哥哥,凭什么听到就要去做呢?”

孔子告诉子路,听到道理,先要与父兄商量一下再去决定要不要做。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冉有也来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说听到一个道理就要去做吗?

孔子回答冉有说:“觉得有道理就去做吧。”

孔子告诉冉有,听到一个好的事情,觉得有道理就去做吧。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站在旁边的公西华看到了这一幕,就疑惑了。

说:“子路来问,听到道理就要去做吗,你说要他去问问父兄;冉有来问同样的问题,你却说他去做就好,两个同样问题,不同的答案。我感到很疑惑,想问是为什么?”

孔子说:“冉有,性格比较犹豫,做事不够积极,我就给他加把劲,让他去做就好;而子路呢,胆子大,特别莽撞,什么都想去掺一脚,经常惹祸,所以我让他退一下,思考下。”

子路的刚强鲁莽,勇敢好胜,是出了名的,孔子总是担心他因为勇敢而丧命。

所以,子路问“事情听到了就去做吗?”这个问题时,孔子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而冉有性格内向,沉静寡言,且胆小退缩。所以,在冉有问同一个问题时,孔子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其实,这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