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农历的七月初一,是古骆越祭月开始的第一天。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宁大王节民俗传承地,永和大王庙周边的水上人家后裔代表一早就会集庙里,按照传统民俗举办庚子年骆越祭月开祭仪式。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组织专家代表到现场观赏了这一独特而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仪式有上供祖先大王神、唱水上人家祭祀古歌、祈福接福、纸船明烛送祖等,红红火火的开祭仪式拉开了骆越故地祭月活动的序幕。

南宁青秀山景区拜庙(南宁大王庙举行骆越祭月开祭仪式)(1)

南宁青秀山景区拜庙(南宁大王庙举行骆越祭月开祭仪式)(2)

南宁青秀山景区拜庙(南宁大王庙举行骆越祭月开祭仪式)(3)

在大王庙祭月开祭仪式上,专家们观赏了水上人家开祭仪式上用白糯米制作的银猪、用金纸制作的王船等独特的供品,聆听了神秘的水上人家祭祀古歌,接受了传承人赠送的红授带和福袋等赐福礼品,亲眼目睹了纸船明烛照天烧的壮观场面,如同享受一场骆越文化遗产的盛宴。

南宁青秀山景区拜庙(南宁大王庙举行骆越祭月开祭仪式)(4)

南宁青秀山景区拜庙(南宁大王庙举行骆越祭月开祭仪式)(5)

南宁青秀山景区拜庙(南宁大王庙举行骆越祭月开祭仪式)(6)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解释骆越后裔民族的祭月民俗的文化内涵。谢寿球说,岭南骆越后裔民族的农历七月的祭祀民俗,不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也不是道教的“中元节”,而是骆越后裔纪念祖先开创骆越文明的祭祀节。

南宁青秀山景区拜庙(南宁大王庙举行骆越祭月开祭仪式)(7)

谢寿球解释,骆越后裔民族的“鬼节”习俗有着深刻的骆越文化基因,首先流行的地方是骆越故地,即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其次过节的民族主要是骆越后裔民族即岭南的壮族、汉族、布依族、侗族等。再次是有稻作文化的重要印记,祭品多是糯米和米粉等。最后是庆祝稻神娅王复活转世为骆越祖母王的唱娅王活动,有骆越巫文化的浓厚色彩。

谢寿球强调,骆越后裔民族的“鬼节”举办的时间并不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那一天,而是三七二十一天,头七天是祭祀近一年去世的亲人,第二个七天祭祀所有去世的祖先,第三个七天是祭祀祖母王(也叫大王)。其中二七的最后一天七月十四过得最隆重,要用鸭、鱼、肉等供奉祖先,给祖先烧冥衣、纸钱,到路口和水边祭“无家可归”的野鬼,放河灯,有的地方还举办隆重的烧大型庵笼的仪式。有的学者认为七月十四过的是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历史上是因为元朝时蒙古兵七月十五入侵岭南,民众为避蒙古兵而提前在七月十四过中元节,这是一个没有根据的误解。民间俗称“祭月”为“鬼节”,这也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南宁青秀山景区拜庙(南宁大王庙举行骆越祭月开祭仪式)(8)

为什么骆越后裔民族的祭月时间那么长,那么隆重?谢寿球解释,近年来骆越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破解了骆越后裔民族的“祭月”的神秘历史内涵,“祭月”实际上是古骆越国建国、骆越始祖王“登基”的开国大典的历史记忆,骆越女王统一了骆越各部落后称王必需有一个政权神授的说法,巫师们于是假托她是骆越人最崇拜的稻神“娅王”转世,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转世复活大典,骆越女王名正言顺地“奉天承运”成为骆越古国神权和政权统一的始祖王。骆越故地流传深远的“十七大王病,十八大王死,十九造棺木,二十葬大王,二一大王活”的民谣就是这一历史转世复活大典的记忆,这一大典后来成为骆越后裔民族根深蒂固的民俗,这一传承千古的全民习俗如没有统一政权的长期推行是无法形成的。“祭月”民俗是骆越后裔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是骆越后裔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绿色广西融媒体中心 记者:黄庆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