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脑科学博士后“屠龙的胭脂井”曾在微博上提到这样的一次经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孩子性格散漫纠正方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孩子性格散漫纠正方法(如何培养孩子的是非观)

孩子性格散漫纠正方法

前段时间,脑科学博士后“屠龙的胭脂井”曾在微博上提到这样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她坐高铁,后座一个6岁左右的小朋友不停地用脚踢她的椅子,持续上百次都没有停。

她无奈地回过头,跟小朋友的妈妈说:“能不能请您,让孩子别踢我的椅子了?”

这位妈妈却跟孩子说:“别踢了,阿姨生气了!”

博士分析说:

“首先我当时没有生气,其次就算我生气了,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他这样做是错误的,并且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原因。"

父母应该说:“不要踢别人的椅子,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如果父母把原因归结为别人生气了,孩子会误以为只要别人没有生气,那么他干什么都可以

评论中有位网友十分有共鸣,说家里来了一个亲戚家的小孩,把她从国外带回来的旅行纪念品一个一个摆在地上。

网友不好意思说,但是脸色已经很难看了,最后小孩的爸爸只是说了一句:“别弄了,你阿姨不开心了。”

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这位爸爸这样说似乎没有什么轻视或敌对的意思,只是善意提醒孩子要想想别人,但是在孩子眼里,这种话的意思就变成了“因为别人生气了,所以我不能这样做了。”

很明显在别人家里乱翻东西是错误的行为。

但父母没有指出孩子的错误,却将这样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流失,并且让孩子错误地认为:

“我的行为哪里不对,我不知道,但是不能让别人不开心,这样将来会衍生出很多问题。”

如果父母把孩子错误的行为归结到外人身上,而不是告诉孩子本身行为有错误,这是犯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基本归因错误”,即人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处事的方式,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在归因错误的教育方式的引导下,孩子没有机会和能力建立起客观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容易出现以下行为特征:

①孩子会不断试探别人的底线

因为家长每次批评他都是由于别人的反应,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就会忍不住不断试探别人的底线,看看哪些是其生气的底线,自己只要不触碰它们就好了。

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是被告诉过,这样做阿姨会生气,那样做邻居的小朋友会不高兴……

那么孩子理所应当的想,是不是如果对另外一个人做了同样的事,另外一个人没有生气,这件事就可以继续做了呢?是不是在对方生气之前,停下来就可以了呢?

孩子不会记住这个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是不对的,他只会不断地去尝试,父母和外界对他要求的底线在哪里?

如果没有明确的底线,他会重复的去实验,去探索。很难直接改正自己的问题。

作家莫言说:

“人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如果能带着教育和反思爬起来,错误就会成为课堂。 ”

父母就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及时告诉孩子错误的正确原因,而不是归结到别人身上,孩子才会真的明白事理。

②孩子容易形成“逃避型取悦症好人”

被错误归因教育的孩子,孩子容易形成逃避型取悦症好人。

由于以前受到过某种伤害,在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们发现,可以通过取悦别人,让别人高兴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这就是他们用来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从来不让自己陷入冲突当中。每当觉得别人快要生气的时候,他们会立马示弱,首先讨好,让别人压根儿就没有发飙的理由。

这样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他们永远不会处理和别人的冲突。

美国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曾在书中《讨好是一种病》提到:

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的讨好他人,下意识的牺牲自己,甚至对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上瘾。

讨好到被认可再到讨好合理化,那些从小就在取悦父母的孩子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长大以后,也时常会有“我不配被爱”的低自尊感,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和情感伤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智慧的父母应该做的是:

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错的,错误的原因要有客观的依据和准则。而不是因为别人生气了等等,这样孩子才会清晰地明白事情的是非曲直。

③孩子会推卸责任

日常生活中,父母总在不经意让孩子学会了推卸责任。

在家里,孩子绊倒了,母亲教孩子骂“凳子是个坏坏”;吃饭时,孩子把桌上的碗碰翻了,妈妈忙怪自己没放好;孩子漏做了数学题,妈妈怨爸爸光顾了看报纸,没检查孩子......

因为习惯了父母引导的归因方式,孩子在以后与人发生冲突时,就会把错误行为的责任都推卸到别人身上。

包括对待父母也是这样:“是爸爸叫我这么做的。”“我这样做都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尤其到了青春期,很多亲子矛盾都会由此引发。

孩子没有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不从外界找原因他就会焦虑、很失控、很无助。

海姆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说:

每个孩子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和经验养成责任感。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如果不能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而是简单粗暴地把原因归结为其他,那么孩子不仅不能从失败和错误中爬起来,还会摔得越来越惨。

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告诉孩子错误的真正原因,才会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不能做,为什么不能,从而培养出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是非观?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将客观的依据和准绳交到孩子手里,让他建立起自己的是非观念。具体来说,父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家长应该在孩子做出不当行为的第一时间就制止他,而不是等到他人做出不良反应。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应该分析该行为的客观对错,不说他人的主观反应时才制止,务必让孩子明白,不管有没有人指出来,他都不应该这样做。

比如,在外游玩时,要告诉孩子环保是每一个社会人的责任,让孩子把垃圾分类扔进垃圾桶;在家里,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来承担责任;当孩子因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时,要让孩子主动道歉并承担损失……

还记得在电影《后会无期》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我们应该让小孩子从小拥有“分对错”的能力。

当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后,他们就会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就会养成凡事慎重、冷静、认真对待的好习惯,这将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很大影响。

孩子对是非的认知能力有限,习惯听从大人的意见,相信大人说对的就是对的,大人说错的就是错的,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自发的是非观念,大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他就难以约束自己。

因此,家长要多引导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

比如:“你觉得刚才这件事情,谁做得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行为?和妈妈交流一下你的看法”等等。

生活中一些我们明明知道是错的事情,却因为别人都这样做,也不免跟着去做,孩子当然也是这样。

比如,现在很多校园里有欺负、孤立同学的事件,孩子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可是害怕自己也被欺负和孤立,于是加入“坏孩子”那一边。

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要动摇自己内心的是非观念,去坚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才会成为正直、勇敢,充满正义感的人。

父母和小孩一块玩耍时,任意的创设情境,从情境中明辨是非。

如玩乘坐公共汽车的游戏,创设让座或不让座的行为,让孩子在具体的活动中去明辨是非。

在给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必须注重自己在家中的一言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家长时时处处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是非的观念,让孩子在大人的教育中掌握正确的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

当然家长也不要把自己错误的观念强行施加给孩子,使得孩子丧失自己判断事物的能力,以后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

小孩子面前也有许多是非问题,大人应该细心观察,不可掉以轻心。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剧中人说了一句脏话,家长应该及时指出,表示这样说不对。

和孩子一起上街,孩子要随地大小便,家长应该及时制止,并立即帮助他找卫生间。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或办不到的要求时,家长应该明确地用摇摇头来表示否定。相反,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和行为,则用点头、微笑来加以肯定。

现在书店里有很多行为判断的绘本故事书,可以买来让小孩观察分析判断。从中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

如随地吐痰一图,可以问孩子: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呢?他这样做对不对呢?为什么呢?应该怎样做才对呢?通过图上行为判断,可以大大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棵树如果从小长歪了却没有人扶正,那么它长大了就有很大的几率会变成一棵倾斜的树。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如果小时候分不清孰是孰非,那么他长大了也很可能是非不分。

处于成长期的儿童,许多事情都是初次经历,分不清是非曲直是人之常情,这个时候家长的引导就变得特别重要。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成长榜样。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是为人父母必须要做的事。这也是让孩子 将来在社会中,能够受到尊重与欢迎的最可靠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