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绳翻绳,是一出典型的由大人手把手教会的游戏:一段细绳系成一个绳圈,套在两只手腕上,再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个人用双手手指经巧妙缠绕,然后将绳圈接过去,又将它翻成另一种花样就这样按一定套路,一路翻下去,直到又重新翻回原样,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那时自己的模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那时自己的模样(那时的儿戏)

那时自己的模样

翻绳

翻绳,是一出典型的由大人手把手教会的游戏:一段细绳系成一个绳圈,套在两只手腕上,再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个人用双手手指经巧妙缠绕,然后将绳圈接过去,又将它翻成另一种花样。就这样按一定套路,一路翻下去,直到又重新翻回原样。

能够如此耐心地传教,并与孩子们手把手玩下去的,一般都是妈妈。

翻绳的套路很多。据说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人都玩翻绳,迄今总结出来的翻绳花样有两千种之多,还有人专门出了书,这都是后话了。而那时候作为动员参与绕线劳动的许诺,妈妈从中“提成”一小段毛线给予奖励,同时手把手传授的花样,也不过就那么四五种,比如大桥啦、面条啦什么的。如今在网上搜到一段《翻绳歌》:“……你翻一个大鸡爪/我翻面条一根根儿/你翻一张小渔网/我翻一个洗澡盆儿……”隐约记起其中渔网、面条是紧接而来的,由—人手里十字交叉的渔网,变成另一人手里两根平行的面条,非常形象。而洗澡盆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大圈——翻成了洗澡盆,也就泡了汤,只能从头再来了。

学会了几招,手里又有了毛线,便不再缠着妈妈,转而去找其他的小朋友。

翻绳的游戏,不只两人能玩,三人、四人同样能玩,几个人就像接力一样,将一个个花样发展下去。其间,如果有人退出,最后—人还可以变出个降落伞,左右手配合抻拉,也很生动。

玩翻绳其实不在乎结果,倒是那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的合作,以及手与手的碰触交流,形成了一种温和的对话氛围。这种温和是那个时代所少有的。最初,心与手的牵线,连通着母亲和孩子们之间的天伦之情;进而,温暖亲密的心灵之场,又在更多的孩子们中间辐射。难怪翻绳游戏得以成为一种很古老的又兼有世界性的游戏。

跳房子

有一种类似足球盘带训练的游戏,还当真与房子有关——跳房子。

跳房子,先要画房子。

画房子,也需要一块空地,不过占地要小得多:房前屋后的泥土地,可以用小石子画,楼道、广场的水泥地上,也可以用粉笔画。房子是一间间连在一起的,最简单的画法,是画一个大方框,里面再分割成若干个小方块,然后按顺序编上号码,写上1、2、3、4、5、6、7……

跳房子的玩法,是要在房子外面放一只沙包,或者一个小铁盒,一块小瓦片。比如小瓦片,跳的人必须单脚起跳,用脚尖把小瓦片带进第1间房子里,再单脚跳进去,用同样脚法把瓦片带进第2间房子。就这样循序渐进,依次将瓦片踢进所有的房子,再将瓦片放在脚背上,一间房一间房地跳回来。如果在上述过程中出现瓦片压线、出界或踩线,就算失败,由对方从上一次的位置接着玩。

跳房子自始至终要单脚着地,跳跃和盘带瓦片的动作,也都要由支撑脚完成,所以不光是脚法要细腻,体力也要跟得上。很多失误,都是出现在最后几格的完成上,这就让对手捡了便宜:不必踢完全程,只踢完剩下的几格,即可大功告成。

那时的房子,都是单位分给职工居住的。跳房子的人一旦大功告成,也可以享受一次“分房子”的待遇,将其中的一间据为己有。只不过,分房子不能挑,而是要靠一些运气,类似过去单位抓阄儿,或是后来“经适房”分配中的“摇号”:完成跳房子的人,要背对所有的房子,将瓦片拿在手里向后抛掷,抛入哪一间,就在哪一间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后再跳时,跳到这一间,就可以在里面双脚落地,歇息片刻。而对方跳到这里,人和瓦片都要越过这一间,不许侵入。就这样,每完成一次跳房子,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占一间归己。随着一次次成功,自己的房子连成片,跳起来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而对手的跨越则会越来越难,最终只好认输。

房子占多了,有时也要“吐”出一些来。孩子们虽然小,却有着非常朴素的公平意识和辩证思维:为了防止有人“靠房吃饭”,出现类似“房叔”“房姐”那样的情况,跳房子的游戏特意规定,抛投瓦片时,如果投中对方已经占据的房子,可以将其没收,归为己有;如果不慎投入自己先前占据的房子里,这间房子就要被充公。这也给占先者一种警示和压力——占得多了,也会成为负担,凡事不可太贪,当心物极必反。

但愿一茬一茬长起来的孩子们,仍能知道这个游戏,人们对这类游戏的兴趣,也还仍然能够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被重新唤起。 (王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