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地形最平坦的省份,非江苏省莫属了:10.72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最高峰只有625米,平原面积占到了70%以上(网上资料有说80%,还有说90%的,无论哪个数据是真实的,江苏平原面积确实占了大多数)。虽然上海和澳门的最低点都比江苏低,但是它们两个地方的面积都太小,没有说服力。就是这么一个少山多平原的省份,其每年增加的陆地面积却非常惊人,现在江苏的陆地面积是10.72万平方公里,而在2000年初陆地面积只有10.26万平方公里,在短短20年间增加了近5000平方公里(只是粗鲁推算,实际应该更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江苏陆地面积增加了这么快呢?这些增加的土地从何而来?

江苏省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点(江苏省在近20年间增加了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1)

黄河影响

其实江苏沿海的海岸不是沙质的而是“淤泥质”,这种淤泥质海岸的由来还得从“黄河夺淮”事件说起。黄河由于受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泥沙含量很大,水流在下游地区流速放缓,泥沙沉积,导致下游河道淤积严重,河床抬升。每年雨季来临,经常会发生河堤决口的情况,浩浩荡荡的洪水会顺着平坦的地形一路南下,侵夺南部淮河流域的河道,并借助这些河道,流入到黄海。到了宋朝的时候,黄河夺淮愈发严重,每年有大量的泥沙输送到淮河流域(由于宋,元,明治理黄河的策略都是避免黄河北岸决堤,因此南岸的水患越来越严重)。

江苏省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点(江苏省在近20年间增加了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2)

江苏省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点(江苏省在近20年间增加了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3)

到了明弘治年间,黄河水已经完全借助淮河河道进入黄海了,其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江苏沿海迅速淤积(在此之前,由于进入淮河的水量比较少,泥沙自然也少,海岸淤积情况较轻),陆地面积快速增加,最快的淤进速度可达250米/年。我们从明朝和清朝后期的历史地图上就可以看到,在这短短的几百年间,江苏沿岸的陆地面积增量巨大。黑实线包围的水域基本都是这几百年间“黄河夺淮”造陆形成的。

长江影响

位于江苏南部的长江,其造陆速度不亚于“黄河”。从商朝时期的地图可以看到,当时长江的入海口在镇江-扬州一带,现在的南通,上海等地都还在海水里泡着,只有在入海口的位置有一块叫做扶海洲的沙洲(类似于现在的崇明岛)。泥沙经过数千年的淤积,到了近代南通等地才算真正形成,目前江苏在长江口附近的陆地面积还在不断增加中,崇明岛有可能在未来同北岸的陆地相连。

江苏省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点(江苏省在近20年间增加了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4)

人工围垦的影响

“黄河夺淮”在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后,终于在1855年迎来了“曙光”。在这一年前后,黄河重新有进入渤海的河道,进入淮河流域的泥沙逐渐减少,慢慢地在黄海的废黄河口附近甚至出现了“反侵蚀”的状态。最厉害的侵蚀年份,海岸线每年倒退近600米,目前这一段海岸线也是我国沿海海岸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从清末到现代,在江苏沿海兴起了围垦造陆的风潮。特别是江苏的盐城,其2009年的面积为14983平方公里,到了2019年,短短的十年时间通过人工围垦和自然作用,增加了近2000平方公里,达到了16931平方公里(其中沿海滩涂面积4553平方公里,占到整个江苏省滩涂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中射阳河口以南的区域每年可以增加陆地面积10平方公里,土地潜力巨大,是江苏最大的后备“土地库”。

江苏省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点(江苏省在近20年间增加了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5)

在江苏近海,目前还存在着一个辐射状的沿海沙脊(主要由黄河和长江的泥沙进入海洋,沉淀形成,分布在射阳县南部到长江入海口这一大片海域的近海地区)。据统计这些沙脊露出水面的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两个香港的面积),还有大量浅水和中水沙脊,也就是说江苏海岸线到这些沙脊这一片海域海深都很浅,通过河流泥沙沉积或者人为围垦可以很容易地形成新的陆地。我们从卫星图看到江苏近海浑浊的海域就是这一片沙脊区。如果需要,我们可以一路填海到百来公里外的海洋深处,增加土地数万平方公里。

江苏省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点(江苏省在近20年间增加了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6)

所以江苏土地的增加得多,增加得快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