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江浙沪和安徽省内自己人都不看好合肥的发展,认为一个建国前不足5万人的小县城,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已经到了天花板,再往上不敢说超越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也无法超越无锡、宁波,只能和南通这种三线城市拼一拼(纯干货,阅读需要15分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合肥未来多大的房子受欢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合肥未来多大的房子受欢迎(合肥已经用尽气力)

合肥未来多大的房子受欢迎

有很多江浙沪和安徽省内自己人都不看好合肥的发展,认为一个建国前不足5万人的小县城,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已经到了天花板,再往上不敢说超越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也无法超越无锡、宁波,只能和南通这种三线城市拼一拼。(纯干货,阅读需要15分钟。)

但是,纵观刚刚过去的2020年,合肥毫无疑问是全年全国城市里那个最靓的在“仔”,不仅由此前的二线城市纵身一跃晋升为准一线城市,一众知名财经人士更是不吝言辞,称赞合肥为中国“中国最牛风投机构”。不仅如此,合肥还在科研领域再下一城——“合肥国家科学中心”。

作为近20年来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合肥近年来像外挂了“量子纠缠”的火箭一样,肥(飞)速发展。昔日那个“谁也看不起”的江淮小邑,转身成“谁也看不见”的新一线大都会,令多少以前不把合肥放在眼中的城市跌掉眼镜。

但是,即使发展如此,依然有不少声音,认为合肥已经费尽全力,使尽了三板斧,再往上就寸步难移,真的是这样吗?

三板斧!

第一板斧,勒紧裤腰带,接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9年,鉴于国际形势,高层领导决定战备疏散,为了保存国家科技苗子,决定迁移中科大。工作组首先在湖北沙市和河南寻找疏散地址,预计去这两地选址会容易些,然而工作组在谈话中意识到沙市对科大来河南不大积极。在南阳周边和邓县也看了不少地方,地区的同志说: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我们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江西省领导也明确表示不能接收科大。看吧!湖北、河南、江西三省不愿意接纳,三省之所以拒绝中科大,最权威的说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本地的口粮副食。

无奈之下科大选址安徽,工作组找到安徽省,当时安徽领导人,身为河南人的李德生二话不说,表示:“再苦,安徽人民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就这样科大迁移地址先定于安庆,1969年12月初,先遣组到了安庆,首批在安庆的总人数已有九百左右。这时已到安庆的中科大校革委会常委认为,由于安庆的条件及困难局面,应急速回北京汇报,人员下迁暂缓。再定地址于安徽宣城,工作组到达宣城,在考察宣城之后,认为宣城地处战略要地,不安全,就放弃了。最终定于合肥,1970年1月底,下迁地址最终定在合肥,合肥腾退了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人员和物资的搬迁到十月基本结束,共使用搬迁费七十多万元人民币。

可以这样说,勒紧裤腰带,留下中科大,是合肥发展道路上流传及影响最深远的故事。

其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除了中科大,中国电科第38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相继搬迁或落户合肥,这些科研院所做的绝大部分是基础性研究,几年甚至十几年,可能都不会给当地带来效益,但合肥市前瞻布局,给钱、批地,优先给科研人员供应“粮票”,政府勒紧裤腰带,首先保障来肥科学家的科研和生活环境。

这些前瞻性的布局,才奠定了合肥今日的科研环境和大科技引领,有了优秀的人才基地,才能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入驻,才奠定了合肥在竞争“国家科学中心”中的雄厚基础。

第二板斧,国企改革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成功。

说到第二板斧,不得不说道无线电二厂的故事,一部《你好,李焕英》夹杂着的合肥元素,更是带过火了合肥无线电二厂的历史记忆。虽然不少00后听上去非常陌生,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无线电二厂生产的“黄山”牌电视机却红极一时。

合肥无线电二厂原是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内迁来合肥做模型的小厂,改革开放后,无线电二厂引进日本夏普的黑白电视机散装件,生产的“黄山”牌电视机。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黄山”牌电视机一跃成为名牌,合肥无线电二厂也步入了事业顶峰,曾入选全国500强。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经济启蒙,市场竞争加剧,1994年,无线电二厂累计亏损了近3亿元,为了帮助亏损企业,时任市委书记王太华就兼任无线电二厂工作组组长。对于无线电二厂,合肥市一开始采取的是“精英救厂”策略,让名动一时的荣事达董事长陈荣珍兼任无线电二厂厂长,希望通过陈荣珍的“委托经营”能使无线电二厂起死回生。不过最终没有整合成功,主要原因是职工抗议身为集体企业的荣事达管理国有企业无线电二厂。

1996年,合肥市成为国家第二批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无线电二厂也被纳入政策性破产的企业之一,破产的同时剥离出净资产,成立了黄山电子有限公司。

1997年,黄山电子又亏损4982万元,连员工的工资都只能贷款付款。合肥市拯救无线电二厂几度失败,使领导层逐渐认识到,必须引进外面有实力的知名企业来收购,才能有彻底的改变。此时,深圳康佳正想在安徽建立彩电生产基地,拓展安徽市场。在了解到无线电二厂的情况后,康佳集团董事局主席任克雷亲自上门谈收购,由于当时还没有净资产评估,如何重组仅靠双方讨价还价。虽然双方都有并购意愿,但谈判最终没有成功。

1997年,合肥市国企改革大规模展开,时任副市长的车俊带队到武汉和杭州等地考察学习,并且专门把武汉的副市长张代重请到合肥来作国企改革的报告,组织全市所有的国有企业干部职工都收听。“张代重的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震动。在大讨论中,车俊明确提出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国企改革思路:企业的所有权是否属于政府并不重要,关键是企业是不是在合肥,能不能给合肥提供就业机会和税收。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之下,合肥市推出了一批老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徒然加快。经历康佳重组失败的教训后,合肥市开始主动出击,到四川长虹、青岛海信等知名家电企业洽谈收购。在了解到中国家电第一特大型企业海尔,意欲进军黑色家电之后,车俊又亲自出马,两次率团到海尔洽谈,随后又邀请张瑞敏到合肥考察。

合肥市开出的条件低得让当时的人们难以置信:只要企业还在合肥,并接受原来的2500名职工,合肥市就把黄山电子无偿让给海尔,而且黄山电子的3600万银行贷款由市财政承担。

合肥的诚意诚意终于打动海尔,1997年12月31日海尔正式接管无线电二厂,兼并后第一年的彩电产量,便从原来的不到5万台一下猛增至40万台。

无线电二厂的改革不仅给合肥带来了海尔文化,还引来了合肥海尔工业园这个年产值过百亿的“金凤凰”。在海尔的集聚效应下,格力、美的、TCL、惠而浦等国内外家电业巨头纷纷落户合肥,当年“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改革成功,终于被历史所证明,其改革的思想与勇气也影响深远。

类似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美菱卖身美的,荣事达和三洋的合作,到荣事达最终卖身惠而浦。

2008年,安徽省政府在钓鱼台国宾馆高调宣布把合肥打造成与广东顺德、山东青岛并肩而立的家电制造基地,并计划用8到10年左右的时间超越顺德和青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实际上,这一进程只用了3年。2011年,合肥家电产业一举突破千亿元,成为合肥第一个千亿产业,也就在这一年,合肥超越青岛、顺德,成为全国家电最大的生产基地、国内家电品牌最为集中的地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家电制造中心,并加冕“全球家电制造中心”的皇冠。

第三板斧,依托资本做局,坐实最佳风投城市。

国企改革城东奠定了家电之都的基础,但缺屏少芯,依然只能做个“打工仔”。合肥在青岛、顺德两大龙头夹击下,背水一战,引入京东方。在当年全国几个意向城市中,合肥是最下血本的,合肥在年度可用财力仅有100多亿的情况下,毅然下马地铁建设,给京东方提供了90亿元的资金支持,全力支持京东方的建设的这一场“豪赌”,为合肥带来了一个产业龙头,无中生有地打造出了一个芯屏产业集群。

当时的背景是,京东方4.5代线、5代线都不理想,2005年、2006年都是大额亏损,2007年依靠政府巨额补贴,才扭亏为盈,网上一直有对其“吃补贴”的质疑。经历充分产业调研和深思熟虑之后,尽管面临较大的舆论质疑压力以及其他多方面的阻力,合肥市还是敲定了京东方6代线项目。“为了项目能上马,当时合肥市承诺拿出一年财政收入的80%来投资。”一名合肥政府官员透露说。那是2008年,合肥GDP为1664.84亿元。

京东方合肥6代线也成为京东方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配套企业都聚集过来,合肥形成了新型显示面板产业。此后,合肥通过注资、收回再注资的模式,使京东方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全球最高世代线的10.5代线、维信诺全柔AMOLED6代线继续落户合肥。一大批显示领域的上下游龙头企业接踵而至,合肥实现“从砂子到整机”的千亿级产业链布局。

京东方项目在合肥的成功,被称为“合肥模式”: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把投资引领培育产业放在第一位,找准市场需求、遵循产业逻辑,巧用资本市场以小博大,并能实现“筹集 —投入 —退出”全过程把控。依托这一模式,合肥又相继引入了长鑫和蔚来这样的优秀龙头企业,形成了“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天花板?

天花板?不存在的!不管是产业链的12条珍珠,还是未来城市竞争格局,合肥的未来,都没有上限,一如今天如日中天的“深圳”。

一、产业串珠成链,城市霸气的基石。

合肥成名,起于豪赌京东方,爆发也不会是终于蔚来(未来),这20年合肥跨越式发展,入围万亿俱乐部20强。

众所周知,产业是一个城市的发展之基,企业如散落的珍珠,要串珠成链,才让产业绽放璀璨光彩。合肥市紧扣产业链发展思路,梳理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意文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产业等12条重点产业链,数个千亿级产业链已然初现雏形。这些产业链的沉淀,未来就是城市“霸气”的基石。

二、合肥着眼谋划未来的竞争格局。

如果说,前20年城市的发展逻辑是产业竞争和资本竞争为王的时代,那么未来20年的发展将是人才的竞争,城市竞争必将走向人力资本竞争时代的单核驱动模式!更强调以人为核心和创新驱动,这两点合肥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合肥也早有布局,通过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世界先进的大科学工程及装置,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和新能源国家实验室,提升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三大科学装置性能,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装置、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等,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不断提升装置开放共享水平;加快推进离子医学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智慧能源创新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使合肥成为拥有国际一流大科学装置最多、开放共享程度最高的科技名城,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目前合肥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墨子传信、悟空探秘、热核聚变、铁基超导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相继问世,3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通过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基础领域,广泛聚集国内外顶尖研发团队,催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变革性技术和产品,使合肥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原始创新发源地和变革性技术诞生地。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推动在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平台)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支持跨国创新平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产业联盟)开展实质性研发活动,使合肥成为全球研发中心转移承接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业已入列首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跻身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

合肥依托入列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机遇,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秉承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背靠未来世界最大城市群的市场。

合肥未来的发展,只有下限,没有上限,谈何天花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