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三个大状元 究竟是名字成就了他的功名(1)

在古代考取状元,是不是得凭着出类拔萃的才华啊?

那可不一定,你搜一搜历史上“幸运的状元”,千奇百怪,什么样的状元郎都有。

据说清代有个人,竟然因为名字取得好,而被皇帝钦点为状元。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档事。

话说乾隆五十三年,乾隆爷在东南平定了台湾的林爽文起义,南边帮着安南王平定了越南北部内讧,西边威吓廓尔喀军队停止了侵犯西藏。

接下来这一年,天下太平,又值科举大考选才取士,好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按理说,自命不凡的乾隆皇帝应该高兴才是,但他却闷闷不乐。

这是因为啥?

已经79岁的乾隆皇帝这时最怕一件事,那就是“怕死”,眼看自己老去,他“还想再活五百年”。

历史上有三个大状元 究竟是名字成就了他的功名(2)

乾隆五十四年的殿试结束后,主考官将评定的前十名卷子“进呈御览”,供皇帝圈定前三甲。

乾隆皇帝心情不佳,他漫不经心地翻阅卷子,当他翻到第10名的卷子,突然眼前一亮:考生的名字叫“胡长龄”!

乾隆皇帝是出生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胡人”,“胡人乃长龄呀!”渴望长命百岁的乾隆皇帝不禁欣喜异常,为图吉祥遂顺,乾隆大笔一挥,钦点了胡长龄为当科状元。

这就是清末民初的文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一书中写的笔记故事。

此后,人们一提起幸运的状元,都拿“胡长龄”这名字说事。

那么,胡长龄这位状元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究竟是是名字成就了他的功名,还是名字埋没了他的才华?

细细探究一下,《清稗类钞》记载的这个野史故事实在是不可信,应该还以胡长龄才华之“清白”。

历史上有三个大状元 究竟是名字成就了他的功名(3)

从史料上看,胡长龄的诗词、楹联、书法、学问俱佳,是当年“江东三俊”之一,著作有《胡三余堂存稿》等传世。

为了增加阅读趣味性,我们不妨也先来段野史。

据传,胡长龄与众臣子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一路陪侍皇帝吟诗作对,留下不少嘉联。

乾隆皇帝来到江苏,他知道胡长龄老家是南通州,便出了一个上联,让胡长龄对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胡长龄沉思片刻,便对出下联: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一看,这状元还真不白给,一时兴起,与胡长龄即景赋对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七鸭下水,三双一只;(乾隆帝)

尺蛇出洞,九寸十分。(胡长龄)

夹河两岸,两渔翁双钩对钓;(乾隆帝)

孤山狐庙,一老将匹马单枪。(胡长龄)

水牛下水,水淹水牛背,哞!(乾隆帝)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胡长龄)

如果说上面传闻不足以采信,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胡长龄留下的墨迹楹联:

历史上有三个大状元 究竟是名字成就了他的功名(4)

再来欣赏一下胡长龄的书法文章:

历史上有三个大状元 究竟是名字成就了他的功名(5)

胡长龄文采斐然,所作诗词为世人称道,这里选其二首代表作。

《济南使院玉》是胡长龄在山东为官时所作:

海棠沜外绿莎厅,尽日相看拥翠屏。东海袖中落吾手,岱宗游后得真形。

一痕祇待云穿白,九点常疑雨过青。直向仇池通小有,平泉犹愧草堂灵。

胡长龄《家园杂忆》被赞之为“南通最美诗词”之一,刻画出两百多年前南通小桥流水、书声琅琅的雅致风光:

我家小筑城之北,细水春流直绕墙。

行过石桥西畔去,丛篁深覆读书堂。

其实,胡长龄最大的贡献还是在学问上,尤其是史学,造诣极深,他与另一位经学大师汪廷珍并称“汪经胡史”,在整个大清朝历史上都是拔尖的人物。

回头看,正是胡长龄深厚的史学功底成就了他的状元功名。

我们现在回到乾隆五十四年的那场科举殿试。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也是最后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及进士出身,都是根据该考试成绩而定。

殿试考试只考一场“策问”,相当于现在的“命题作文”,内容多半是结合四书五经和历史来论述时务。

历史上有三个大状元 究竟是名字成就了他的功名(6)

乾隆五十四年殿试的题目是什么?

策问就《史记》和《汉书》、《南史》和《北史》、《旧唐书》和《新唐书》、《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三国志》和《魏书》等五对体例相同、内容相关的历史著作出题,要求考生比较其中的得失优劣。

显然,这个考题要求考生对历代史籍有广泛的涉猎和充分的掌握,并能够在理解史实的基础上对史书的编撰、体例和叙事进行分析、评论。

这对考生的要求太高了,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还要有超强的记忆力。

而这个考题恰恰是胡长龄的强项。据史料记载,胡长龄自幼读书过目成诵,每日必读经史。因此,胡长龄在殿试中考出好成绩当在情理之中。

历史上有三个大状元 究竟是名字成就了他的功名(7)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乾隆皇帝在科举考试中的作为。

乾隆皇帝难道是一个不学无术,只看姓名就钦点状元的搞笑皇帝吗?

事实上,乾隆帝对科举考试是非常重视的,不仅有时亲自命题,而且主张要把考查重点放在学问上。

明清科举有一项弊端,那就是考官看重书法,如果书法不好,就甭想进入三甲。

乾隆皇帝对“书法取士”这种现象深为不满,他曾在乾隆二十五年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廷试士子,为抡才大典……廷试读卷,自应取文义醇茂者,拔置上第。若策对全无根据,即书法可观,亦不得入选。”

在这道谕旨中,乾隆特别强调了殿试中策论的重要性,因为通过策论才能真正考察一个人肚子里装了多少墨水。

后人总爱嘲笑乾隆,说他以农家乐审美,不知破坏了多少文物,还写了四万首打油诗。其实,自命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帝,他的知识水平,属实不简单。

乾隆皇帝本身是一位英主,在鉴别真伪知识分子方面,是一点都不糊涂的,不像后来他的孙子那么容易上当受骗。

乾隆深知在历史中汲取教训,为统治寻找意识形态依据的重要性,因此他在选拔人才时,策问题目中,历史占的比重非常大。

乾隆五十四年正科考试后的第二年,因为是乾隆八十大寿,所以又举行了一次恩科开科取士,而这次策问考题仍然是历史典籍方面的内容,是有关编年史史著的续书问题。

所以,从乾隆对待科举考试的一贯态度来看,他绝不会拿考生的名字做文章,而胡长龄正因为擅长历史研究,策论符合乾隆所喜好,所以被点为状元。

历史上有三个大状元 究竟是名字成就了他的功名(8)

还有一个问题:殿试读卷官评定的前十名考卷,送给皇帝钦定最后名次时,皇帝能否看到考生的名字?

按照清代的科考规定,为防止作弊,考生答卷上的名字、籍贯等资料是需要弥封的。

每位读卷官在初选名次时,是看不到考生信息的。在初评以后,将前十卷进呈皇帝。

皇帝钦定名次后,召读卷官入殿,拆开弥封,用朱笔填写一甲三名次序,再书二甲七名,随后传前十名引见,称之为“小传胪”。

也就是说,按科举规定的制度,皇帝也是看不到考生的个人信息,只能依据考卷上的对策来确定名次。

但是,在正史记载中,有一次例外。

乾隆二十五年,礼部规定,殿试钦定名次前先拆开弥封。第二年的恩科殿试即采用这一做法,在钦定名次时,发生了一件戏剧性的事情。

读卷大臣进呈的十份试卷,原本是来自江苏的赵翼名列第一,来自浙江的胡高望为第二名,来自陕西的王杰为第三名。

乾隆皇帝问读卷大臣:“本朝陕西是否出过状元呢?”读卷大臣回答没有。

于是,乾隆将赵翼与王杰的名次互换,将王杰定为状元,赵翼为探花。

乾隆皇帝向大臣们解释了不取赵翼为状元的原因:“赵翼文章确实不错,但江苏、浙江的状元已经很多了,状元不算是稀罕之物。陕西就不同了,本朝陕西还没有状元,我现在给陕西一个状元,也不算过分。”

到了乾隆二十八年,清廷又决定殿试卷仍然弥封,不再拆开。此为后来殿试的定制。

所以说,皇帝能根据考生的个人信息确定进士排名,这种故事只在明清笔记小说中出现,并不是历史真相。

历史上有三个大状元 究竟是名字成就了他的功名(9)

那么,为什么会有胡长龄因为名字被钦点为状元的传说?

一个原因是,“胡长龄”这个名字好玩,文人墨客容易编故事。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胡长龄清廉自律,死心眼,属于官场另类,因而有人故意消遣他并诋毁他的才华。

胡长龄与当朝第一权贵的和珅就曾过不去。

胡长龄考中状元以后,按礼节,他就属于内阁首席大学士、军机大臣和珅的门生。

他不愿趋炎附势,又因和珅贪赃枉法,很是厌恶,便没去拜谒和珅。

和珅十分恼火,就让胡长龄当了翰林院修撰,这在朝廷是一份薪俸微薄的的“清差”。

胡长龄这份工作一干就是十年。

据说,胡长龄的一位官场朋友,见他日子太过清苦,便悄悄在和珅做寿时,用笔蘸乌贼鱼的墨汁,仿胡长龄笔迹,写了一副寿联呈献给和坤。

这位朋友向和坤解释说,由于胡长龄太穷,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可出门做客,不能亲自来贺寿。

和珅心理这才得到满足,将胡长龄放去山东担任了学政。

嘉庆四年,太上皇乾隆驾崩,和珅倒台,家中被抄,和珅亲信均遭株连。

朝中有人说:“胡长龄是和珅的门生。”可和珅家连遭三次查抄,未见胡长龄有书帖往来。原来,寿联上用乌贼鱼墨汁写的字,时间一长,字迹也自然消失了。

历史上有三个大状元 究竟是名字成就了他的功名(10)

胡长龄有一封传世信札,通过信中内容可知他的清贫。

信中有这样一段话:“秋季米票,向例于九月底领出,龄虽咨部告假,而开缺在具题奉旨之后,尚需时日,则此季俸米尚属可领。伏祈老前辈大人查照定例如何,若在可行,请饬役转交敝寓,然亦不敢违例妄干也。”

意思是说,他已经告假离职,但尚未获得正式的开缺行文,这个情况下应该能领到本季度的薪俸,因此特地请托主管大人给予办理。

他不巴结权贵,也不贪赃枉法,没有别的发财之道,冷官生涯,当然很在意这份薪水了。

这位状元郎在争取一季度薪水的时候,仍不忘补上一句“然亦不敢违例妄干也”。也就是说,如果不符合规定,那就算了。官冷禄薄,仍不冒犯原则,读后,一个寒酸又自律的清官形象跃然纸上。

历史上有三个大状元 究竟是名字成就了他的功名(11)

因为胡长龄与和珅没有牵涉,加之他本人的正直和才干,嘉庆帝对他很赏识,他的官儿逐渐做大起来,最终做到了礼部尚书。

嘉庆十九年(1814年),胡长龄由于劳累过度,不幸死于回乡途中,享年56岁。都说“胡长龄”名字起得好,然而却没有保佑他长寿。

纵观胡长龄的一生,他一辈子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古时,没有电灯,照明靠蜡烛,每天晚上,他读书都要耗掉“燃烛数寸”。

他自小念书用功,九岁的时候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背得滚瓜烂熟。这年正逢乡试,胡长龄也要去应考。父亲说:“你年纪还小,过几年再说吧。”胡长龄说:“考的是文章是年纪?”父亲没话说了,只好答应。

据说,考试那天,他跨在父亲的肩膀上来到考场。

考官见这么小的娃娃也来赶考,有意试试他,便故意刁难他:“我出个上联,你对得出下联,才准许你进考场。”

他出的上联是:

将父作马,岂能应考?

胡长龄随口应答下联:

望子成龙,有何不可?

考官见他聪明过人,就准他参加考试。胡长龄考试完毕,竟然中了乡试的解元。

总而言之,胡长龄的“状元”头衔绝不是凭借“姓名”撞大运得来的,而是靠真才实学才摘得这个桂冠。

历史上有三个大状元 究竟是名字成就了他的功名(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