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摘要 - Wrap Up

科|技|突|破

Science Breakthrough

Nature Protocol:直接递送和基于农杆菌共培养的高效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基因编辑

Chem.Sci:新型四环素的基因挖掘和生物合成|合成生物

Nat Comm:从昆虫幼虫肠道中分离的PVC塑料降解细菌|微生物

Nat Comm:以转基因细菌制备集检测水质、过滤污染于一体的「活体」工程生物材料|生物基新材料

BAB:用于规模化生产dsRNA生物农药的新型平台|生物农药


科|技|突|破

Nature Protocol:直接递送和基于农杆菌共培养的高效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基因编辑

四环素抗性基因在基因工程的作用 新型四环素的基因挖掘和生物合成(1)

传统的植物基因工程通常使用根癌农杆菌或基因枪将所需转化的基因递送到细胞中,再通过组培手段获得再生的转基因植株。目前,通过转基因和基因编辑加快具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植物的培育。明尼苏达大学基因组工程中心Daniel F. Voytas教授研究了两种基于农杆菌无菌种植土壤中种植的本氏烟草进行基因修饰的方法:一种是基于农杆菌的称为Fast-TrACC,另一种称为直接递送(DD)。两种方法为产生新的植物种质提供了替代方法,与标准方法相比成本更低、技术难度更小且所需时间更少。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可以通过将DR和携带特定的如基因编辑的载入进行共同的递送,进而在诱导的新的分生组织中实现植物的转基因过程,且这种对靶标基因的修饰可以进行后代的遗传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6-022-00749-9

Chem.Sci:新型四环素的基因挖掘和生物合成|合成生物

四环素是一类具有广泛抗菌活性的广谱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以及耐药菌的持续威胁,但目前仅发现5个天然的四环素。南京大学课题组开展了新型四环素天然产物的基因挖掘生物合成的研究——通过基因挖掘的方法在公共数据库中鉴定了一系列新颖的四环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并发现和表征了具有目前已知报道的具有最多糖基化修饰的新型四环素hainancycline。该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中蕴藏着大量的新颖的四环素的生成潜力。

原文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sc/d2sc03965f

Nat Comm:从昆虫幼虫肠道中分离的PVC塑料降解细菌|微生物

生物降解处理塑料废弃物具有可持续、绿色环保等优势,聚氯乙烯(PVC)的微生物降解已有报道,但对降解菌株和相关解聚酶知之甚少,且降解机制不明。西湖大学鞠峰研究团队从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肠道中分离出一株能够以PVC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降解细菌(EMBL-1),并使用多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鉴定了可能参与PVC降解的关键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脱卤酶、烯醇化酶、醛脱氢酶和加氧酶),揭示了PVC可能的生物降解途径。PVC降解途径的提出,对聚烯烃类塑料的生物降解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2903-y

Nat Comm:以转基因细菌制备集检测水质、过滤污染于一体的「活体」工程生物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

工程生物材料(ELM) 是嵌入生物聚合物基质中的活细胞复合材料,通过将工程细胞整合到生物聚合物基质中,ELM可以用作活体传感器、疗法、生物制造平台、电子、能量转换器和结构材料等。莱斯大学的合成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员发现新月柄杆菌可以实现ELMs的生长。这些细胞显示并分泌可以自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形成了一个从头基质,并将细胞组装成厘米级的ELM;通过发现ELM工程背后的设计原理,研究人员能够调整这些ELM的组成、机械性能和催化功能。该研究提供了遗传工具、设计和组装规则,以及一个既能控制基质、又能控制细胞结构与功能的ELMs培养平台。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3191-2

BAB:用于规模化生产dsRNA生物农药的新型平台|生物农药

RNA干扰 (RNAi) 是真核细胞进化出的用于调节基因表达的最保守的途径之一,要使dsRNA进入农药市场,必须以具有成本效益和可持续的方式生产。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高产表达培养基,与使用1 mM IPTG的表达培养基相比,该培养基产生高达15倍的dsRNA产量。研究人员还优化了一种产生高质量dsRNA的低成本纯化方法,此方法无需使用商业试剂盒或商业核酸酶中常见的危险化学试剂来消除污染DNA或单链RNA (ssRNA) 。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完整、低成本的工艺dsRNA平台,具有在工业dsRNA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86/s40643-022-005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