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大家普遍认为是在讲后代的重要性,没有为家族留下香火、不能为家族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如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成为无数父母催生时的黄金用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后半句究竟是什么呢?小编带大家重温孟子的圣言。

不孝为三无后为大原意(古人云不孝有三)(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文出自《孟子离娄上》,全句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子女后辈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根据《山海经》记载,舜帝到了30岁还没有娶妻,属于当时的大龄未婚男青年,在路过涂山时,一只白狐向他高歌:绥绥白狐,九尾庞庞。受到启发的舜帝,随后就向涂山氏的姑娘求婚了。而舜没有告知自己的父母,就已然娶妻,是怕不被同意就导致不能娶妻生子的极大不孝,其实舜一开始就错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祖祖辈辈给我们留下大笔精神财富,而这些传统文化精神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不孝为三无后为大原意(古人云不孝有三)(2)

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情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现在交朋友非常重要,朋友也是一种社会资源,朋友很多其中品质也参差不齐,好的朋友会帮助你成功,交朋友最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孝敬,那这个人的品德就堪忧了。

不孝为三无后为大原意(古人云不孝有三)(3)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孟母三迁”才培养出了孟子的伟大成就,后人称为“亚圣”,他写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千古佳句。

不孝为三无后为大原意(古人云不孝有三)(4)

《弟子规》中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金句已被纳入小学生的教材,国家对下一代关于“孝”得认识又加强了一步。“孝”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及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

不孝为三无后为大原意(古人云不孝有三)(5)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着我们还年轻,父母还没有老去,呼吁大家:请快些对父母尽自己的孝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