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作对比(血雨腥风捧出开天盛世)(1)

01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唐·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一》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在屈原之后,历史上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像力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神话传说与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艺术色彩,其大量代表作与脍炙人口的诗句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初入长安时,便得到了贺知章与玉真公主的欣赏和赞誉,称其为“谪仙人”。然而,李白虽和李唐王室同出一宗,却终生未能得到重用,也就是一个御用文人。

此诗即写于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之时。天宝二载(743年)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三首诗,此为第一首。

时杨贵妃为其研墨,高力士为其脱靴,他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虽是千古佳话,却也“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

这便是我们口中所谓的“盛唐”时代,也是李白所处的时代,亦玄宗和杨贵妃所处的时代——“开天盛世”。那个时候大唐长安是万国都会,空前的富庶与繁华,之所以能够出现李白这样伟大的诗人,也是与那个国富民强的时代,文化、艺术亦空前发展相关的。

但是,堪称大唐文化“符号”的李白并不甘于只是当一个文人,他也有宏伟的志向与满腔的抱负,可是承平日久的大唐帝国并不需要他建功立业,也因为恃才傲物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最后李白无奈的离开了长安。

此后的李白到处访道求仙,游山玩水,并结识了杜甫、高适等人,大家一起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也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南下避难。之后漂泊不定,生活也日渐捉襟见肘。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已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今安徽马鞍山)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纵观李白的一生,贯穿了唐中宗、睿宗、玄宗、肃宗四朝,可以说是见证了大唐最鼎盛的时代,但在其晚年时期,遭遇“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急转直下,李白也失去了往日的潇洒与不羁。虽然,之后的李唐子孙们平定叛乱,励精图治,仍旧统治了华夏一百余年,可是,到了中晚唐时期已是藩镇割据,民不聊生了。

李白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作对比(血雨腥风捧出开天盛世)(2)

02

也许,每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看似都是如出一辙。但是,盛世唐朝总是能够让我们津津有味的去品读它,去了解它,因为这个时代确实承载了太多人的故事与传奇,也毁灭了太多人的梦想与夙愿。李白是这样的,杜甫也是这样的,李义山、杜樊川也是这样的。

大概只有曾与太平公主交好,但又不屑与皇族联姻的“诗佛”王维,是唯一看穿了这个时代的超然之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到了张九龄执政时期,拔擢王维为右拾遗。几年后他便自请外放,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可是,也同样因为“安史之乱”,后来命运多舛。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唐·王维《终南别业》

当然,李治的儿子、被女儿毒死的唐中宗李显也是这样的。虽然他是一个无能、懦弱的皇帝,可是,我们依然要从他说起,说一说盛唐至中唐的这一段历史。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死后,李显即位。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李显开始重用韦氏外戚,试图组成自己的羽翼。次年,李显把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又想要擢升为侍中,裴炎立马表示不可。

李显大怒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言行大为失望。二月,继皇帝位才55天的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事后,中宗的弟弟李旦做了傀儡皇帝,也就是睿宗。

李显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丹江口)、房州(房县)十四年,只有妃子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了人世的艰难。他被囚禁后不久,李旦上表逊位为相王,母后武则天称帝,李唐宗室子弟被杀戮者不可胜数。

中宗闻听后也是心惊胆战,之后徐敬业叛乱还打出了反对武则天、匡复庐陵王的旗号。这一形势,不仅没有让被废的中宗看到多少希望之光。相反,更加剧了内心的忧惧。

李显多年来一直惶惶不安,常常晚上睡下不久,就被噩梦惊醒。一度抑郁异常想要自杀,韦氏劝慰他说:“祸福倚伏,这是没有常理的,人早晚得死,又何必现在就去。”此后,李显与韦氏多年同甘共苦,感情非常深厚。李显向韦氏许愿,如果有一天重见天日,绝不会辜负她。

李白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作对比(血雨腥风捧出开天盛世)(3)

03

武则天称帝以后,由谁来继承大业,一直困扰着她。她在立子还是立侄上犹豫不决。此时,宰相狄仁杰进言:

“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刀枪箭镞,平定天下;高宗将二子托付陛下,陛下今乃欲让位他族,有违天意。且姑侄与母子谁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庙的。”

武则天顿时感悟。当日,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梦见鹦鹉两翼折断,是何征兆?”狄仁杰借题发挥:“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用二子,即可振翅高飞。”至此,武则天主意就定下来了 。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武则天假托李显有病需到洛阳治疗,派遣员外郎徐彦伯秘密召回李显及家人。李显结束了流放的生活回到洛阳。九月,武则天重新立李显为皇太子。李显被重立为太子之后,很注意搞好与母亲武姓家人的关系,将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

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病居迎仙宫,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内。朝中大臣以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人为首,见机秘密谋划,准备除掉二张,拥立中宗。

神龙元年(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正月,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从玄武门冲入迎仙宫,杀张易之、张昌宗。这一天,相王李旦也率南衙禁兵加强警备,配合行动。武则天无奈,先令太子监国,次日传位。

李显即位后,先把弟弟相王李旦加为安国相王,拜太尉;又给同样拥立有功的妹妹太平公主加了镇国太平公主的称号,以表彰二人之功。张柬之、崔玄暐等人也加官晋爵。二月,复国号为唐。

李显立韦氏为皇后, 又不顾大臣的劝阻,破格追封韦后之父亲为王,并让韦后参预朝政,对张柬之等功臣却不加信用。封上官婉儿为昭容,让她专掌制命,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掌握生杀大权。

韦后同武三思关系暧昧,故将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之子武崇训。韦后十分信用儿女亲家武三思,并以此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着朝政。李显对此也听之任之。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下毒暴毙身亡,终年55岁。同月,中宗幼子温王李重茂被立为帝(即唐殇帝),改元“唐隆”,由韦后临朝称制。

不到一个月之后,相王李旦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即联合其姑姑太平公主,交结禁军诸将葛福顺、陈玄礼等起兵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诸韦、武党羽,史称唐隆政变。废殇帝,奉其父相王再度复位,是为唐睿宗。

吕思勉对唐中宗评之曰:“中宗是个昏庸之主,他在房州,虽备尝艰苦,复位之后,却毫无觉悟,并不能铲除武后时的恶势力。”我以为,他不但没想着诛灭诸武,反而又纵容韦后乱政,和武三思沆瀣一气,这就不是昏庸,而是无能、无耻了。

张柬之被罢免之后,当时就说:

“主上昔为英王,时称勇烈,吾所以不诛诸武者,欲使上自诛之,以张天子之威耳。今反如此,事势已去,知复奈何!”

想韦后这样的人,何德何能可以入主中宫?竟还幻想着重演武则天故事,殊不知成功一途,那里是可以照搬照抄的?其女安乐公主更狠也更愚蠢,直接下毒弄死了老子。俨然当自己是皇太女了,这也算是乐极生悲了吧?!

李白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作对比(血雨腥风捧出开天盛世)(4)

04

景龙四年“唐隆政变”之后,李隆基被拜为宰相,进封平王,并统率禁军,控制了皇城内外。李重茂迫于形势,请求让位于叔父李旦。李旦起初极力推辞,后听从李隆基、李成器等人的劝说,接受了李重茂的让位。

景龙四年秋,唐睿宗李旦在太极殿登基,第二次即位为帝。改元景云,复封李重茂为温王。当时,李隆基立有大功,而李成器则是嫡长子,都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李旦为此犹豫不决。李成器以“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为由,主动辞让太子之位。朝臣们也大都支持李隆基,李旦遂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两次拥立两个哥哥复位,虽心向李唐,但确是武则天一类的人才。尤其是李旦上位以后,事必问询她与李隆基,也渐渐助长了她的野心。同时,也在其与李隆基的关系上,渐渐产生了裂痕。

太平公主有过两次婚姻,皆不如意,后来嫁给了武攸暨,武攸暨不像他的那些武氏兄弟们,他胆小怕事,内外均由太平做主。太平公主也不客气,公然在家中蓄养男宠。

李旦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政治平衡,以避免伤害到任何一人。也希望他们可以成为自己政权巩固的力量。但是,适得其反,太平公主的权势日盛。

711年(景云二年),太平公主同益州长史窦怀贞等结成朋党,想加害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只能想尽办法自保。后来,她又借助于李旦对自己的纵容,大肆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次年八月,身心交瘁的李旦已经疲于应付,再加之多年来的皇位更迭,险象环生,使他决定“三让天下”,遂干脆下诏禅位于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

713年(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势力依然专擅朝政,与李隆基常发生尖锐的冲突。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

(太平公主)既屡立大功,益尊重,上常与之图议大政,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即李隆基)议否?然后可之。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

实际上,太平公主这样的女人并不具备武则天那样的才能和时势,李旦与李隆基父子俩虽然碍于她的功劳与亲情不撕破脸,但那是不得已的权衡。但是太平公主“欲借口于星变,而反迫成睿宗之内禅;欲定期以起事,而又促成玄宗之讨逆,身名两败,不获考终。”这便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了”。

宋璟是当时的宰相,就曾严词拒绝过太平公主的篡逆之心。后来,她公然提出要废掉皇帝,又因其他重臣反对而未遂。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为夺回皇帝应有的权力,抢先发动政变,率羽林军袭杀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党羽,随后赐死太平公主。是为“先天政变”。

李旦初闻变乱,与宰相郭元振躲了起来。他得知李隆基已扑灭了太平公主的势力,遂下诏宣布窦怀贞等人的罪状,而后正式归政于皇帝,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至此,李隆基终于掌握了实权。

开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病逝,终年五十五岁。 是年十月,李旦被葬于桥陵,庙号睿宗,追谥大圣贞皇帝。

李旦实际执政的年头加在一起也不到两年,却“两废两立,三让天下”,所以其一生也是很可悲的,但他的庙号“睿”这个字似乎又指他比较能够审时度势,以退为进。“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至少是有惊无险的将大唐江山交到了唐玄宗手里,并且,他这个儿子也确实堪称一代明主,“开元之治”也便开始了。

后世的乾隆评价较为到位,当然,可能也因为他是老四,亦自以为贤之缘故吧:

睿宗以明皇为之子,复辟之功不与焉。然父以子贵,故明皇讨贼,而睿宗入即大位。鉴建成之乱,立嫡以功,继以传位,可谓知权者矣。

李白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作对比(血雨腥风捧出开天盛世)(5)

05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

华清宫是于723年(开元十一年)李隆基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注意拨乱反正,重新启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开元之治”——开天盛世。

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将领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稳定,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得大唐由盛转衰。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

唐玄宗的政治才能毋庸置疑,重用姚崇、宋景、张说等七八位贤相,澄清吏治,改革弊政,重视文教,稳定边疆,很快就恢复了大唐的欣欣向荣。但实际上,也是太宗、高宗、武则天一步步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间虽然一度血雨腥风,但是总体上唐朝的发展与强盛都是稳步向前的。到了开元、天宝年间,整个唐朝的国势也达到了极盛,史称“盛唐”。

杜牧的诗句虽有讽刺、鞭挞之嫌,但也反衬出了大唐的富庶与昌隆。当然,也正因为杨贵妃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唐明皇的人生,也改变了大唐的历史走向。

唐朝的这些皇帝们,换言之李氏子孙们都是有艺术天分的,比如李治,李旦,李隆基他们本身也都是诗人,也都酷爱音乐。尤其是李隆基,本人堪称一个艺术家,所以,寻找一个知音伴侣,在他文韬武略马放南山之后,即成为最高的精神层面追求。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唐·杨玉环《赠张云容舞》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十分恩爱。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当时后宫虽然不缺少美女,但“无可意者”,此时便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将杨氏召入宫中。

如李治、武则天故事,几乎同样的“套路”再上演一遍。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儿子看上老子的媳妇,是老子看上了儿子的媳妇。

李白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作对比(血雨腥风捧出开天盛世)(6)

06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李隆基以为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先敕书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 ,道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将杨玉环正式接入宫中,册立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当时,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杨玉环舞之,当时就令玄宗如痴如醉、目瞪口呆。玄宗对高力士很高兴的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

杨玉环(719年—756年),蜀州(今四川崇州)人。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开元十七年以后,父亲去世,他寄居在东都洛阳的三叔家中。

她自小便姿质丰艳,加上洛阳优越的人文和教育环境,使她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与艺术气质,成年以后性格温婉,长于歌舞,通音律并善弹琵琶。还精通胡旋舞,身段飘摇,翻跃如风,令人眼花缭乱。后世肯定她为宫廷音乐家、舞蹈家。

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史称“羞花”。就如白居易《长恨歌》所写,“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为了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费尽了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穿漂亮衣服,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个裁缝给她做衣服。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李隆基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运到长安。

有了杨贵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皆投杨贵妃所好,其族兄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当上了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各有封赏,做了朝中的大官。当时杨家的权势无人能比,但兄妹二人的辉煌,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唐·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杨玉环自入宫以后,并不过问朝廷政治,也不插手权力之争,完全以自已的妩媚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但最终玄宗还是难以割舍。从此专宠十三年之久。

杨玉环若生在别的年代,或许成不了杨贵妃。唐朝人以丰腴为美,杨玉环则“凝脂胭华”,连“脂肪”都开始“凝集”,像“胭脂”一样散发着“华丽”的色彩,这也是很难想象的一种“天赋之美”了。

但是,在李林甫、杨国忠的先后专权下,整个唐朝政治局势开始混乱起来,奸党祸国,朝政废弛,更要命的是战端四起,终于引发了“安史之乱”。

李白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作对比(血雨腥风捧出开天盛世)(7)

07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唐·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励精图治的精神了,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后进封晋国公,又兼尚书左仆射。天宝十一年(753年),李林甫病逝。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

“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担任宰相十六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闭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时张九龄评之:“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杨国忠(约700年—756年) ,本名杨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权臣。张易之外甥,杨贵妃族兄。

杨国忠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直至升任宰相,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他任相期间,专权误国,败坏朝纲,比之李林甫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安禄山、史思明以“诛国忠、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年(756年),杨国忠随唐玄宗西逃入蜀,中途在马嵬驿被乱兵所杀。

杨国忠在与宰相李林甫的关系上,起初,二人一唱一合,杨国忠为了向上爬,竭力讨好李林甫,李林甫也因为杨国忠是皇亲国戚,尽力拉拢。在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时,杨国忠等人充当党羽,并积极参与其活动。他们在京师屡兴大狱,株连太子。由于杨国忠恃宠敢言,所以每次总是由他首先发难。杨国忠与太子李亨的矛盾也由此愈结愈深,而实际上,是李隆基与太子的隔膜也越来越深。

后来,李林甫与杨国忠由于新旧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产生了矛盾,主要表现为对待御史中丞王鉷的问题上。因王鉷身兼京兆尹多个职位,也深受玄宗宠信,本是李林甫和杨国忠共同嫉妒的对象。但是为了牵制杨国忠,李林甫则极力提拔王鉷;当杨国忠陷害王鉷时,李林甫竭力为其开脱罪责。由于杨国忠做了手脚,玄宗便开始疏远李林甫。

玄宗之所以如此信任杨国忠,除了取悦于杨贵妃之外,主要是借以牵制李林甫的专权。同时为取代已经衰老了的李林甫做准备。终于在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后,玄宗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杨国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四十余职。

杨国忠执政期间,两次发动了无故征南诏的战争与挑衅吐蕃,好大喜功,由于杨国忠使用无能的将领征南诏,以及士兵深入南诏水土不服遭遇瘴疠,而先后大败,损失了二十几万将士。

李隆基对于唐朝此刻隐伏的危机却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在杨国忠的唆使下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便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初唐时期边境安定的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大伤元气。

李白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作对比(血雨腥风捧出开天盛世)(8)

08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年)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安禄山之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安波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波氏的后人一起逃离突厥,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

安禄山长得肥壮,眼盲后,长期依赖心腹小宦官服侍。因其宠爱幼子,二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信,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将他杀死,安部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天宝年间,安禄山请求当了杨贵妃的干儿子,进宫朝见唐玄宗都先拜望杨贵妃,唐玄宗觉得奇怪就问原因,安禄山回答说:“臣是胡人,胡人把母亲放在前头,而把父亲放在后头。”唐玄宗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命令杨家兄妹们一起同安禄山结为“兄弟”。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政治腐败,兵力空虚之际,贼心外露,集结了15万大军,号称二十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清君侧”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

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急报送至长安宫中,起初唐玄宗还不相信,以为是谣传,因此贻误了战机。

天宝十五载(756年),叛军迅速占领东都洛阳,防守首都防线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而唐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还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

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一路走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乱刀砍死了杨国忠,又逼迫李隆基缢死了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重整唐朝军队以后,在灵武(今宁夏银川)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杨贵妃是怎么死的。所以,有不少野史都说杨玉环其实并没有死,而是秘密的被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在今陕西兴平市马嵬镇有一座杨贵妃墓,是其衣冠冢。

肃宗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这个转折点上,成为了唯一一个在野登基的皇帝。王应麟《困学纪闻》评之曰:“自唐肃宗之后,纪纲不立,叛兵逐帅,叛将胁君,习以为常,极于五季。君如逆旅,民坠涂炭。”

李白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作对比(血雨腥风捧出开天盛世)(9)

09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唐·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肃宗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灵武一时军威强盛。接着又任命了官员与将帅,建立了一个临时的军政府,对抗击叛军也作了全面部署。

应肃宗之请,回纥也派来精锐骑兵助战。这时又适遇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部下不服,战斗力也随之削弱,形势急转直下。至德二载(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首都光复。李隆基也由成都返回长安,幽居兴庆宫。

居住在兴庆宫的玄宗不再过问政事,侍候他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梨园弟子为他娱乐。玄宗对杨贵妃之死一直是耿耿于怀。

他从成都回来后,即派人去祭悼她;后来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辅国反对而停止,却密令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宦官献上了贵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里。又让画工画了贵妃的肖像,张挂于别殿,“朝夕视之,而欷歔焉”。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固其恩宠,上奏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

同年七月,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他处。在路上又百般刁难,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迁居甘露殿。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了他几句。

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迁居玉真观。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之后,肃宗另选后宫侍从百余人,到甘露殿以备洒扫。

晚年的李隆基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执政长达44年的唐玄宗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终于可以去与杨贵妃的冤魂相聚了。同年五月,久病的李亨亦崩逝,时年52岁。父子双亡,“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评曰:“有些历史家认为唐代可以分作前后两段观察。看来公元755年安禄山的叛变,近于全朝代时间上的中点,可以视作由盛而衰的分水岭。这样一来,前面一段有了137年的伟大与繁荣,而接着则有151年的破坏和混乱。”

李白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作对比(血雨腥风捧出开天盛世)(10)

张锋编撰 己亥秋写于启东翠彧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