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道德经的三十六章解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道德经的三十六章解读(今天我们来讲解道德经第二章)

道德经的三十六章解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这句话,后世注解的很乱的在恶字上面。很多人为了和前面的美相对应,就把恶理解为丑,这是乱解经。恶的最初的本意,是过。亦即过失之意的过。过是什么意思呢,过的繁体为過。過,从辵从咼。咼,口戾不正也。可见,此句里面的恶字,正确的含义,是指夸夸其谈的不正当的话。

知字,在这里也不是作为知道来解。知,从口从矢。本意,有口口相传之意。这里取其本意。

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天下人都在口口声声说,某些美好的东西如何如何美了,那一定是夸夸其谈的不正当的。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全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善这个字。善字,在后面的章节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不过后人注解道德经,几乎差不多都把善做善良来解,这是对道德经被粗鄙化解读。而一旦把很关键的善字理解成庸常流俗的人伦之善,那么后面的正本经,都根本无法正确的理解。一步错,步步错。

事实上,道德经全书中,出现的善字,无一处是指人伦琐碎的那个善良之意。

正确理解善字,要从其本意讲起。善的本意,和美相近。两个字,都和羊有关。在六畜中,羊主给膳,所以,羊大为美。善,从羊从言。古代,羊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善,也有吉的意思。

在前面的章节中谈到过,人行于大道之上,谓之德。在道德经中,善字,是用来评价一个人的德,是不是保持行于道上。须臾不离大道,则此德为善。反之则为不善。打个比方,道为公路,德为车技,怎么评价一个人的车技呢,那就是用善字来评价,擅长开车的,车技高明的,就是善,反之则为不善。

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天下人都在口口声声说的那些所谓很高明的行为,一定不是什么真正的高明。

流俗的人伦琐碎认为,善生善,恶生恶,等等。这在道德经看来,纯粹是妄人之说,因为道德经,压根就不承认存在这种流俗意义上的善恶。不存在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像小猫种鱼那样,往地里种善恶还期望秋天收获更多的善恶呢。可是,有不少的人,解读道德经,是往这条看上去很愚蠢的歪路上走的。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无相生: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既可以有生无,也可以无生有。理解有无相生这句话,最形象的是通过质能方程和大爆炸理论来理解它。质能方程,核爆炸,有生无,有质量的物质,把质量转化成无形的能量。宇宙大爆炸,无生有,没有质量的纯能量,转化成可见的有质量的物质。

难易相成:不存在绝对的难,也不存在绝对的易。难和易,都只是参照对比出来的。

长短相形:没有绝对的长,也没有绝对的短,长只有和比自己断的相比,才能成其长,短只有和比自己长的东西相比,才能成其短。

高下相倾:没有绝对的高,也没有绝对的下。有比高更高的,有比下更下的,只有在互相的参照中,才有高下之分。

音声相和: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没有脱离音色的旋律,也没有脱离旋律音调的音色。音声一起,才能相和。

前后相随:没有绝对的前,也没有绝对的后。只有在万物之间互相参照的情况下,才存在前后关系。

这段,用了很多排比,都是在阐述一个道理:万物皆可相辅相成,观察结果取决于参照系,没有恒定普适的参照系,任意不同的参照系之间都是等价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里面的一个关键词,无为,登场。都说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真的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样,干躺着混吃等死啥都不干,生活就会变美好吗?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于无为一词的流俗化的解读。

道德经全书中,另一个关键词,圣人,也登场了。留心仔细阅读道德经全文,会发现,但凡出现清静和无为等词的时候,语境中,都是对圣人,王公而言的。道德经,按照老子的设定,他的目标读者,就是人主。所以,道德经,乃帝王之学。

普通人按照帝王之学治天下的学问,来管理自己的个人生活,会走向很被动和无解的困境。不是说清静无为,那我清静无为吧。敌国侵犯,我清静无为,然后国破家亡了。路上遇到老虎,我清静无为,然后被吃了。洪水来了,我清静无为,然后被淹死了。我不上班不工作,无为了吧,马上家里揭不开锅。咦,说好的清静天下正呢,为啥我清静无为了,天下不但没正,我自己还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团糟呢。然后开始质疑道德经里面讲的道理。

清静天下正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个天下。无为而治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帮臣民,你啥都别掺合干涉,让他们去各司其职尽情劳作,尽情幸福就行了。

你有天下吗?没有。你有臣民吗?没有。所以你清静了,天下没正。你无为了,国家也没有更繁荣昌盛,反倒是你的生活被搞的一团糟,整个人萎靡不振,生活能力低下。

结合上一句,因为任意参照系都是等价的。所以圣人不人为地妄设参照系,夺天之化。既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绝对的参照系,那么,天下也就没有是非,也就没有智巧,百姓不谙是非智巧,故能淳朴自化。所以圣人无为而治。

不言而教。有言,则有意,有意,则有此一是彼一非,有是非,则智巧生,智巧生,则民不复朴,不朴则是常,失常则妄,妄则为奇,奇而天下失其正。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辞,本意为讼。辞的繁体为辭,这个字,左边偏旁为理的意思,右边的辛字,古体同辜,辜同辠,辠同罪。陈述理论一个人的罪行,为讼。

万物作焉而不辞,通俗的说,就是万物生生不息,天道不会横加干涉,说三道四的。让万物自然而然的繁衍生息吧,没有什么是对的错的,不要加以规整。也没有什么是天生有罪的,所以天道也不会对万物的生与息加以指讼。

天道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繁荣万物,而不依赖万物。万物的演化结果,也从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占据它们。正因为天道从不生育万物并占据它们,所以,万物能和天道之间才会永远不会互相背离,一切才可以永恒的生生不息下去。

难道圣人治理国家,教化百姓,不也应该如此吗。

同样的我们配合《黄帝内经》的学习,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黄帝内经,可能大家会感觉任务量太大,先难后易。

幼而徇齐又怎么讲呢?

幼而徇齐,幼是指孩童时期。三五岁的时候。徇齐是什么意思呢?徇是依从的意思。齐,是保持齐同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黄帝他幼年的时候就能够顺应天道,他所做的事情会自动的和老天爷的命令,保持奇同,这就叫幼而徇齐。

我们接着往下看,长而敦敏。“敦敏”这两个字又怎么讲呢?并不是有些人解释的敦厚老实,这个理解有点浅,敦敏,它其实是一个是指形的层面,一个是指神的层面。现在的少年吧,它有一些长得很结实,但是感觉他呆呆的,这叫只敦不敏。有一些少年,他看起来很机灵,但是你看他身体长得像个豆芽菜一样,这种就叫只敏不敦。

黄帝是什么样子的呢?他的身体是非常的敦实,非常的健壮,他的智力、心思又极其的聪慧。这就叫长而敦敏。黄帝在他少年时期,他的体魄,他的心智已经就发育到了极致,那个时候啊,他就成为了当时天下最顶尖的那个人。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一句成而登天。

成而登天,成是指成年。这个登天并不是登天成神仙了。登天是指他登上了天子之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黄帝,他的与众不同。三个月的时候它就会说话,15岁的时候心智、体魄就达到了巅峰状态,20岁就成为了天子去治理国家。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在黄帝之前,上古时候的人,他们是能够活100多岁,而且老了以后,他们的动作也不会衰老,不会迟钝。现在的人,五六十岁就开始有点手脚不灵便了。更有甚者很多人年纪轻轻本来是血气方刚,精力本来应是最旺盛的时候,但是各种的亚健康、焦虑都来了。难道是时势变迁了吗,人们失去了以前的那种健康长寿的体魄了吗?

春秋皆度百岁,怎么理解呢?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循环往复,形成一个气候周期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一个自然规律。春是天生万物,秋是天杀万物。这一生,一杀;一荣,一枯之间就代表了一年。所以古人用春秋来代指一年一岁。

我们接下来看岐伯怎么回答的。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时期的人,其知道者,其知道者是什么意思?就是知道天道的人。掌握道的人会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法于阴阳具体怎么讲呢?这里的阴和阳就是指天和地。

法于阴阳就是说要遵循天地阴阳二气的一个变化规律。天地之间最明显的阴阳变化是什么?白天黑夜,冬天,夏天。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圣人法于阴阳,他怎么法于阴阳的呢?白天万物复苏,万物苏醒,阳气升腾。圣人也和天地同步起来活动,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动与阳同波”,天变黑了以后就准备睡觉了,这就叫静与阴同德。上古之人的行为是跟这个天地变化是相同步的、相齐同的,非常自然。这就叫法于阴阳。反观我们现代社会的人普遍都睡得很晚,熬夜,完全是昼夜颠倒,这就成了逆于阴阳。逆着来的人最终会要么早早的被淘汰掉,要么因为疾病、灾祸。

和于术数,怎么解这个术数呢?术数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阴阳的变化,它是可量化的,而且是有规律可循的。圣人通过观测自然,总结出来的一套自然规律,它就叫术数。比如八卦、五运六气等,它都是属于术数这个范围。以及那些历法都属于术数,我们去顺从这些规律去生活,就叫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怎么解呢?首先食和饮它是两个概念,食是指吃的,那么饮是指就是喝的。食饮有节这个节,它是有两个意思的,一个是说吃喝要有节律。这个节律,一天吃两顿,就固定的一天吃两顿,如果一天三顿,那就固定的一天吃三顿。不要变来变去,今天吃两顿,今天吃,明天又吃三顿,这样叫没有节律。我们吃饭尽量在白天吃,白天人体的这个阳气比较充足,消化能力会比较强,晚上的话,阳气不足,消化能力就比较弱。现在很多人都是晚上去聚餐,吃夜宵,吃烧烤,其实对身体都是不好的,伤脾胃。容易造成失眠多梦的症状,那么这个。

第二个意思就是说要有节制,现在人的很多疾病,它一方面是熬夜熬出来的,另外一方面就是饮食上面,吃饭吃出来的。经常容易吃撑了,把中焦脾胃交通枢纽给堵塞了,吃饭要吃个七八分饱就可以。

我们喝水也是有讲究的,也是要有节制。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念叫每天八杯水,也是属于饮食无节的一个范畴,非常伤害我们五脏的一个举动。我们喝水,不渴不饮,饮必热饮,还要慢饮。要根据自己身体的需要,就是你渴了,它就需要了。如果有些人他一整天不渴,说明他体内可能湿气比较重,寒湿比较重的时候,对水液的代谢就比较慢,所以那种人就要少喝。因为我们体质是有热性体质和寒性体质,所以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去吃东西,去喝东西,这个叫食饮有节。

再给大家讲一个词语,“饥饿”。大部分人都觉得饥就是饿,饿就是饥。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蛮大的,这个饥它右边是一个几字,像那个肠道的感觉,指客观的肠胃里面没有东西了。有成语叫饥肠辘辘,这个时候给两个馒头,就觉得很香。“饿”,右边是一个“我”字,它是指我们的主观的欲望,那就说嘴馋了。想吃肉的时候,想吃零食的时候,这就是饿了,对他想吃各种好吃的,那个时候它是一种主观的欲望叫,所以当吃个馒头,吃饱了,这个叫解饥了。然后你非要想吃一碗红烧肉,吃好了就叫解饿了。通过这个文字之间,就会发现我们人体,其实真正需要的东西不多,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了。现在人他生了很多病,都是因为什么,他不饥,总是他想要满足各种各样的口腹之欲,然后他吃的又杂,身体就吃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堵住了,很多病就来了。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五味令人口爽,所以人总是去贪图这种口腹之欲,其实这对于身体来说,只会增加身体的负担。

我们继续看原文:起居有常,就是说首先那你得有一个环境,这个环境。需要一种正常自然的环境,它不能是那种反常的环境,比如你住在30层的高楼上,不接地气。或者住在那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面,这些都是属于反常的环境,不养人。如果你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与天地同步,然后有规律的去坐席,这个就叫做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就是说圣人,他不会瞎折腾,没事找事。总是让自己过得很疲惫,他也不会纵欲。他做什么事都会很适度的样子。所以他就能够形神兼备,耳聪目明的活到他的天年120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得以善终。

为什么是120岁呢?是因为我们古代是用天干和地支来纪年的,叫干支纪年。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那么它们合起来就是120岁。人是这个天地之间这个大车间里面的出品的一个产品。出厂参数都是设定好了的。我们人体的这个正常的使用寿命就是这个数120。所以叫做天年。我们经常说长命百岁。其实还少说了20岁。

学完道德经以后,再来阅读黄帝内经大家更容易理解,提高阅读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