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南阳,有这样一座山,山如莲花,众峰拱卫,它栉风沐雨几千年,沧桑古老仍风骨清奇,卓然屹立;它远古文脉充沛、岩石文化深邃磅礴,太阳图腾华光耀目;它隐藏着古人与今人对话的文化密码……它是目前发现的远古文化众山之首、一座王道之山。

它,就是位于南阳市南召县石门乡的石柱寺山。

石柱寺山位于南召县石门乡寺山村,属浅山丘陵地带,面积0.23平方公里,海拔230米,北纬33°18′17″,东经112°18′60″。山上有巨大的石柱,人称石柱山,又因旧时山上有寺,又称石柱寺山。

山上怪石嶙峋,形态各异,如是一座人工金铸玉琢的盆景,又如一幅石挟仙气奇特秀丽的风景画卷。山上每一寸土地,皆留有远古人类活动的遗址遗迹;每一块岩石,均有磨刻的文化元素……至如今,拂去历史的尘埃,岩石上仍然散发着斑斓、鲜活的远古气息,隐藏着古人与今人对话的文化密码。

一、众峰拱卫,山如莲花

石柱寺山,山如莲花,众峰拱围。这种地形,当地百姓称为莲花宝地,“可藏风聚气”。因这里特殊的地形,远古人类选择它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

石柱寺山呈圆柱体状,坡形台地,分三层逐层升高。第一层是隆起的坡地,岩石构成,海拔高度200米,也是石柱寺山的基础层,面积0.23平方公里。第二层海拔高度216米,巨石遍布,形态各异,第三层为顶层,海拔高度230米,面积972平方米,核心的文化内容在这一层。

站在最高层环顾四周,由远及近外环、内环两个圆环拱卫着石柱寺山这个“中心环”。外环,是天地相交的天际线,蓝黛相间的光芒如一副巨大的圆环,把天地能量凝聚于中心的石柱寺山上,一种完美无缺的气场撼人心魄;内环是重叠的远近山峰和贴近石柱寺山的层林,“万山拱卫”把石柱寺山围在中心。中心环就是石柱寺山,它犹如莲花花心,彰显高贵、神秘、尊崇和核心的地位。这三环,外环为天、中环为地、石柱寺山为人,应和着古人天地共生、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文化内涵。

二、围绕“天地石”布局的岩石文化

石柱寺山势是自然形成的,但山上巨石摆放的位置,隐藏的远古文化,是古人精心布局周密设计的,体现的是远古先人们的智慧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表达。

山的最高处、中心位置,是一块精心打磨的巨石。巨石上圆下方,圆为天(阳),方为地(阴),寓意天地或阴阳、乾坤,本文将其称为“天地石”。“天地石”正中高6.4米,底宽10.7米,厚1.9米(见图一)。

南阳深山里的传统文化(河南南阳山蕴王道)(1)

图一 天地石

石柱寺山的一切岩石文化,均围绕“天地石”精心布局、周密设计,突出“天地石”。

“天地石”正中磨刻两幅“钺”形图案,“钺”形图案正是“石柱寺文化”的集中表达。

左边“钺”形图案,高2.01米,宽1.25米,磨刻凹进深度0.3米。

右边“钺形”图案,高1.36米,宽1米,磨刻凹进深度0.7米,比左边钺形图案稍小一点。

“钺形”图案是石柱寺山核心的核心,内涵极为深刻丰富。《史记》“兵器”记载:“君王用钺,象征军事指挥权。”远古时期,神权、王权、军事指挥权都为一人掌控。钺原为斧头,后演变为礼器,用稀有的、最为珍贵的“玉”制成的“钺”,只为王所有,所以“王”持钺,死后随葬。远古时期没有文字,代表“王”的符号就是“钺”,“钺”形符号代表“王”。

左边“钺”形图案是一种标示,是“王”的象征,也是炎黄会盟、合符的“符”。

右边“钺”形图案是一座“庙”,2020年6月,李长周、袁硕、张长运等在钺形图案内观察,发现雕刻有造像,经拓片后观察,发现是天皇、地皇、人皇三尊神像,端庄肃穆,数千年风雨,依稀可辨,十分尊贵。右边钺形实际起着庙宇的作用,祭祀天皇、地皇、人皇,是中国庙的鼻祖,是最原始古老的“庙”的特别造型。

右边钺形上方,磨刻有大小两个“玉璜”图案。“玉璜”是远古时期王所佩戴的玉器。玉璜呈弧形,两头各有一个球形(圆),弧形把两个球形(圆)连在一起。一个圆形代表天(阳),一个圆形代表地(阴),用弧线相连,这个弧形表示太阳一天的运行轨迹,早上从东山升起,晚上从西山落下,一道弧线沟通了天地、阴阳或乾坤。只有天子能沟通天地,掌握乾坤。所以玉璜只有王才能佩戴,玉璜的图形代表了“王”。两个“璜”一个直接雕刻在“钺”形图案上方,长1.1米。两边的球形爻窝,直径9厘米,深度6厘米。这个“璜”的上方还有一个小型璜的图案,长20厘米。右边“钺”形的左边中部磨刻一个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也是阴阳转换,一元复始的标记,是甲骨文中“旦”字的雏形。

“天地石”的右边,磨刻一石龙,依附“天地石”弧形半圆而立,石龙长4.04米,高3.9米,底宽1.95米,头长1.6米,宽0.36米,昂首向上紧紧贴护着半圆的巨石(见图二)。龙是炎黄结盟后大一统华夏民族的图腾,龙图腾出现在“天地石”旁,可见“天地石”之尊崇高贵。

南阳深山里的传统文化(河南南阳山蕴王道)(2)

图二 龙石、璜

“天地石”的后边有九块巨石拱卫。这九块巨石均是移动而来,被打磨成人形躬身俯首“天地石”。最大一块离“天地石”最近,高5.3米,底宽7.1米,厚3米。九是阳数中的最大数,九石代表着天下的国土(九州)。仔细观察,九块巨石上,均有磨刻的复杂的文化符号,如圆形爻窝、龟背文、心形凹穴,各种沟槽连接等。

“天地石”后边的九块巨石和前边磨刻有太阳的五块巨石,构成“九五”两个阳数,正好形成了九五之尊的格局。

“天地石”的左边,一块巨石被磨刻成方形石台。石台高2.8米,长3.5米,宽3.2米,左前角磨刻一个高出石台0.6米的石桌。桌面长0.88米,宽0.77米,较平整,磨刻两个大爻窝,象征着阴阳、平衡或圣贤。石台上刻满了圆形爻窝记事符号,苏州文化学者蓝玉献解译是“一统天下,政通人和”之意。不少学者认为石台是王登台演讲、宣誓、祭祀的地方,我们把它称之“盟誓台”(见图三)。

南阳深山里的传统文化(河南南阳山蕴王道)(3)

图三 盟誓台

“天地石”的右后方,有一组特殊图案,由五个爻窝组成,其中四个爻窝呈圆弧形等距离排列,圆弧的中心点磨刻一个较大的爻窝,排列的位序如我们今天的五星红旗一样,它寓意着四方之土,围绕着一个中心,或者一个中心思想,向四方拓展(见图四)。

南阳深山里的传统文化(河南南阳山蕴王道)(4)

图四 五星图

有学者认为,这里的“王”是一个地位极其崇高的王,是一个拥有巨大权力和实力的王,这里不仅举办政权交接、任命重要官员、战争动员、大的祭祀等重大活动,“炎黄会盟”也是在这里发生的,这个地方是“王”的活动中心。

三、太阳崇拜的岩石文化

金碧辉煌的太阳,给大地送来光明,给人类带来温暖,让人类产生无限的遐想。人们敬仰太阳,崇拜太阳,祈祷太阳,在从混沌蒙昧的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的历程中,创造出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太阳神话。太阳东升西落循环往复,光明和黑暗不断交替,令人捉摸不透的自然现象,是导致人们崇拜太阳和太阳神话诞生的直接原因。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崇拜太阳为光明之神、保护之神和食物丰收之神。学者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中认为,“所谓华族,就是崇拜太阳和光明的民族。而日华之华,可能就是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石柱寺山山顶从东方到西南方刚好呈一弧形,这一地形与太阳东升西落呈现的弧形轨迹相吻合,古人巧妙地利用这一地形,在东北边设计了日出之石,正中设计了球形太阳,西边设计了日落之石。

1.太阳出东山之石

东方是日出的地方,《楚辞·九歌·东君》记述“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王逸注:“日出,下浴于汤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耀四方。”古代有日出东山,扶桑之说。石柱寺山山顶东北边沿,有五块独石,一字排开,代表东山,总长18.8米。五石中最大一块独石高4.3米、底宽4.9米,顶部呈弧形。这块独石下部磨刻一个半径1.3米的半圆图案,是太阳隐藏山中将要跃出的情景(见图五)。五块独石前,磨刻一块圆石代表太阳,大部在地面,小部在地下,表达旭日东升之意。圆石不大,半径1米、厚0.9米,高出地面1.4米。五块独石和一块圆石表达的是东山出太阳之意(见图六),也寓意华夏之族如日出东山,在中华大地上,朝气蓬勃,喷雾而出,光耀天地。

南阳深山里的传统文化(河南南阳山蕴王道)(5)

图五 藏在东山的“太阳”石

南阳深山里的传统文化(河南南阳山蕴王道)(6)

图六 日出之“太阳”石

2.指代太阳的球形圆石

石柱寺山正中位置,一块巨大球形石凸出坡面,露出地面部分弧面长9.05米。这个巨大球形石如太阳运行在中午时刻旭日当空,象征统治华夏之天子,如太阳高照,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光明。居中心爻窝西南边,磨刻两个较大的爻窝,各深11厘米、直径12厘米,代表阴阳。球体上方正中磨刻一个较小的深爻窝,代表天地中心。球体的最低处,磨刻一组两行六连爻窝图案。球体上端正面是日晷,和其他地方发现的平面日晷图案基本一致,可能是专为“王”定时的。

3.夕阳西斜,道远日暮的太阳石

半球形太阳石西南约10米处,有一露出地面的半圆石,半径1.3米、厚1米,这块石是太阳雕塑,因位置在西,表示夕阳欲坠,日薄桑榆。不远处,正是老人石雕塑,表示人到暮年,智慧充盈,受人尊敬;也表示由阳转阴,阴阳互转的天地之道。

4.太阳图

山的西边有一块三角形巨石,面朝南,上窄下宽,高3.5米、底宽5.8米。岩石中间位置磨制一平面,中间磨刻一幅和双鱼太极图基本一致的图案。图案的外围刻有光芒,更像一个太阳图。太阳图呈圆形,直径90厘米,有多条长短不齐的放射线,最长的放射线40厘米(见图七)。这个太阳图,表示石柱寺山之王和王的族群崇拜太阳,太阳是族徽。它应该是炎黄部落族的图腾,也是“太极图”最早的雏形。

南阳深山里的传统文化(河南南阳山蕴王道)(7)

图七 太阳图石

四、天地人的岩石文化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思想理念,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古人借用地形,喻天、喻地、喻人。上文说到石柱寺山有三环,外环是天(因天地相接而成),中环是地(因群山造成),里环就是石柱寺山(喻为人),石柱寺山就像一位天地相交而生成的人,因而围绕人,做了文化布局。

1.老人巨石。石柱寺山最高一块巨石位于山的第二台地西边,高约10.5米、底宽6.1米、厚约2米。这块巨石磨刻有龟背文、心形凹穴等符号,远距离看石柱寺山,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尊巨石。站在巨石北约100米处看,巨石变成了一位老人,面北拱手而立,身着长袍,沉静肃穆,若有所思,神情十分安详(见图八),很像后人给孔子的画像。古人的神来之笔,令人费解。

南阳深山里的传统文化(河南南阳山蕴王道)(8)

图八 老人石

2.躬身石。躬身石位于石柱寺山的第二台地西南边,高4.3米、底宽7米、厚1.2米,头高0.8米、宽0.8米、肩宽1.9米,从一个侧面看,就是一位面向山顶躬身俯首的人,似石柱寺山“王”的使者,随时听候调遣。躬身石后背,磨刻一个“钺”形凹穴,告诉人们这座山为“王”所用。

3.人面像石。老人石的后方,有一块人面像石,底宽4.8米、高2.45米,狰狞,有眼,一只眼眉骨凸起;有嘴、有下巴;鼻子风化或脱落而不见。

4.老人对话石。站在老人石的下边、人面像石的侧面观察,可看到两个老人在对话,惟妙惟肖,甚是神奇。

5.生育成长的两幅岩画。一幅刻在稍有斜坡的平石上,一幅刻在立石上。

其一,位于“天地石”右前方稍有坡面的平石上,磨刻两个形同甲骨文的“人”字,一个在坡面稍下,一个在坡面稍上,图案呈方形,边长1.8米。稍下的“人”字下面磨刻一个四方块,边长0.18米、深0.02米。四方块表示规矩,表示大地,指这个人脚踏实地,规规矩矩。稍下的“人”字与稍上的“人”字中间磨刻一沟槽相隔,指下方的人需要努力,才能越过沟槽,寓指人历经磨难的过程。上边“人”字的上方磨刻一个小爻窝,代表太阳;“人”字怀中,磨刻三个爻窝,代表天、地、人三才:这个人头顶太阳,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已经掌握了天的道理、地的道理、人的道理;这个人是个圣人已具备了当王的素质要件。这掌握三才之“人”离“天地石”“钺”形图案最近,他将要成“王”。

其二,第二台地一块巨石最顶端磨刻一沟槽向下延伸,指向一个子宫形的凹穴,再向下延伸指向一个女阴,再延伸指向一个横沟槽。横沟槽宽0.3米,沟槽内磨开一个小脚印,小脚印前方磨刻一个大脚印。苏州文化学者蓝玉献解读,这是一幅说明人的成长过程和新事物发展过程的图例。巨石上方是天,岩石就是地,上方沟槽连接天地,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结合,必有变化,作为人类就要有小孩诞生,作为事物,必有新事物产生。到子宫位置是指人要孕育,新生事物产生也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到了女阴,是指生育;下面一横沟槽代表一个空间,或者管教、教育过程。任何一个新生事物或幼童(小脚印指代)必须严格管理教育,不能出沟槽,即不能越规,才能茁壮成长(大脚印指代)、健康长大。

五、守山神兽的岩石文化

石柱寺上第二台地西边,一块独石被雕刻成一尊神兽,神兽总长16米、身宽2.8米,头部高出坡面8米,腰高4.3米、尾长4米。巨兽昂首展身,非常威猛,头部、身部、尾部线条清晰,比例适中。因几千年自然风化,头部轮廓清楚,但嘴、眼等细微之处已漫漶。从具象上观察,神兽似虎(见图九),因其位置在西南边,属于远古星宿崇拜的产物。《三辅黄图》书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古时把天空中的恒星划分成“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四象又围绕着三垣。西方星相如虎,南方如鸟,东方如龙,北方如龟和蛇,总称四大神兽。虎有威猛的形象,为兽之王,让它守卫石柱寺山,是古人安全、辟邪的愿望。因石柱寺山有多个太阳石,东石代晨,中石代午,西石代暮,天要黑了神兽位置就在西边,虎是夜行之兽,因而推断守山之瑞兽是白虎的可能性比较大。

南阳深山里的传统文化(河南南阳山蕴王道)(9)

图九 神兽石

六、周围的远古文化遗存

本文动笔时,作者张建国、蓝成云与张长运、郑毅四人,对石柱山周围的高地摸排考察,发现了几处重要的远古遗迹。

其一,日晷。和石柱寺山一溪之隔、海拔210米的山坡上有一块较平展的岩石,上面有一个人工磨刻的大圆盘,三圆叠加,外圆盘直径4.6米,中间盘直径2.8米,上盘直径1.5米。正中磨刻一个爻窝,直径0.42米、深0.32米(见图十)。盘内有沟槽,有圆形的爻窝组合,还磨刻一个“钺”形,长0.45米、宽0.4米。外表特征和其他地方发现的日晷完全一致,是古时定年、季、月、日的远古天文台。“钺”形符号,昭示为居于石柱寺山的“王”所用。

南阳深山里的传统文化(河南南阳山蕴王道)(10)

图十 日晷

其二,生殖崇拜。山正北约500米、海拔210米的山坡上,发现巨型生殖崇拜图腾。其中,一男根巨石高5.2米、直径2米。另有一巨石,宽14米,正中磨刻一沟槽,将巨石一分为二。沟槽最宽处0.5米,中间是一块小石头,意为女阴。

其三,石马图腾。山东500米、桑园村海拔230米的山梁上发现一石马图腾。石马长4.9米、高2.8米、身宽2.4米,低头卧伏状。石马身上有很多爻窝符号,还有一幅太阳图。

其四,天圆地方石。日晷东边100米处有一块凸出的长条石,长2.6米、宽0.8米、高0.8米,平面磨刻一圆一方凹穴图案。圆形凹穴,深0.16米、直径0.28米;方形凹穴,深0.8米、边长0.25米。一圆一方相距0.24米,共存于一石(见图十一)。长条石上还刻一个“玉璜”,长0.23米。这是一块代表天地之石,整幅图案表明位居此地的最高首领是掌握天下的“王”。

南阳深山里的传统文化(河南南阳山蕴王道)(11)

图十一 天圆地方石

石柱寺山每一区域均有磨刻的圆形爻窝、龟背文、远古记事符号等;栩栩如生的神龟,青蛙石等;还有方石、支石、垒摞石等其他巨石堆垒文化。

石柱寺山体及周围岩石建筑布局有序、工程复杂,精妙之极。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石器时代,只有“王”动用国家之力,“王”亲自指挥才能完成。

七、石柱寺山岩石文化展现出的太极阴阳理念

阴阳理论是太极文化的精髓,石柱寺山充满了阴阳变化的岩石文化。

石柱寺山有多块巨石(包括“天地石”)上部呈圆弧形、下部呈方形。这不是自然生成,而是人力磨制而成,是蕴含阴阳理论之石,它表达的是阴阳、天地、乾坤等观念。

虽然石柱寺山上磨刻有许多圆形爻窝记事符号,但在主要位置的岩石上,两个并存的圆形爻窝最多,它和太极图中鱼眼的性质一样,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变。

石柱寺山上的太阳图实际也是一幅太极图,太极图就是从太阳图演变而来,古时也叫天地共生图。山东边和西边的圆石,指代太阳运行的两个点,即由阴转阳的东边点、由阳转阴的西边点,正像太极图中S线两边的鱼眼。太阳图中,有放射线的部分代表“阳”,无放射线的部分代表“阴”,是又一种标示阴阳转换的方法。

“天地石”的右前方约5米处,是一块露出地面的自然石,用无人机拍照显示是一副太极图,图形边沿由岩石自然构成,“S”切割线是磨刻的一道沟槽,两个鱼眼是磨刻的两个圆形爻窝,爻窝直径0.03米、深0.03米(见图十二)。阴阳太极思想在远古已产生,并充分运用到对事物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中,是中国哲学思想最早的表现形成。

南阳深山里的传统文化(河南南阳山蕴王道)(12)

图十二 太极图鸟瞰

八、石柱寺山是炎黄主要活动地的推断

石柱寺山,不仅震撼于它奇特的莲花形地貌和丰富的远古文化遗存,更震撼于山顶围绕双钺巨石周密布局的岩石文化。

石柱寺山是一座布满厚重文化的王道之山,大气磅礴,文化内涵深邃,是远古天子(王)的主要活动地方。这个天子是谁呢?笔者推断是炎帝。

其一,“钺”形、“璜”形图案,多处双圆形爻窝(意为圣贤)等,“王”独占的符号这里应有尽有。

其二,太阳图腾、隐喻太阳的岩石造型等,说明这个“王”以太阳为图腾,而炎帝又叫赤帝,居南方为火,“炎”字为双火,暗示炎帝就是“太阳”。

其三,文献记载炎帝教人种植,走向农耕时代,后人称炎帝为神农氏,是种庄稼的鼻祖,而山旁保存完好的日晷,就是定年、季、月、日,为农耕服务的。结合南阳区域已发现三十多个远古日晷(即远古天文台),可以论断这里是炎帝居住的地方。

其四,炎帝黄帝结盟之地就在此山。“钺”为炎黄结盟的标志,是“炎黄合符”的“符”。炎黄结盟“合符”为“钺”,并将“钺”形图案刻在石柱寺山顶端“天地石”的中央。炎黄结盟之后,有了统一的图腾“龙”,附“钺”而立。盟誓台是炎黄会盟后各地部落首领认“钺”为符、共同盟誓的地方。天下一统有了共主,向各部落之王授“钺”。石柱寺山是会盟之地、授钺之地,因而才可能举全国之力布局了周密的岩石文化。

其五,石柱寺山的远古文明遗存和南阳区域发现的大量远古文化遗址是一致、相互联系的,南阳黄山考古挖掘出的一些文物应是同一时代的产物。

南阳黄山遗址已发掘出十多座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时期“王”的墓葬,这些“王”正是南阳远古文化遗存的制造者;石柱寺山是这些“王”的主要活动之地、文化中心之地;黄山之丘,正是炎黄家族几代“王”的埋葬之地。

石柱寺山栉风沐雨几千年,沧桑古老仍风骨清奇,卓然屹立;远古文脉充沛,太阳图腾华光耀目。

石柱寺山是目前发现的远古文化诸山之首,是远古文化的圣山。(张建国 蓝成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