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锣鼓书最早于1884年在卢氏的官道口开始说唱,并迅速在卢氏的黄河流域流行,并在灵宝、陕县、远到渭南、商洛、晋南等地产生极大影响,成为豫西黄河流域民间曲艺的一支杰出代表,2007年2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卢氏锣鼓专卖(卢氏锣鼓书)(1)

卢氏锣鼓书开始说唱时一人,行话称“单体”,后到师徒二人,其后发展到三五人,最多时也可为八九人,但最少不能少于三人。这是根据场面大小,时间的长短和曲目的大小而定,主要伴奏乐器为锣(底锣、中音锣)、鼓(边鼓)、板(鼓板、手板)、脚板、手钗、四弦、三弦、板胡、二胡、笙、笛子等。

卢氏锣鼓书以唱为主,声调高昂,节奏严谨,中间无话白和“水”词。曲调共有六种,即慢板、二行、流水、垛子、飞板、哭腔,在这六种曲调中,除飞板、哭腔乐器随唱腔伴奏外,其余皆为唱奏分开,唱时不奏、奏时不唱,音乐只起托腔和演奏过门作用。在卢氏锣鼓书的曲调中,揉和有蒲剧、秦腔、道情、碗碗腔等成分,尤其是蒲剧音乐更为浓厚,其打击乐曲牌,则干脆用蒲剧曲牌。

卢氏锣鼓书曲目众多,分长篇、中篇和短篇,大多为传统故事和历史故事。主要传统、历史书目有《红罗衫》、《双龙记》、《武松传》、《割肝救母》、《打蛮船》、《四海耍钱》、《小二姐做梦》、《李官保吊孝》、《火焰驹》、《走南阳》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锣鼓书艺人们创作说唱许多历史新生活的段子,深受群众欢迎。卢氏锣鼓书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卢氏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卢氏、在豫西乃至在河南独树一帜,是河南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

来源魅力卢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