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文化长河里,我们有太多的牛人,他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一样,闪耀着。有朋友问我,诗人该怎么分类?我告诉他,大概可以粗略地分为3类: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有名的诗人。这三类诗人在文坛的地位谁更高,大家一看便知。
千年文坛里,有名的诗人很多,那些能写出一两首千古名作的诗,都称得上是有名的诗人,比如写下“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林升。而“著名诗人”已经算是个很了不起的称谓了,王维、孟浩然、李商隐、杜牧等,都在这一类里。至于伟大的诗人,则确实不多,毕竟“伟大”二字不是人人担得起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及我们今天要说东晋末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用诗词迷们的趣话来说,人家是“拼尽一生,只是为了过一个平凡人的生活”。是的,陶渊明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不为世俗所牵绊的文人,这一点和孟浩然等人因考不上功名才隐居,是完全不一样的。陶渊明存世的诗作共有125首,数量不多,但精品率却很高。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首千古名作,大家请看:
《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共有6首诗,这是其中第3首,其知名程度不用笔者多说,历来为世人所推崇。但这首诗却颇有意思。
一般诗词高手读这种田园诗,往往会为字句中的闲适之境所陶醉,甚至在诗中体会那股禅意。确实如此!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于南山下耕种的情形,无论是遣词还是意境,都颇具一格。明白如话的语言中,写出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而我们可爱的网红教授戴建业老师,却认为这首诗写得不但有禅意,而且还十分有趣。爱好诗词的朋友,应该对戴建业老师不陌生,他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导,也是一位诗词领域的专家。
他对这首诗的理解是很有意思的:大家看诗的首句,陶渊明在南山上种豆子,起句起得很大,好像很有气魄,“种豆南山下”何等优美,让人觉得他耕种应该是很牛的。但第二句“草盛豆苗稀”,却让人不知说什么好,原来他种的豆苗根本不茂盛,还一地的草。不过这大家也能理解,毕竟陶公是个不计较得失的人,人家文人雅士耕种图的就是一个体验,并没当回事。可是到了第三句,陶公又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话的意思是他耕种起来并非只为体验一把,人家是很用心的,他早上就下田除草,一直工作到晚上才扛着锄头回来。这么用心,结果却还是“草盛豆苗稀”。
在理解完这些后,戴建业老师很风趣地表示:“我要是他,我才不会写这种诗,没面子!”当然,这是戴老师的调侃,他想表达的是陶渊明这首诗其实用了一种很高明的写作方法,叫做“打破你的期待”。戴老师还表示, 这首诗老外很喜欢,他的外国友人读完后乐了。因为在老外其实并不懂得我们所谓的禅意,所谓的文人之趣,他们能看到的就是诗中“打破你的期待”式的幽默。正是因为这种与众不同,也让陶渊明入选了不少外国的教科书,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当然,以这种趣解的方式来理解这首诗之余,我们也要意识到,诗的后4句才是精华部分。在耕种在这件事上,陶公是很用心的,但却收获不佳,然而这并不是他真正在意的东西,他在意的是“但使愿无违”。
或许是因为确实不擅农活,晚年的陶渊明在物质上确实过得并不好,甚至到了需要去讨食的程度,大家看看他的这首《乞食》,就明白了:
《乞食》(节选)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这段诗是个什么意思呢,笔者用白话文给大家翻译一下:饿着的肚子,驱着我出门,我走来走去不知去哪里。我走呀走呀,不知不觉走到了村里的一户人家门口,鼓起勇气敲了门却不好意思开口说来的目的。没想到主人角很了解我,我没说他就知道我来干嘛,好酒好菜端上桌,一点都不来虚的。我也不客气,我们俩就这样聊着天,喝着酒。
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再次感受到了来自陶公的幽默。整首诗的画面感极强,咱们这位伟大的诗人饿着肚子,叩门后不好意思开口的样子,确实太有意思了。很多人每次提到陶渊明,脑海里出现的都是一位一本正经的文人形象,但这一首首趣诗告诉我们,他不但有文采,而且是个很有趣的人。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在他心里,都不算事儿,或许这才是他称得上伟大的原因。读了本期这两首诗,加上戴老师的趣解,大家有没有更爱陶渊明了?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