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尊重和包容,是那些蜷曲在父母卵翼下讨生活的啃老族羡慕嫉妒恨,却又学不来的。

作者:皎洁的后青春时代


昨天晚上与大姨通话近两个小时,我的情绪也经过了“愤怒——怜悯----无奈——暗骂咎由自取”几个阶段,这几乎是每次通话后的心理调整四部曲。

大姨已经83岁了,虽然身患多种慢性病,但尚能自理。前年姨父病故后,一直独自生活在老房子里。每次通话她都哀叹“寂寞孤独,活着没劲,不如早早去那边陪老头子。”我劝她去大表妹或大表弟家去。姨妈叹口气:“我不能走啊,我走了你小表妹可怎么活呀?”又是那一套“离开她,没出息的小女儿没法活”,那就跟小女儿凑活过呗。

34岁儿子在家啃老如今怎么样了(被疯狂啃老却无人同情)(1)

话头一转,她又开始控诉:“最近她又跟我大闹了一场,起因来自口罩。”

“2月份疫情最厉害的时候,小女儿搞到20只外科口罩,藏起来自己用。姨妈要出门买菜,遛弯,就向小女儿讨要,小女儿象捂着珍宝一样不给她,还死死要求她不要出门,叫嚣:“你再出去乱跑,染上新冠病毒,我可不管你,别怪我提前不打招呼。”后来远在北京的大女儿从网上高价淘换到一包N95口罩,急忙给母亲快递过来,后期又持续给母亲送来各种款式口罩,并且告诉母亲,出门一定要戴口罩,到医院和超市人员密集处,一定要带N95口罩。大女儿告诉母亲,不要舍不得换,尽管带,尽管扔,一切以安全为要。母亲心里深深叹息:“患难见真情啊,平时很忽略的大女儿总是雪中送碳,体贴入微。而十几年如一日,管吃,管花,半个家业都被她啃掉的小女儿却舍不得给她一只口罩,连外孙女快递来口罩都要偷偷摸摸藏着掖着。”

最近,小女儿忽然良心发现,在“两元货超市”买了一包口罩送给母亲。母亲看到那包面目可疑粗制滥造的口罩,心里的积怨控制不住爆发了:“你娘我就值这样的破口罩是吧?还是在疫情之后,你天天吃着我,花着我,我伺候着你。你上女儿大学我出钱,你丈夫买车我出钱,每次报销住院费,精神文明奖,都有你一半。你长期享受每月千元工资,你爸走了只剩下我一人的养老金,我都没给你停发。”

34岁儿子在家啃老如今怎么样了(被疯狂啃老却无人同情)(2)

“年初 你借着疫情让我给你涨工资,我实在拿不出了没答应。你就每天跟我吵骂,耍闹,搞得我都活不下去,几次萌生死意。你姐你哥看不下去,来跟你讲理,你大吵大闹,撒泼打滚,搞得鸡犬不宁。你口口声声说我是弱势群体,需要巴结你,求着你,弱势群体难道不是用来疼惜照顾的吗?何况,我的弱势,还不是你长期啃老失血过多造成的吗?”

姨妈字字血声声泪的转述,令我嘘唏不已,曾经桃李满园意气风发的教师,如今被女儿盘剥,奴役,凌辱,卑微到了尘埃中。

我试探着说:“那就到大表姐和表弟那里去,图个耳根清净呗。我感觉大表姐和表弟人还是很善良厚道的。”

姨妈长叹一声:“我知道他俩是好孩子,这些年没少疼我,也屡屡来接我。可是,我走不了啊……”

又来了,无非是,这个幺女没出息,自己做不了饭,收拾不了屋子,因为洁癖,从来自己不开屋门。我问:“给她一把钥匙不就得了嘛?”姨妈苦着脸:“她不要啊,她担心门上有细菌,非要别人开门才行。就为了这个,我哪里也不敢去呀!”

事实上表妹有家庭,就在附近,但夫妻两个都是家里老幺,啃老颇有心得,一边一个退休母亲,蹭着啃着自己家庭不开张。比起辛苦打拼的哥哥姐姐们,他们觉得占尽便宜,何乐不为?

34岁儿子在家啃老如今怎么样了(被疯狂啃老却无人同情)(3)

可是,我却对他们怀着深深悲悯,并且对被反噬的母亲,怀着一种同情与厌恶交织的复杂情绪。

心理学有个名词:“完全共生”。由于非正常原因,两个本应完全自主的生命,紧紧纠缠在一起,活成了畸形的“连体婴”,悲剧由此产生。

他们互相离不开,又互相容不下,一面依赖一面仇视,成为一对相爱相杀的冤家。啃老子女与被啃父母是最典型的一种畸型共生关系。

控制是母亲的杀手锏。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所以,你的身心都应该永远归我支配。年富力强时,以强势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晚年失去体能和心理优势的母亲,用金钱物质和服务,换取孩子继续臣服自己。尤其个人事业生活乏善可陈的母亲,更是将控制子女当成体现存在感价值感和安全感的唯一方式。这就是《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母亲连喝牛奶都能喝出一场战争的内在动因。

34岁儿子在家啃老如今怎么样了(被疯狂啃老却无人同情)(4)

一边为无底线付出自豪,一边为付出的不值愤怒。长期不合理输出情感钱物和心力,母亲一定心里是不平衡的,所以,因为一点鸡毛蒜皮就唠叨没完,而被恩养的子女的反抗更激起母亲的滔天愤怒。尽管为了面子诸多隐忍,压抑多了难免引起更剧烈的爆发。

没有底线没有原则,母慈子孝的家庭中,母亲绝不是“烂好人”瞎慈爱,而是有一定之规的。比如“有大有小”,“人争一口气”,“对家庭有贡献的才是好孩子”等舆论调子,来约束约子女,形成家风。而那些把心掏出来孩子却不买账的母亲,一定是因为某个小孩或病弱,或性别,或排行在末,一味娇惯,完全没有按照规矩和是非标准要求。长期下来,这个特殊公民没有了规矩和道义,只有自己高兴不高兴一条标准,慢慢变得肆无忌惮。而其他孩子也会因为母亲不加掩饰的偏袒,变得离心离德。

34岁儿子在家啃老如今怎么样了(被疯狂啃老却无人同情)(5)

最可怜的还是那个被偏袒的孩子。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父母本是两条龙,偏向着谁谁受穷。“话糙理不糙,看看那些一碗水端不平的家庭,诸如《都挺好》中的苏家三兄妹,会发现,这真的是一条千古名言。因为父母无底线溺爱,孩子从小就做人标准原则模糊不清,先天人格缺失,什么克己利他,什么责任义务,什么荣辱廉耻一概很淡漠。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必然步履艰难,不是被淘汰,就是被排挤,眼里心里装满了负面东西,越发变得冷血乖张。

退回家庭啃老,又暗合了年老父母“被需要”的心理,成为父母刷存在感的载体。可是嗟来之食难以下咽,父母颐指气使的轻慢和完全控制的要求,让敏感脆弱的啃老者常常产生“你瞧不起我”的积怨。又因为欲壑难以满足,对父母的怨恨竟比其他子女还要多,还要强烈。人们只会骂啃老者白眼狼,却不知他们内心的无能无助进而引发的无情无意,他们也值得同情。

34岁儿子在家啃老如今怎么样了(被疯狂啃老却无人同情)(6)

生命的本质就是做自己,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如果不能勇敢飞出窠臼去追求自己的未来,就只能回到家庭里挤挤挨挨,磨磨擦擦,鸡飞鹅斗。这些都是不思进取结出的苦果。

那些走向广阔世界的人,很少困宥家庭,很少与父母纠缠不清,尽管获得的关注偏爱少了很多,但自我空间和奋斗意志却很强很大,这让他们活得畅快自由,父母即使看不惯,也很少干预他们的生活。这份尊重和包容,是那些蜷曲在父母卵翼下讨生活的啃老族羡慕嫉妒恨,却又学不来的。


作者: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头条号签约作者 头条青云获奖者

本头条号拥有30余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亲子沟通如何说)一起,致力于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你问我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