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3月10日讯(记者于建军 通讯员孙静秋 王功修)“赵美蓉进灯棚,丁字步站街中。杨柳腰把身挺,素白小扇遮着面容……”3月3日下午放学后,青岛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校园里回荡起委婉细腻的柳腔音律,这是张润倩和其他同学正与专业老师学习经典曲目《赵美蓉观灯》。

放学后,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柳腔社团学生们沉浸在柳腔戏曲的学习中

自从加入学校组织的柳腔社团后,张润倩每天都很享受学习之余的这种“放松”方式,一方面是出于热爱,另一方面还学到了很多唱腔知识,“通过登台表演,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大方自信了。”

无独有偶。青岛蓝谷高新区东皋埠小学在校内开辟了‘阳光生态园’,为每个班级划分了大大小小不同的“责任田”,并开发了农耕课程,利用劳动课、课后服务等时间,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耕种、除草、收割等田间管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课后时光也成为孩子与大自然密切接触的快乐时光,一个个“红领巾”在农田里忙得不亦乐乎,挥洒着汗水,也收获了“果实”。

青岛崂山区课后托管要求(500余门课后服务惠及8万余名学生)(1)

青岛蓝谷高新区东皋埠小学学生们在悉心呵护自己的“责任田”

“我们以‘养德、启智、强身、尚美、怡情’为素养目标,创新实施‘多彩赋能、五育融合’课程化课后服务,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在满足每名学生的成长需求的同时,也开辟了立德树人的新阵地。”即墨区教体局基教科科长王海燕说。开展课后服务,不仅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校学习及参加各项活动,而且学校也有更多时间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即墨区抓住这一契机,与落实“一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才能、一次劳动、一次演讲”等“十个一”项目相结合,找准教育教学与课后服务的结合点,聚焦学生发展开发了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全面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有的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课后服务中,通过组织大阅读课、合唱社团等方式编排红色课本剧、歌唱红色歌曲,激发学生爱国、爱党情怀;有的通过数学兴趣活动、灵秀诗社、英语口语模仿秀等特色课程,开发学生智力,开阔思维;有的将游泳、橄榄球、击剑、自行车等体育项目引入课后服务课程,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有的则开设书法、国画、器乐、剪纸、掐丝等社团,为学生搭建起发展潜能特长的舞台……在即墨区的诸多中小学校园内,课后服务正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

多元化、接地气、有实料的课后服务项目,最终惠及的是学生的成长、发展。据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校长王波介绍,师生创作的柳腔剧目先后参加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央电视台“国学春晚”等大型活动,受到广泛好评。

据悉,目前即墨区中小学校共开发课后服务课程500余门,有8万余名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形成覆盖面广、适应性强的“基础 特色 精品”课程体系,学生可根据实际自主自愿选择课后服务课程,构建起全方位、系列化育人新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