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发展的底气)(1)

1.兴建城市博物馆群,破题文化强市建设

七月的青州,骄阳似火。南阳湖畔的一处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挥汗如雨地加紧施工,他们身后,一座以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台、阙楼”为原型的建筑拔地而起,初具规模、气势恢弘。

这里是正在建设中的青州市博物馆新馆项目,该项目投资10亿元、占地260亩,由梁思成先生的弟子、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院士领衔设计。按照计划,到2022年年底,青州博物馆的五万余件馆藏文物将有一个新的归宿。青州博物馆副馆长杨华胜告诉记者,新馆展陈面积将是旧馆的5倍,项目建成后,青州博物馆将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

一年之后,这里还会聚集起多个非国有专题博物馆。届时,一个以青州博物馆为核心的博物馆群将成青州文化发展的新地标。

青州对这一新地标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成为展现青州文化、艺术和建设成就及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场所。

自青州博物馆新馆项目动工以来,杨华胜就一直靠在工地上,对他而言,新馆不仅意味着高大上的新工作环境,更意味着,青州将有一个全新的展示城市文化魅力的窗口。“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客厅’,整座城的历史都集中在这里,可以说,博物馆藏着一座城的文化家底。”杨华胜表示。

青州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发展的底气)(2)

12年的国都辉煌,2200年建城史,1600年的山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让青州成为实至名归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也为青州留下了丰厚的遗产:馆藏文物5万余件,国家珍贵文物3000余件,不可移动文物906处……

今年3月2日,山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提出将加强市、县、乡博物馆建设,完善优化博物馆体系,争取“十四五”末全省博物馆总数达到1000座。实际上,早在2017年,青州就启动了兴建博物馆群的相关工作。杨华胜告诉记者,2008年,青州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83家入选单位中唯一的一家县级综合性博物馆,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旧馆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难以满足展览、参观的需求。

2020年3月,青州市博物馆新馆项目奠基,杨华胜告诉记者,新馆将进一步完善并提升博物馆的相关功能,使其与青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相匹配。

今年4月29日,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省委书记刘家义指出,省“十四五”规划确立了文化强省突破的目标任务,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是题中之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兴建城市博物馆群,正是青州文化强市破题的关键一着。

而青州围绕历史文物所做的文章并不止于此,“我们的目标是要让‘文物活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杨华胜告诉记者,很多年前,青州就重视文物文创产品的开发,比如开发状元卷、青铜、陶瓷等产品,这些文创产品都烙上了青州文化元素的符号,市民、游客把产品带回家,也就把青州的文化带回了家。

青州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发展的底气)(3)

2.延续历史文脉,让古城“活”起来

青州市博物馆群往东3公里就是青州古城。

踏着青石板路,走进散发着厚重沧桑感的“十里古街”,眼前飞檐高挑的门楼、青砖小瓦、雕梁画栋,各种古玩字画店铺,置身其中,让人恍若穿越回了古代。

相比国内其他被搬迁一空或者粉刷一新的“古城”,青州至今仍有超过2万原住民悠然自得地在古城内生活和工作,与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相得益彰,因此也被誉为是一座“活着”的古城。

打造一个“活着的古城”,青州一直不遗余力。让古城“活着”并非只是简单的“有人居住”,更在于当地政府对各种文物、文化的保护、传承、活化和保育。

青州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发展的底气)(4)

每天上午9点到11点,是李广武的表演时间。在搭档的配合下,这个78岁高龄的瘦小老头乐此不疲地表演着“扑蝴蝶”技艺。他头戴花帽子,身穿红色花褂、绿色花裤,耳边还簪着两朵红花,为了扑到搭档手里挑着的“花蝴蝶”,他时而鲤鱼打挺,时而前滚后翻、时而金鸡独立,持续十多分钟的高难度动作,不要说七旬老人,即便是年轻小伙也不轻松。表演结束后,游客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不只为精彩的表演点赞,更是为老人的坚守致敬。

作为“扑蝴蝶”非遗传承人的李广武怎么也想不到,当年为了填饱肚子跟着父亲学的“杂耍”让现在的自己吃上了“财政饭”。“政府买单,给我们搭台,我每天都演得带劲儿,在抖音上还有自己的粉丝群。”李广武笑呵呵地说。

青州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发展的底气)(5)

在青州古城的街巷里,像李广武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还有很多,花毽、挫琴、八角鼓……每天有近百位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遗传承人在古城里免费为游客表演、展示。

青州市文旅局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马爱娟告诉记者,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很多非遗都面临失传的窘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青州每年财政拨付1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非遗艺术团常态化展示展演。通过这种形式,“抢救”了2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买单,百姓受益”的青州非遗惠民新模式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如今,引人入胜的非遗表演成为青州古城街头最具特色的风景线,专门设置的非遗传习所也挽救了众多濒临失传的技艺,而这些都成为古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州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发展的底气)(6)

如何把握历史契机,打响‘青州古城’形象品牌,打造‘活着的古城’,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也是一个大工程。”青州古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元德认为,重视文化,既要让外地人觉得你有文化,更要让本地人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谈起青州人对古城文化的呵护,刘元德深有感触。有一年,古城内最负盛名的千年古槐被暴风雨弄断一根树枝,这把老百姓给心疼坏了,源源不断的电话打给市长热线反映,希望政府能进一步保护好古树,在古城百姓心中,千年古槐早已成了古城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他们不允许古槐有任何的闪失。刘元德还介绍,古城阜财门的城墙里是青州砖雕、木雕、石雕博物馆,当年建馆时,很多老百姓都将自己家中收藏的宝贝捐了出来,大家都想为古城文化的挖掘工作尽一点力。

而青州对古城历史文化的挖掘也从未止步,始建于唐代的表海楼曾是青州的地标性建筑,如今,这座历史名楼将从古文献材料中复活,刘元德介绍,表海楼建成后,在为青州古城增色添彩的同时,将南接偶园街、西连衡王府大桥古建筑群,青州的历史文脉将进一步延续。

3.“书香青州”,让文化植根于民间

在青州,你能看到从前,也可期待未来。

夏夜,行走在南阳河旁,跑步的市民、踢花毽的老人,独特的市井风情让人神往。而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城市书房”更是这座城市文化氛围浓厚的最美注脚。

在南湖书院,市民那婷告诉记者,只要有时间她都会走进书院,在昏黄的书灯下享受一个人的阅读时光,感受这座古老城市中永远不变的人情书意。

在青州,像这样的“城市书房”散落在各个商场里,社区里,这一个个饱含书香、墨香、茶香的文化驿站,让市民游客有了驻足休憩、品读古韵的文化空间。

近年来,青州市委、市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打响“文化青州”品牌,呈现出以文化激发活力、以文化推动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推进全民阅读方面,创新实施“全民阅读直通车”工程,连续14年举办青州市全民读书节,3个家庭入选全国书香之家,5个家庭入选山东省和潍坊市书香之家,71个家庭获评青州市书香之家荣誉称号。青州市被评为“首届山东省全民阅读示范市”“第二届全国书香城市”。在此基础上,青州市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阵地,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青棹科技公司共同打造建成城市书房,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来,让城市充满书香。

青州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发展的底气)(7)

青州还先后投资8000万元建设新图书馆,投资4000万元建设新文化馆,投资1.5亿元完成云门剧院提升改造,青州市图书馆、文化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青州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宗亮认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这种实力应该体现在每个老百姓的身上,而青州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文化的传统,这种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积淀才是青州延续两千多年仍散发魅力的根源所在。

4.文化赋能,“雅”“俗”齐放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加上坚实而广泛的民间文化基础必将会孕育出庞大的文化产业。在青州,用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水到渠成。

7月19日,当记者走进中国青州农民画画院立即被眼前的作品所震撼:一幅幅构图饱满奇异、造型夸张独特、色彩丰富艳丽的农民画仿佛让人闻到了泥土芳香,从这些质朴、鲜活、灵动的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到画家纯真质朴的情感。而深入生活、接地气,正是这些作品旺盛生命力的来源。

今年74岁的马季青家住青州市黄楼街道东沙营村,他的家就是画室。作为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州农民画”项目代表传承人,年过七旬的他仍笔耕不辍,“忙起来一天要画六七张都不够,咱就是个农民,现在这把年纪在家里就能把钱赚了,多好啊!”马季青不光自己画,全家九口人都是农民画画家。

青州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发展的底气)(8)

农民画不光农民在画,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绘画门类吸引众多爱好者。在画院的一间画室内,王海伦创作的《舞龙》即将完成。她告诉记者,孩子的学校就在画院附近,每天送下孩子,她就来画院学习、创作农民画,她创作的青州农民画多次在国家、省级画展中获奖,凭着农民画,王海伦现在已是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而围绕农民画也衍生出众多的文创产品:瓷器、丝巾、抱枕、文化衫、文化包……青州市农民画协会常务理事、青州非物质遗产青州农民画项目传承人杨立生告诉记者,如今农民画的相关产品众多,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十元不等,他们还和酒厂、景区、宾馆、企业合作,创作出云门山系列、弥河银瓜系列、仙客来系列、柿子系列、山楂系列等20多个样品的青州农民画创新作品,通过青州农民画与国画、书法相结合,以青州特产为原型创作出的“福”“寿”“康”“宁”字系列和弥河银瓜系列适合现代家居悬挂的青州农民画深受市场欢迎。

记者了解到,从2014年起,青州就将农民画作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来抓。如今,青州农民画协会会员2千多人,农民画专业合作社10个,年创画作万余幅,年书画商品交易额4000万元以上。农民画作为带有青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兴产业为外界广泛关注。

青州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发展的底气)(9)

如果说,“小众”的农民画是青州文化“俗”的典型,那么,庞大的书画产业则可以代表青州文化的“雅”。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的说法就在中国书画行业流传。青州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宗亮表示,青州人对书画的爱好由来已久,哪怕是村里的农民也会在家中挂几幅字画。正是这种崇尚文化的氛围和传统在青州孕育出了庞大成熟的书画交易市场。

为优化书画产业布局,青州市出台一系列培植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书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九大书画市场、六大书画写生创作基地、五个书画交流培训平台、三个民间支持体系在内的书画产业集群。目前,青州书画从业人员5.5万人,经营业户近千家,最高时,年交易额达120亿元。中国美协、书协写生创作基地双双落户在此,青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双基地”县级市。如今,国内一级市场书画指数是从青州发布,青州已然成为全国书画产业的“风向标”。

此外,青州各类画廊、古玩店1000余家,各类书画研究院、收藏类协会组织等50余个,从事书画、古玩、陶瓷、古砚、像章、赏石、钱币、玉器、根雕、烟标等各类收藏人员近10万人。青州文化市场的繁荣即便放眼全国也屈指可数。

二流的企业卖产品,一流的企业卖文化,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城市。

青州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发展的底气)(10)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建设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最终要塑造提炼凝聚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青州市的花卉文化、古城文化、佛寿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状元文化精彩纷呈。如今,青州市正在组织对地域历史文化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不断丰富青州文化内涵,提炼青州文化精髓,打造青州核心文化品牌 。”王宗亮说。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青州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发展的底气)(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