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灰鸽叔叔(unclehuige)

前段时间,一个没功课也没补习的休息日,我带儿子去怡丰城的卡通尼玩。

连地址都说得那么具体,可见这绝对不是我瞎编的事儿。

我负责花钱买卡,孩子负责刷卡游玩。在一个抓小水晶的游艺机前,出了状况:

我并没有离儿子很近,坐在一个目力可及的地方。就在儿子刷卡放吊爪的时候,一位大妈带着自己的孙女走到了儿子边上——我想看人玩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接下来的一秒——大妈做出了令人吃惊的举动:

她双手抓住游艺机,用尽浑身力量摇晃,额头似乎都要爆出青筋来。而这种摇晃显然也卓有成效:有两颗小水晶掉落了下来。

儿子显然没见过如此神力,定定地呆在那里。

然后大妈蹲下身子,就开始掏水晶。

我这人要么不护短,要么护起来我自己都怕。我“腾”地站起身冲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抢在大妈前把水晶掏了出来。

大妈可能没想到这个发愣的男孩子后面居然有一个秃头大个子,一时也失去了反应。大妈旁边的小女孩显然也没见过这种阵仗,现场陷入了一种微妙的沉默中。

我最后的做法是这样的:

拿出一颗水晶(其实不过是塑料,我也实在搞不懂大妈何必贪这个便宜),蹲下来递到小女孩的手里,说,这是小哥哥送给你的。

把另一颗留给儿子,说,这是你抓到的。

最后站起身对着大妈说:别给孩子丢脸。

大概我当时气势比较足,大妈拖着孩子讪笑着走了。小女孩倒还很懂礼貌,走的时候还挥手说谢谢。

在那一刻,我倒有些怜惜那个小女孩来:按照常理,应该是大人教育小孩;但在实际生活中,小孩却常常能教育大人。

等大妈回到家会怎么说呢?“宝宝啊,刚才我们遇到了一个流氓叔叔,抢走了外婆帮宝宝弄下来的水晶(明明是我儿子刷的卡投的币),好吓人哦。以后要远离坏人哦。”

大妈会不会反思呢?多数不会。小姑娘会不会意识到外婆(或者奶奶)做的不对呢?经过这样的熏陶,多数也不会。

不要给你的孩子丢脸(别给孩子丢脸)(1)

曹加祥 摄

许多大人教训孩子的时候,都喜欢用“我的脸都被你丢光了”。例如:

“考得那么差!我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闯了那么大祸!我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那么没礼貌!我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

其实我不是太喜欢用这句话。每当孩子他妈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就会私下提示:孩子不是用来给自己长面子的。但孩子他妈反驳:

“是不是也能树立家庭或者集体的荣誉感呢?知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啊?”

我一下子觉得也有点道理。但我同时明白了一个更加伟大的道理:

既然是集体,那每个人的权责义务就是相同的。简单说,既要孩子不给大人丢脸,也要大人不给孩子丢脸。否则这种要求就是专制蛮横的无理要求。

有人会说,大人怎么可能给孩子丢脸呢?得了吧,如果真按照这个对等要求,身边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

游艺机房里抢水晶的,迪士尼乐园里插队的,超市里抠葡萄的,小区里拿吸铁石吸电表的……再往广了说,忽悠大妈买无效保健品的,代客理财跑路的,给黑心商家刷好评的……

如果孩子问,爸爸妈妈你们在干嘛?或者有一天他长大后了解了大人当年的所做作为,他们会觉得自豪吗?会觉得自己脸上有光吗?

大人们会循循善诱,说我这是为你好,你看帮你抢到了东西啊,你看赚了钱可以养你啊,你如果不好好学习,我的脸就被你丢光啦。

问题是,在这个时候,你的脸已经被自己丢光了。可能顺手把孩子的脸也给丢了。这时候对孩子提“长脸”的要求,心虚不心虚?脸红不脸红?

我对孩子他妈说,如果我们希望让孩子“不给家庭丢脸”来树立荣誉感,那我们自己就得更争气。孩子给我们长脸,我们也得给孩子长脸。

不要给你的孩子丢脸(别给孩子丢脸)(2)

曹加祥 摄

我一直觉得,成年人最基准的为人原则,就是不要给孩子丢脸。先别扯什么仁义道德模范标兵天下为公感动中国,只要做到“不给孩子丢脸”,那做人的整体问题不大。

以前在台里接受领导视察,被问到内容的撰写标准。硬要求稀里哗啦说了一堆,最后我说了一个软要求:等到我们孩子长大后,看到爹妈当年写的稿子,会感到自豪和骄傲,而不是感到耻辱与惭愧。

什么用负面敲诈勒索啦,睁着眼睛说瞎话啦,对照这一条,就能拷问自己的心灵。

有些人会拿“生活所逼”作为理由。问题是,一个无法在未来直面自己孩子的职业或者行为,不管是插队抢气球还是做区块链卖空气币,你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摆脱它——请一定记住,这一样是对不起你的孩子。

最后向那个在卡通尼的小女孩说声道歉。毕竟秃头大个子冲上来的架势还是有可能吓到孩子的。但我希望你知道,家里大人当时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不是流氓叔叔,也送了你小水晶,你当时说谢谢,证明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你一定要继续懂事下去。

另外我还想借着这事儿,告诉所有带孩子的大人:让孩子为大人感到骄傲,大人才有资格要求孩子给大人带来骄傲。


原标题:别给孩子丢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