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县小螺丝(小螺丝里的致富密码)(1)

群众在地里收螺丝菜。

近期以来,各地菜农蔬菜销售遇到困难,当许多菜农忙着寻销路之时,袁保平却没想到,生意不仅没受影响,客商收购价格竟然不降反升,“土特产”还卖到了国外。

12月7日,兴平市桑镇东桥村螺丝菜喜获丰收,田间地头60多名村民正拿着小铁耙采收螺丝菜。

出土后放入旁边的水桶脱去泥土,“白白胖胖”呈螺旋状,酷似一颗颗小螺丝,甚是可爱。

袁保平是桑镇东桥村的职业农民,多年前在向兰州、银川一带贩运辣椒、蒜苗等农产品时,他结识了银川一位收购螺丝菜的客商,了解到螺丝菜适宜在沙土地种植,而且收益好,市场需求量大。

于是,2014年他创立了桑镇绿农现代专业合作社,在种植传统作物的同时,另辟蹊径发展特色种植,尝试种了3亩螺丝菜,当年亩产2000多公斤,收入2.4万元。

第二年他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10亩,螺丝菜大获丰收,每亩纯收入5000元。而今种植规模达到了400亩。

“如今都是先打钱,再种植,年初客商支付了10万元定金,订单农业销售有保证。”袁保平说,种植螺丝菜技术简单,特别好务。

今年客商将收购价格从去年每斤2.3元提高到5元,几乎翻了一番。至于原因,客商解释:“土壤肥力原因螺丝菜一年只能种一茬,隔一年才能复种,加之天旱影响,今年产量比往年有所降低,但外贸订单加大,需求旺盛。”

同样的土地,不同的产量,密码源于袁保平“发明”的“套种模式”打破了螺丝菜种植一茬的惯例。

蒜苗、螺丝菜、晚播小麦、早熟玉米再到蒜苗……早熟玉米,循环往复种植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蒜苗的杀菌作用还减少了土地病虫害。更让他惊奇的是在原基础上螺丝菜的产量较之以往还大幅提升。

今年合作社和社员所产的80多万斤螺丝菜全部以订单形式销售,合作社和种植户的收入加起来超过400万元。

他介绍,目前合作社有农户150户,明年准备在社员中大面积推广,让更多的群众通过种植螺丝菜增收致富。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李石 文/图 实习生 梁张懿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