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官是职责是监督皇帝,并向皇帝提意见的官员,它没有正式的官职名,但必须是言官。言官分为二种,一种是监督政府,一种是监督皇帝,只有兼任了监督皇官职责的言官,才能向皇帝提意见,再怎么得罪皇帝,皇帝都不能治其罪,否则冒犯皇上,都属于以下犯上,龙颜大怒时,是要承担杀头之罪的。

谏官制度在汉代正式确立,当时的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于谏官性质,统一归汉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管辖。最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雏形,像齐国的大谏、晋国的中大夫,楚国的左徒等都属于这一性质,当时的御史是负责监督政府的,不属于谏官。谏官最盛时期是唐朝,当时谏官机构不断扩大,设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散骑常侍等,另外,中书和门下两省的宫员也都有兼职进谏的职责。

古代三个字的职务(古代的谏官是多大的官职)(1)

唐代著名的谏官有魏征、诸遂良、萧筠、孙伏枷等,著名的诗人杜甫、陈子昂、元稹都任过谏官一职,宋朝皇帝开始也比较重视谏官,像北宋的欧阳修司马光、范中淹都是著名的谏宫,宋朝后来成立专门的谏院,但谏院成立后,谏官不再由宰相裁定,而是由皇帝任命,并且可以兼任御史,时间一长,逐渐由监督皇帝变成了监督宰相和百官。

古代三个字的职务(古代的谏官是多大的官职)(2)

谏官的品级没有统一的规定,上到一品大员,下到七品以下官员,都可以兼任谏官一职,不过品级小,人微言轻,见皇帝也困难,全靠递奏折,而品级高一些的,或经常和皇帝在一起的,还是对皇帝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宋代特别是宋徽宗之后,谏官已名存实亡了,直至名实俱亡。

谢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