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征战,各方诸侯以争霸为目的混战,而霸的目的是为了争土地,以及争人口。可是,在那个人口就是争霸巨大财富的战国时代,战国的四大名将之一——白起,却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直接坑杀了二十多万战俘。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原因,让他痛下杀手呢?

为什么春秋战国那么多白起(在战国哪个人口就是财富的时代)(1)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残酷的大战之一。交战双方为秦国和赵国,因为交战地点在赵国的长平,因此而得名。只是,事情并非短短一句话,可以概括清楚,当时秦国因为变法成功,已经打击过几个国家,而长平之战就是针对赵国的战争,还是双方的决胜之战。秦国的主将先是一个不知名的将领,后换为大名鼎鼎的白起,而赵国的将领则几经更换,显示声名赫赫的廉颇,后是赵括,只是结局并不好。

为什么春秋战国那么多白起(在战国哪个人口就是财富的时代)(2)

当时,双方交战,原本守城的是廉颇,只是,因为白起用计,放谣言说秦国虽然是虎狼之军,可是却对赵国的赵括之名闻之胆寒,使得赵王更换了廉颇的主将之位。所以,原本就因为守而不攻,使得赵王不喜,此谣言一出,赵王信以为真,加上对廉颇不满已久。于是,原本就因为战争接连失利,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惹得恼怒的赵王,再加上廉颇兵败城毁使赵国蒙羞,赵王便起用赵括代替廉颇于是将主将换成了赵括。

为什么春秋战国那么多白起(在战国哪个人口就是财富的时代)(3)

只是,赵括虽然是名门之后,但是却是个理论家,没有实战经验,是个完全的完美主义者。他作战的方法到时很合赵王的意,因为他完全听从了赵王的安排,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全部更换。紧接着,秦国也更换了主将,临时将白起换为主将,而白起这个人,从第一次出征,到他去世,所有的战争中从未有过一次败绩。

为什么春秋战国那么多白起(在战国哪个人口就是财富的时代)(4)

可是,赵国不知,赵括也不知。白起针对赵括此人的战法,也看破了他突然上任,急于求胜。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在这次战争中,最后,以内秦国实行了围困的政策,使得赵国的军队苦于没有食物,最后又二十多万人投降,只是最后却被白起完全坑杀。

为什么春秋战国那么多白起(在战国哪个人口就是财富的时代)(5)

而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经此一役,赵国元气大伤,秦国统一中国的大业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而长平之战被誉为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为什么春秋战国那么多白起(在战国哪个人口就是财富的时代)(6)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中国封建长河中的最大战争,其战况之惨,哪怕是世家冷兵器时代也十分罕见。它不仅有当时最优秀的将领——白起、廉颇等名将的参与。也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军事理论基础,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可是,为何一定要将20万战俘全部坑杀呢?

为什么春秋战国那么多白起(在战国哪个人口就是财富的时代)(7)

战国时期战争特点

这得从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说起。如果说春秋时期的战胜是优雅的贵族间的斗争,那么战国则是变法图强的时代。在春秋时期,各国间打仗是带着礼貌和规则的,双方不仅会提前约定好时间、地点、人数,还会约定好规则,一旦一方落败并且对方已经跑出五十步远,另一方就不能再追击,打仗的目的是为了扬国威,并非是为了歼灭敌国。

为什么春秋战国那么多白起(在战国哪个人口就是财富的时代)(8)

而战国时期的战争要残酷的多,上文提到的战争礼仪、规则,都化为了泡影。铁器农具的普及,使得各国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参与到农耕中去,使得参与战争的人数大大增加。在加上,战国时期各国征战已经是一个公开的事实,各方的目的就是歼灭敌人,战争的残酷性提高。更重要的是,因为目的是为了歼灭敌国,对待敌军少了仁慈。

为什么春秋战国那么多白起(在战国哪个人口就是财富的时代)(9)

更重要的是,因为战争过于残酷,很容易积累敌国的怨气。再加上铁器的普及,使得兵器的制造没有之前的青铜呢么稀有,一战胜利,就可使敌国好久不能再发动战争。而战国,铁器的普及,使得兵器制造十分的迅速和快捷,一次大战,很难对敌方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只有釜底抽薪,将参与战争的人全部歼灭,才能彻底的防止敌国反扑复仇。

为什么春秋战国那么多白起(在战国哪个人口就是财富的时代)(10)

在了解完上文的原因后,我们就不难理解白坑杀战俘的做法了。长平之战时,霸气如果并未坑杀战俘,后来赵国因此,重新集结兵马,不仅之前的战争白打了,还会引起更大的反扑。如此一来,秦国即便是重新获得胜利,所付出的代价也比之前要多得多。所以,在战国那样的时代,最后的决战一定会来临,白起为了国家利益,也一定会坑杀战俘,只是在今人看来,过于残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