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类总会有些想要“找点刺激”的念头。

想找点刺激还是不难做到的:去看一场 3D 电影,去玩一款 3A 电子游戏大作,还可以用 去试试VR虚拟仿真体验。但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它们是假的。真正能让我们体会到不可思议奇幻场景的,仍然只有最古老、最原始也最捉摸不透的方式:做梦。

从未想过的人为什么会在梦里相见(我在梦里见过你)(1)

图源:pexls

我国战国时代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就曾经为一个梦困扰不已:在梦里他变成了一只飞来飞去、无忧无虑的蝴蝶。庄子梦醒之后开始怀疑,在梦里到底是庄子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的记述。

做梦也不是人类的专利。研究人员让老鼠在迷宫中完成特定的任务,并发现这会产生特殊的大脑活动模式,完全相同的大脑模式在老鼠睡着时重新出现,表明了老鼠正在梦中穿越迷宫。用类似的办法,科学家证实大部分陆生哺乳动物如猫、狗、松鼠、大象等都会做梦,甚至鸟类多数也会做梦。

那么做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动物会在睡着的时候梦见那些神奇不可思议的事物?从古到今的人们一直都在探究梦的真相。

从未想过的人为什么会在梦里相见(我在梦里见过你)(2)

“解梦”

中国人对梦的研究非常早,成书于三千多年前的《周礼》中就把梦分成了“正梦、噩梦、思梦、寝梦、喜梦、惧梦”六种,东汉时代的经学家郑玄解释说“正梦者,无所感动,平安自梦也。”——那种没有内外因素刺激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出现的梦,叫正梦。“噩梦者,惊愕而梦也。”由惊吓而起,而且自己并不知道这种惊吓由何而来的梦就叫噩梦。其余几种梦也都是由物质或者精神刺激而产生的梦境。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为梦是现实的预兆,神灵或者先祖通过梦把未来提前“剧透”给做梦的人,可以用对梦的解读来预测现实生活。

《圣经·旧约》中记载:埃及一位法老做梦梦见自己看到 7 头既肥壮又健美的的壮牛,不久又来了 7 头瘦小的瘦牛,瘦牛把壮牛全都吃掉了。约瑟为法老解释说,7 头壮牛代表未来 7 年的大丰收,而 7 头瘦牛代表在那之后的 7 年大饥荒。法老要在丰收的年头里囤积粮食,以抵御大饥荒。后来发生的事情和约瑟预测的一模一样。

这样一来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谁能够“解读梦境”呢?在我国古代,这种人被称为“占梦家”。《三国志·魏书·方技传第二十九》就记载过一位非常灵验的占梦家周宣的事迹。其中一个故事中,魏文帝曹丕问周宣:“我梦见宫殿上两片瓦掉下来,化为双鸳鸯。这是什么征兆呢?”周宣说:“后宫恐怕会有人突然死去。”曹丕说:“我如果是欺骗你呢?”周宣说:“做梦这件事,是意念中的事,如果能形之于言,便可以占卜凶吉。”话还未说完,来报说后宫发生内讧,彼此残杀。周宣后来撰写过一部专门解梦的书,就叫《占梦书》。

如果相信周宣解梦的故事是事实,就可以猜测一下为什么他能够做出预判。占梦师和现代心理咨询师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询问对方梦境时也在察言观色,通过某种微表情分析到底他为什么会做一个那样的梦。也因此,周宣才能在曹丕否定了自己刚说出来的梦境后仍可以做出预测。

西方世界里第一位对梦做出阐述的哲学家又是伟大的亚里士多德,他写了三本关于睡眠和睡梦的书,即《论睡眠》《论梦》和《论睡眠占卜》,并对这一主题做了系统阐述。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要理解梦就必须对睡眠和清醒状态进行检查。

从未想过的人为什么会在梦里相见(我在梦里见过你)(3)

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梦是睡眠状态下想象的产物,也是清醒时候感知产生的附带效果,因为感知活动停止后,之前生成的印象不会消失。梦就是在感知处于静止状态的时候出现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状态,而睡眠则是一种消极的状态。所以梦实际上是错觉的产物,真实的感知和思想是不能合成梦的。

最后,在《论睡眠占卜》中,亚里士多德否定了梦具有神圣起源,能用超自然机能去解释的说法。他坚持说,梦只是因为日常活动或身体机能紊乱才产生的,通过占卜解析梦的方式仅仅只是巧合。比如说人在晚上盖的被子如果太厚了,很可能就会梦见自己被火烧。

不过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只能解释比较浅显的梦境,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做过一些情节十分繁复,过程十分曲折而且跟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关系的梦,这些又该如何解释呢?梦境中是不是还藏着更加深刻的内涵和秘密呢?

第一位真正深挖梦境含义,把对梦的解读作为自己理论核心之一的人,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梦都是人的“潜意识”进入意识的产物,每一种看上去荒诞不经的梦中意象,实际上都有着它所对应的现实事物——有可能是自己记忆中的事物扭曲的反映,也有可能是欲望变形而成。

从未想过的人为什么会在梦里相见(我在梦里见过你)(4)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做治疗的时候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对患者的一个又一个梦境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找出他心理问题的来源。

弗洛伊德写过许多关于梦的书籍,最著名的就是《梦的解析》。他在这部书里指出,梦里有一些出现的元素,是可以像查字典一样被翻译出来的。

他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梦境解读:房屋代表整个人体,墙壁平滑意指男人,带有壁架或阳台意指女人。国王,王后或其他高贵人物代表父母……

不过这种解梦法在其出现的 20 世纪初就饱受批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梦境中意像的解读都只是靠自己的经验总结,并没有什么普适性。

现代科学无法接受这种结论,所以对梦的生物学、神经学解释也一直没有停止。

“梦”的产生

研究发现,其实人类的睡眠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正相睡眠”,也叫慢波睡眠或者慢动眼睡眠(简称 NREM)。

慢波睡眠的脑电图特征是呈现同步化的慢波。慢波睡眠时的一般表现为:各种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退、自主神经功能普遍下降等,简而言之就是“睡死了”。

另一种叫“异相睡眠”,也叫快速眼动睡眠(简称 REM),此时脑电波频率变快,振幅变低,同时还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松弛,最奇怪的是眼球不停地左右摆动。我们所说的梦境就出现在异相睡眠中。

从未想过的人为什么会在梦里相见(我在梦里见过你)(5)

睡眠周期示意图 图源:百度百科

一个人每天晚上的异相睡眠时间一般很短,大概每隔 1~2 个小时的正相睡眠后才会出现 5~10分钟的异相睡眠,之后又会转入正相睡眠。所以我们每晚做梦的时间事实上也很短,一个人花在 REM 睡眠上的时间随年龄的增加而缩短,到了成年,REM 只占睡眠时间的 20%~25%。成人的 REM 通常持续5~20 分钟左右,周期约 90 分钟,所以一夜间 REM 要出现 3~6 次。

不过大脑有一种奇异的能力,可以自动把在梦里零散而不成系统的画面组合起来变成一幕幕有情节的“小剧场”,所以我们自己感受到的做梦时间往往都会比实际的时间长很多。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整晚都在做梦,但那只是自己感觉中的梦比较长,实际上可能也只做了不到 20 分钟的梦而已。

从未想过的人为什么会在梦里相见(我在梦里见过你)(6)

图源:pexls

再继续追问下去,在快速眼动睡眠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产生梦了呢?

1977 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理学教授艾伦·霍布森 (J Allan Hobson) 和罗伯特·麦卡利(Robert Mc Carley)一起提出了一个纯粹神经生理学式的释梦理论——“激活—合成”假说。

他们认为在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里,脑干(从脊髓往上生长的部分,也就是大脑最原始的部分,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基本没有变过)会随机产生各种电信号,激活大脑中控制情绪、运动、视觉和听力的区域。为了从这些随机信号中理出头绪,大脑于是根据这些素材“合成”了具有叙事结构的梦。

也就是说,我们的梦不是大脑“看见”并且记录下来的,而是它对那些复杂而没有逻辑的信号进行编选之后,尽己所能编出来的故事。

这样看来,梦的怪异和支离破碎,并不是因为被封闭的潜意识随机外显的结果,而是因为大脑接收到的信号本身就是没有逻辑、混乱不堪的,能够把梦“做成”现在这样子,我们的大脑已经用尽洪荒之力了。

霍布森教授在他的作品《梦的新解》中赞叹道:“你的大脑不是一台摄像机,或者录音机,它是一个作家,一个导演,一个世上最富想象力的器官。”

从未想过的人为什么会在梦里相见(我在梦里见过你)(7)

艾伦·霍布森

不过后来霍布森也对自己的观点有所调和:梦境不是潜意识,但梦境是大脑加工的产物,这个加工过程中也确实调动了大脑中重要的记忆信息,其整合重构的方式也体现了大脑潜在的思维方式。所以梦境即使不是潜意识的表达,它也提供了有关自己的很多心理学的信息。

梦境的本质是一种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大胆放肆、更富创造力的思维方式,它体现的是大脑在处理芜杂信息时的高超潜在能力。所以,才会有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梦中获得了灵感,取得了非凡成就。最脍炙人口的例子要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他因为对苯的结构式未搞清楚而非常烦恼,1865 年的一天晚上,他梦见了一幅蛇在咬自己尾巴,激发了他的灵感发现了苯环的结构,被称为“凯库勒式”。

从未想过的人为什么会在梦里相见(我在梦里见过你)(8)

凯库勒提出的苯分子的几种结构式

文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八卦心理学》,略有删改

作者:安晓良

图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