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本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那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对于这两句话,历来都存在着很多曲解和误解,甚至有人将其理解为带有蔑视意味的言语。但是这句话真正想要体现的含义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在传达一种极为冷静客观的思想境界。

而之所以会对这两句话产生误解,其实与其自身接触的途径和方式有着很大关系。因为同样一句话,如果放在不同的环境和氛围之下,就很有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两大传播途径

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

在这里按照这两条不同的传播途径,大概可以把受众分为两拨人,其中一波是古代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爱好者,他们喜欢研究各种古时候的典籍,如《道德经》、《论语》、《庄子》之类。而这句话又正好出自于《道德经》之中,所以自然就会有所了解。

然而另一类人则有所不同,这一类人是现代网络文学的受众,他们虽然也爱好古典元素,但是看的作品却出自现代网络作家之手。尤其是前些年的网络小说读者,对于这《诛仙》一本书应该不会陌生,而此书中恰好就有这一主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诛仙》一书中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和阐述,的确和《道德经》中的原意有所区别,两者之间的境界也不可同日言语。如此一来,也就使得两波读者在内心中产生了不一样的观点。

毕竟网络小说是以情节和故事为主,其最终目的在于吸引读者,而且书中营造的虚拟世界和背景,也不可能像老子阐述的世界观那样公正和纯粹。再加上读者阅读这些情节之时,也往往是抱着一种想要获得精神满足和快感的心态,而不是为了深度体会某种思想境界。

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3)

所以在这样的大氛围之下,往往只会对这句话进行片面的解读,也就是字面上的理解。天地不仁,意思就是天地没有仁慈之心,是非常无情的存在。以万物为刍狗,所谓刍狗就是以稻草扎成的狗,属于古时的候祭祀用品,但是祭祀完后就会被丢弃在一旁,无人问津,那么就可以理解为,天地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没有仁慈之心,全都当成没用的废物垃圾一样看待。

如此一来,一种带有强烈蔑视意味的情绪油然而生,仿佛天和地并非以自然形象存在,反倒拥有清晰的人格和意识,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藐视世间的一切。如果基于这种方式,那么后面的这一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

圣人对天下没有仁慈之心,所以把百姓当成蝼蚁来对待,而他本人则一直高高在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放在心上。

其实这样的理解方式,相对于网络玄幻小说中的世界背景而言,确实非常吻合,毕竟网络小说都要遵循一个统一路线,打怪升级主角无敌。在主角的无敌境界之下,一切皆为蝼蚁。

但是这种观点显然非常浅薄,很难涉及到思想上的高度和深度,也正因如此,很多网络小说都被人们称为爽文或者小白文。所以要想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度含义,以及其真正想要向世人传递的思想境界,还是要基于《道德经》来深入体会。

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4)

可是只要是从《道德经》中体会出来的意思就一定正确吗?其实这也未必,比如老子也曾在书中写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由此可见,并不是每一个读《道德经》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受和理解,这其中也存在着千差万别,要不然哪来的误解和曲解?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误解,就是把这句话当成一种厚黑之术,认为上位者不必对其他人心存仁慈,正如俗话所说,那样无毒不丈夫。甚至还有人拿先秦时期的商鞅变法为例,觉得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执政者,就必须狠下心来,不能把人当人看。

然而,如果真的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来看,这样的理解属实过于偏激。首先,商鞅变法并不是不讲仁慈,人家是为了富国强兵,是为了统一天下结束战乱之苦,而根据当时的情况,也只能用这种雷厉风行的手段,才能实现这一目的。所以说商鞅变法不是不仁,而是大仁。

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5)

更何况古往今来有哪一位治世明君是完全依靠厚黑之术,心里始终存在着不把人当人看的想法?所以说这种观点看似有理,但实则是不成立的,甚至可以说完全违背了老子的本意,只能说是断章取义。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以最正确的方式,来理解这一句话,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结合老子的核心思想。

结合“无为而治”的思想,才能真正体会这句话中的思想境界

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无为而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简单概括就四个字,道法自然。其主要含义就是让人们向天地和自然学习,用自然规律来贯穿人生规律社会法则。

换句话说,在老子看来人类其实和其他动物没什么两样,别的生物需要遵循天地四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长,同时还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规律,一代又一代的往复循环,而人类同样逃不开这个规律。从这个角度上来分析,世间万物的确都是平等的,在天地自然的面前,人和刍狗还有什么分别,同为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元素,只不过是形态不同罢了。

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6)

人们不会在意一只被丢弃在地上的刍狗,这片天地也同样不会在意渺小的人类。这种想法是老子无为而治这一理念的基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以及最合理的存在状态。

就比如人们祭祀完后丢弃的刍狗,其本质其实就是一堆杂草,迎接他的命运就是腐朽,然后转化成其他物质,回归于土壤之中。如果说有人觉得它可怜,把它捡起来带回家里,可是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到最后还不是一样要尘归尘,土归土。

因为这是一种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非人为因素能够改变,与其人为倒不如无为。这个道理放在人类的社会上也是一样,之所以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因为圣人的任务,并不是对某个人彰显自己的仁慈,而是要替人们梳理好应该遵循的规则,让人类社会能够像天地自然一样,以良性循环的方式发展下去。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任何带有强烈主观意识的人为因素,都会对这种规则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这就是圣人不仁的原因,也是天地不仁的原因。因为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类的社会而言,天地与圣人的不仁,反而是最大的仁慈。

正所谓:“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与此同理,大仁不仁。

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7)

这种理念可以理解为哲学上的相对论,就像古人提出的太极概念一样,阴之极尽便是阳,阳之极尽便是阴。天地看似不仁,但却把最大的仁慈给了世间万物,让它们得以繁衍生息,生而不有,养而不持。圣人看似不仁,但却把无私的博爱奉献给了世人,效法天地自然,以大道养育万民,自己则无欲无求,亦无为,不循私情,不动私欲,看起来好不无情。

但是圣人也只有以这样的状态,才能被称之为圣人,他不仅视百姓为刍狗,而且将自身也同样视为刍狗。或者说以他的思想境界而言,俨然已经升华到了与天地同存,与大道同在之境。这种思想境界,就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天和地,绝对的客观和平等,而且极具包容性,无人能够超越。

结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既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凌驾之意,也不存在对世人,对万物不屑一顾的意思。其中所传递的只是一种非常冷静客观,而且公正的思想境界。

天地以万物为刍狗,然而自身亦是万物之一,故同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而自身亦是万民之一,故亦为刍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