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张仲景故事的背景音乐(是谁第一个称张仲景)(1)

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

公园1632年,明末,南阳城东,挖出一个石碑: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但是碑座上面却不那么工整的刻有“咸和五年”,如果根据这四个字推测,此碑应该是公园330年左右立的,但是考古学家经过多方校对,发现这个碑的确立时间另有蹊跷......

考古学家发现,公园330年之前,并没有任何一件文物记载张仲景为“医圣”。而碑文上却说是医圣之墓,那么这个逻辑很明显是对不上的,这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好奇,锱铢必较的考古基因让他们立马展开了古书大搜罗。

讲张仲景故事的背景音乐(是谁第一个称张仲景)(2)

首先,汉代没有人称呼他为医圣,晋朝的皇埔谧,在《针灸甲乙经序》里头,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其次,唐代药王孙思邈写千金要方,直接说“江南诸师密仲景药方不传”,也没有说他是医圣。

讲张仲景故事的背景音乐(是谁第一个称张仲景)(3)

再次,宋代1065年,国家校正医书局,刻印《伤寒论》中说:“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这话的意思是说,张仲景继承了伊尹的医术,而伊尹继承了神农氏的医术,这难道不是继承了大圣人的医术吗?很明显,这里面也没有直接说仲景就是医圣。

后来的公园1182年,刘完素“仲景者,亚圣也”,说他是亚圣,而非医圣。

继续往后推,1526年,李廉写《医史》,他提到仲景被“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这里还是说亚圣。

直到公园1589年,方有执(研究伤寒论的大家),写了《伤寒论条辩》 ,称仲景曰圣,从这以后,大家都开始称仲景为医圣。这是文献记载的最明确的最早称呼仲景为医圣的了。

我们再回头去看看,那个石碑的出土时间是1632年,刚好在方有执出书四十几年之后。那么不难理解,这个石碑的确立时间,与“咸和五年”没有直接关系。立碑时间应该是在公园1589年---1632年之间。

尽管历史过去了永远无法重播,但是我们的考古学家总会从历史遗留下的蛛丝马迹中还原事情的真相。给他们点个赞。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是因为他的伤寒论确实为后世医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直到解放后,中外科学家一起来研究,群体化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哪个更先进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最先进的,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创始人,无疑就是张仲景。所以,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一点也不为过。

仲景不光是贡献巨大的名医,他还做过官。他跟曹操,刘备,华佗是同一个时期的人,他比操作大五岁。并且他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长沙,做过太守。也因此,有一本书叫《长沙用药十释》 ,

讲张仲景故事的背景音乐(是谁第一个称张仲景)(4)

黄元御《长沙药解》 ,甚至连日本人有一本书叫《长沙征汇》,这里面的长沙就是指代仲景。可见当时张仲景的名声以及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力多么大。

“医圣”张仲景还有几个非常厉害的徒弟,杜度,卫汛,都非常有成就。王叔和是他的亲受弟子。

张仲景是河南人,他的著作中也用到了一些当地方言。比如“伤寒论”里面就有:“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这样的句子,不中=不可。巴豆,熬,去油,杏仁,熬黑,西汉杨雄的书《方言》解释:熬,凡以火而干五谷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隆冀之间或谓之焙,秦晋之间谓之炒。白粉指的是白米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