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建议3岁以内最长离开时间(李玫瑾教授推荐)(1)

李玫瑾教授

免费领李玫瑾育儿课程全集(52期)

来自公众号:李玫瑾育儿之道

作者:暖心

李玫瑾建议3岁以内最长离开时间(李玫瑾教授推荐)(2)

这不是爱,是“控制”


浙江有一所小学,学生上课要戴上“紧箍咒”。

这是一种脑机接口头环,可以监测脑电波,一个售价在三千五左右。

老师上课能通过头环的颜色,清楚地知道谁在走神,谁上课不专心 。

还能给学生的注意力打分,分数会像考试成绩排名一样,每隔十分钟便会发到老师和家长的微信群。

也就是说,家长能够随时掌控孩子上课的“状态”好不好。

老师称,学生戴上头环后,上课回答问题更积极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也有学生表示,从此以后上课能认真听课了。

听起来,很好。

李玫瑾建议3岁以内最长离开时间(李玫瑾教授推荐)(3)

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戴上头环会头痛,感觉有东西紧压在额头;还有学生备受压力,被家长“督促”着提高注意力分数。

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说:“如果自己发现分数太低的话,回家会遭到远程监控的父母惩罚。”

我心疼这些孩子。

孩子在家里被父母管着,连上课都要被父母“监视”着,如今父母对孩子的掌控,已经“疯狂”到这样的地步了吗?

这到底是爱孩子,还是控制孩子?

英国伦敦大学研究人员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

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的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长大后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幸福指数较低。


父母的控制,是孩子一生的束缚。

李玫瑾建议3岁以内最长离开时间(李玫瑾教授推荐)(4)

李玫瑾建议3岁以内最长离开时间(李玫瑾教授推荐)(5)

父母的控制欲,伤孩子最深

电视剧《暗黑者3》里,吴洋的妈妈对他有很高的期望。

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子考上美国大学,将来和儿子一起去美国。

为此,她早早就为儿子规划好了人生

他们家有一块黑板,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都是安排的吴洋的学习和生活。

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学习安排,就连儿子要出门见朋友,都必须要和她“申请”。

她打着为孩子和的旗帜,掌控着孩子的人生。

儿子看个手机,都会被她嚷半天:

“你不好好写,玩什么手机?”

“连你都是我生的,养的,我看看你手机还不行啊?”

“你什么隐私,什么秘密,你还冲我保密。”

“我把你养大,你翅膀硬了?”


每一句都似乎在说,“你的一切都是我的,所以我要掌控你。”

李玫瑾建议3岁以内最长离开时间(李玫瑾教授推荐)(6)

吴洋30岁以前的人生,一直被母亲“监视”着,他像傀儡一样活着。

直到他遇见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孩,冲垮了他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一次意外中,母亲把吴洋喜欢的女生推下楼梯,这件事彻底激怒了他。

最后,他选择了弑母自杀。

吴洋说过一句印象最深刻的话:“妈妈,我又完成了您的一个心愿,我是您这辈子最完美的作品。”

为人父母,总是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予孩子,爱他呵护他。

但是又因为太过要求完美,硬生生的把爱,变成一种超强的控制。

而这种“监控式”的教育,不仅成了孩子的枷锁,也酿成了更大的悲剧。

“控制”不是爱,它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古往至今,“爱子”是每一个父母都在努力做的事,而缺的是“为之计深远”的格局。

殊不知,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爱,就是放手。

李玫瑾建议3岁以内最长离开时间(李玫瑾教授推荐)(7)

父母最深远的爱,是对孩子放手

前段时间,11岁盲童女孩高雅戳痛了无数人的心。

她先天性失明,五年前进入哈尔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每一天,她会经过96级台阶,368米路程,15分钟时间,“独自”一人去学校。

手持拐杖,一路敲打着地面,风雨无阻地往返在家与学校之间,这是她最骄傲的事。

她说:“有时候,走到人多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点懵的时候,我就自己用拐杖探探四周,然后找到自己的目标就说明路对了。”

她不知道的是,这一段程路,她的妈妈,就在离她不远处的地方,默默地跟着她,或远或近。

李玫瑾建议3岁以内最长离开时间(李玫瑾教授推荐)(8)

每天,妈妈都陪着女儿演着这一出戏。

在女儿遇见困难时,她会装作与孩子“偶遇”,快到家时,也总是快步走到女儿前面,在门口等着她回来。

其实妈妈大可不必如此,但是她说:

“我不希望她发现我一直跟着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她真正的独立和自信。

所以我必须放手,不让她依赖我,但我又不放心她自己一个人过马路,只能无声地这样爱她。”

妈妈用“放手”,陪伴孩子成长。

孩子从来到这世间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很多事都需要独自面对。

龙应台曾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高级而深远的父母之爱,是隐秘而无声的。

父母懂得适时地放手,才能让孩子真正的独立,让孩子走的更远,更有力量。

李玫瑾建议3岁以内最长离开时间(李玫瑾教授推荐)(9)

真正的放手,是让孩子独立

英国的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过,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做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越成功。

那么亲子之间,如何做好“分离”?

1. 放心与尊重

“好爸爸”黄磊,一直是娱乐圈的育儿小能手。

他曾与网友聊天中谈到,自己教育孩子的原则就是: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地沟通。

在综艺节目中,村民送给女儿多多一条狗,她很喜欢,在哪里都要带着。

和多多一起参加节目的贝儿很喜欢,想和狗玩,便跑去问黄磊。

而黄磊并没有直接答应,而是说:“这是多多姐姐的狗,你要去和她商量。”

后来征得多多的同意,贝儿才和狗玩了起来。

作为父母,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想法,很多事情尝试让他自己做主。

把孩子真正的当作大人来看待,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李玫瑾建议3岁以内最长离开时间(李玫瑾教授推荐)(10)

2. 放手与信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关于“学习与生活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最喜欢父母的十种做法中,排名第一的是“信任我”。

信任,是亲子关系最好的相处模式之一。

因为有父母的信任,孩子才能越来越自信。

在《麦兜的故事》中有一段话:“全世界不爱你,我都爱你;全世界人都不相信你,我相信你;我爱你爱到心肝里,信你信到脚趾头里。”

信任,是孩子无形中的力量,能让他看见一路的光辉,奋力前行。

当孩子想要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相信他一定能做好,即使到最后没有成功,那也是给了他成长的空间。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期待,就是“我相信你”。

李玫瑾建议3岁以内最长离开时间(李玫瑾教授推荐)(11)

3. 放下与成全

《圣经》里说:“儿女与父母之间的一切都是为了彼此成全,使彼此成为更懂爱 、更有爱、更会爱、更善于传播的人。”

就像Papi酱在《我家那闺女》中说的那样,人生的重要排序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自己陪伴自己的时间最长,父母和孩子只能陪自己一段时间,所以排在后面。

不是不爱父母,也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希望他们有更多自己的生活,更好地过好自己的那一部分人生。

给孩子适时的放手,在他需要我的时候,随时能挺身而出,为他遮风挡雨;

在他自己往前的时候,又能随时全身而退,为他默默祝福。

真正的亲子关系是既舒服,又不相互依附于对方,给彼此空间,相互成全。

免费领李玫瑾育儿课程全集(5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