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人们通常所说的养儿防老,意思是养育儿子是为了防备年老,也泛指养育子女以防老年无依靠。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为了晚年过得踏实,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是很正常的事情。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年轻人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努力打拼,根本无暇顾及老人,看起来,这种传统养老方式好像变了“味道”。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到“住养老院或居家请保姆”,不知不觉中,人们的养老观念也慢慢发生着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如何养老,有些人感到一片茫然,有些人觉得“养儿”没啥用了,而有些人变得很现实,眼睛只盯着金钱。那么“养儿防老”的做法真就落伍了吗?对此,我们身边一位70岁的老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明白“养儿防老”的真正含义。

如何看待老一辈养儿防老的概念(只有亲身经历过)(1)

70岁的管大妈自述:

01

我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他们很懂事,很有出息,读完大学后留在大城市里成了家,有了事业。因此亲朋好友都夸奖我知书达理,会调教孩子,以后老了就等着享福吧。

看到儿女出人头地,给自己挣了面子,我心情很舒畅,感觉生活充满了阳光和美好,对未来更是满怀期待,连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了。

有一次,我和几个老姐妹逛街,买了一件特别鲜艳的裙子,直接穿着就回家了。进家门时,老伴儿吃惊地看着我,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儿来,并乐呵呵地开玩笑说,我这是人老心不老,越老越张狂呀。

说来说去,还是自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精神状态好了,才有闲心瞎嘚瑟呀。可人老了,这样的好时光又能有多少呢?

如何看待老一辈养儿防老的概念(只有亲身经历过)(2)

02

那年冬天,相伴几十年的老伴儿突然就离我而去了。我一下子陷入到无助与恐慌之中,情绪变得非常低落。

起初,儿子和女儿请了假,轮流陪着我,安慰我,又把我接出去,在每家住了一段时间。孩子们都很尊重,很体贴,但越是这样,我越觉得自己像客人,没有归属感。后来,我不想再打扰他们,坚持要回老家。俩孩子很不放心,但没有勉强,而是帮我请了一个保姆。

这样过了几个月,我觉得自己能吃能喝,手脚利落,花几千块钱雇人伺候太浪费了,就自作主张将保姆辞掉了。

得知消息后,俩孩子发了火,埋怨我不跟他们商量,计较花钱却不理解他们的心情等等。其实我知道他们都很孝顺,担心我一个人生活会遇到什么不方便的事情,所以被训了一顿,心里还挺高兴。

如何看待老一辈养儿防老的概念(只有亲身经历过)(3)

03

有一回,我妹妹来家里看我。闲聊天时,她说我一个人过日子也挺没意思的,为啥不找个老伴儿呢?还说她有一个同事,跟我家庭情况差不多,人品也不错,想给我介绍一下。

我笑着拒绝了,并跟妹妹说,她应该也知道,我跟老伴儿过了40多年,感情一直很好,心里是装不下别人的,再说自己都70岁了,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一个人挺好的。

妹妹了解我的脾气,没再多劝,可临走的时候却告诉我,找老伴儿这事是孩子们的主意,她只是被拉来帮忙的。

我有些诧异,但心里很温暖。人们都说养儿防老,那如何来“防”呢?是儿女天天陪伴,是供给吃喝,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呢?

如何看待老一辈养儿防老的概念(只有亲身经历过)(4)

04

在我看来,“养儿防老”的真正含义不只是人老了,衣食无忧,精神愉悦,而是要明白养儿与防老的关系。

其实,养儿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幸福;而防老是一种安慰,更是一种精神动力。养儿需要付出,防老得到回报,看似公平合理,但实际情况并不简单。

防老,防的是老无所依、老无所养,为了在关键时刻能得到儿女的那份“帮助”,只要还能自理,老人就不会麻烦儿女,不愿白白浪费被赡养、被伺候的“宝贵机会”。

说是“养儿防老”,实际上是父母为自己不断付出而找到的“理由”或者“借口”。想一想,比较一下,父母给予儿女的疼爱与儿女对父母的孝顺,哪个更多,哪个更重,哪个更久?

如何看待老一辈养儿防老的概念(只有亲身经历过)(5)

写在最后:

人怕老,也怕死,还希望晚年能活得好一些,更好一些,于是不断为儿女付出,为自己养老做准备,并且因为付出而快乐,因为儿女的幸福而骄傲。

这样上一代为下一代牺牲,代代传下去,使幼小的孩子得到照顾,是生命得以延续,不是天经地义,谁都不吃亏吗?

“养儿防老”,看似很自私,实际却是对生命的无私奉献。

文后寄语: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祝您健康快乐!

作者:一丝垂纶,一个性格开朗、爱开玩笑的情感讲述者,愿陪伴师友品味生活,笑谈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