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喂养引起的新生儿黄疸,是黄疸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不少家长感到非常疑惑,母乳不是宝宝最好的食物,怎么会引起宝宝黄疸呢?到底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判断宝宝是不是母乳性黄疸呢?

如何辨别宝宝是否是母乳性黄疸(如何判断宝宝得了母乳性黄疸)(1)

一、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1、转移酶的活性

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如果妈妈的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臟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就有可能导致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2、不饱和脂肪酸

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患儿妈妈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臟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这也是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

3、酵素活性过高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是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二、如何判断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1、如果新生儿出现黄疸持续不退或者黄疸减轻后又加重,然后停止母乳喂养48小时候,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是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2、母乳所致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宝宝没有其他异常的症状,营养发育良好,体重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颜色正常。如继续哺乳,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

3、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

4、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温馨提示:为了预防宝宝生出来有母乳性黄疸,妈妈在怀孕期间应该注意健康合理的饮食,尽量少吃生冷的食品,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食物等,以防损伤脾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