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楹联的对仗知识 主讲人:四师 李玉树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学习楹联的心得 楹联知识讲座第二讲?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学习楹联的心得 楹联知识讲座第二讲

学习楹联的心得 楹联知识讲座第二讲

第二讲 楹联的对仗知识

主讲人:四师 李玉树  

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联律的基本格律,与格律诗相近,但比之更严格,只是没有押韵的限制。概括起来有六大要素和六大禁忌。

第一节 对联六大要素

对联的六大要素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对,意境关联。本次重点讲词性和结构两大要素。   

1. 字数相等。对联可短可长,不管长短,上联(出句)与下联(对句)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起码的要求。

2.句式一致。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必须相同。节奏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

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  “二三”式: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挥毫|列|锦绣; 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3.词性相当   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要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 现代汉语将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细分为十几类,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怎样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古人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即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词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例: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例: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 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所谓义类相对,是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

现举如下20种小类:   ⑴.天文 (日月风雨等)  ⑵.时令 (年节朝夕等)  ⑶.地理 (山风江河等)   ⑷.官室 (楼台门户等)  ⑸.草木 (草木桃李等)  ⑹.飞禽 (鸡鸟凤鹤等)   ⑺.走兽 (狼虎象马等)  ⑻.鱼虫 (蛇鱼蚁蝗等)  ⑼.饮食 (茶酒莱肴等)   (10).器物 (盆杯壶盏等)  (11).文具 (笔墨纸砚等)  (12).衣饰 (衣冠巾带等)   (13).形体 (身心手足等)  (14).人事 (道德才情等)  (15).人伦 (父子兄弟等)   (16).珍宝 (金银玉珠等)  (17).军事 (弓箭刀剑等)  (18).文艺 (诗词书画等)   (19).文史 (经典史册等)  (20).精神 (智愚苦乐等)。 词性相应,是对仗的核心。阐述篇幅较长较细,希望读者细致阅读领会!掌握好才能得心应手。

4. 结构相同 结构相同,指上下联的句型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主谓结构:面熟、性急(名词 形容词),地震、祖传(名词 动词)你来、我往(代词 动词), 春风得意(再分:春-风 偏正,得-意 动宾), 鸟兽飞腾(鸟-兽、飞-腾并列) 并列结构:声音、朋友(名词性,名 名),飞腾、歌唱(动词性,动 动)甘苦、好歹(形容词性,形 形), 山欢水笑(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欢、水-笑均为主谓),红男绿女(整体名词,红-男、绿-女偏正),山明水秀(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明、水-秀均为主谓。和 山欢水笑 的不同点:欢、笑为动词,明、秀为形容词)。 偏正结构:铁路、春风(名词性,名 名),晴空、丽日(名词性,形 名) ,狂欢、微笑(兼具动词和名词属性),雪白、桃红(形容词性,名 形),炎黄子孙(名词性,炎-黄、子-孙并列),艰苦创业(动词性,艰-苦并列,创-业 动宾)。 动宾结构:司令、革命(动词 名词),联系实际(联-系 并列或动宾,实-际 名词性偏正)。 述补结构:鼓足、提高(动词 形容词),好得很(形 助 副),交代清楚(交-代并列,清-楚 并列。 例: 水聚千峰影; 风扶万柳腰。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其中,名词“水”“风”为主语,动词“聚”“扶”为谓语,同为偏正结构的“千峰”“万柳”是定语,名词“影”“腰”为宾语。 又例: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丽日和春风 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 春对丽 是名词对形容词,春字在这里的词性可作形容词用,仍然是工对。 又例: 不弃涓流成大海; 能容块垒是高山。 该联上下均为主谓宾结构,"不弃涓流"和"能容块垒"都是动宾短语作主语,其中,"不弃"和"能容"均为偏正结构动词组,"成大海"和"是高山"皆为动宾结构。 又如: 对自心生,非关难易; 词无天造,总要推敲。 该联上下联均为因果复句构成,"对自心生"和"词无天造"都是主谓式,中间两个字为介宾结构,后一分句中"难易"为形容词,"推敲"为动词,但因为是句中自对,所以也很工整。 又例: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个例子稍有不同,“处”和“年”单独看词性是不同,但是“处”连用为“处处”时,已经名词化,表示“每一个地方”,和“年年”(每一年)的词性是相同的。(这是在古时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复字,把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要互相照应,彼此对称。词和词组构成,不管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还是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都要上下对应。   

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 组,应当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依此类推。   如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也要做到结构相近,如联合结构对偏正结构。对应,至少要求词或词组字数相等,二字结构对二字结构,三字结构对三字结构。 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 如: 风和 日丽; 人杰 地灵。(这副是二二节奏) 如: 说 真心话; 作 老实人。(一三节奏) 如: 寒风 直彻梦; 往事 甚缠人。(二三节奏) 如:千丝冷韵因风 谱; 一院霜心借酒 题。(二二二一) 如: 常缘木 而求 至乐; 独刻舟 以志 初心。(三二二节奏)   

5.平仄相对   要求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反。 有关平仄对应问题,上一讲已经讲得很详细,不再重复了。

6. 意境关联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意境,可参照格律诗要求。具体留待下次再讲。      

第二节 对联对仗的分类要求   

1. 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 例: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香。   联中“沧”对“蓝”为颜色词,“海”对“田”为地理名词,“月”对“日”为天文名词,“明”对“暖”为形容词,“珠”对“玉”为珠宝名称,“有”对“生”为动词,“泪”对“烟”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我们在应对时,一定先读懂联中每字的词性,再下手思考应对词组。   

2. 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 例: 石为迎宾开口笑;    山能做主乐天成。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故称其为宽对。例下联也属宽对:   槛外远山排闼绕;   楼前积水当湖看。  “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这就是工对与宽对的区别所在。   

3. 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4. 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但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5. 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 例: 尧天舜曰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即在上联中借用与“青”同音的“清”与“紫”相对。有的还可以借结构相似的词语来相对。   

第三节 对联的六大禁忌

1. 忌同声落脚 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此规则有两点要求:

(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这种规则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

⑴.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⑵.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不能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   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理论上是一致的,所以二者皆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全句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   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 联律不能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   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 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这上下联的同位“之”字,是允许的。但如果不在同位,就不允许了。   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大忌,也是初学者常犯的毛病。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这个是允许的。 除了这些情况下,上下联重字是不允许的,请大家务必注意!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须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 对“汗青”、“   “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亦可。 对联的对仗,是对联的核心。对仗不工整(简称“不仗”或“不工”),就不能称为合格的对联。

只要学会掌握好以上的六大要素和六大禁忌,就能写出对仗工整的好对联!

2018.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