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再无对错之言

——读《悲惨世界》有感

悲苦的感染力借以文字迸发出的厚重感向外蔓延,直至牢牢揪住万千你我的心。

“各人有各人的幸福,而不幸却是相似的。”

悲惨世界让我明白了什么(悲惨世界多事之秋再无对错之言)(1)

《悲惨世界》主人公 冉阿让

穿梭在法国十九世纪的是来自不同灵魂的哀伤——冉阿让终其一生带着恶的拷问播撒善意;芳汀带着母爱的卑微透支着生命不断索取;沙威对法律的偏执追逐与誓死捍卫;艾潘妮在扭曲家庭环境感染下的挣脱……在这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里,藏着万千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各自的苦难不断堆砌,直至将世界改写成了悲怆。

1814年拿破仑退位后,法国大革命中被推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重回法国称王,波旁王朝复辟,黑暗之风席卷法国大地。时代背景的简述奠定了总基调,全书再以一个又个的小人物视角描绘成一章又一章文字,一层又一层地堆叠出社会的惨状。

降生于农民家庭的冉阿让,孀居的姐姐和她的七个孩子是冉阿让唯一的亲人。萧瑟的法国街头,寒风肆意侵袭,失业青年冉阿让独自找寻着食物,为了姐姐的孩子们不被饿死,走投无路的他砸碎了面包店的玻璃橱窗,偷走了一块面包。而这一块小小的面包,将他送入了苦役场,卷走了他十九年的青春。砸开玻璃橱窗前的思量,一端系着法律的标尺,一端攥着家人的生命,拳头砸碎橱窗血肉模糊,内心善恶明晰难以自谅。

孰是孰非,谁对谁错,无人应答。

悲惨世界让我明白了什么(悲惨世界多事之秋再无对错之言)(2)

苦行僧 冉阿让

苦役场是他修行的开端,冉阿让遭受的无休无止的折磨,使我懂得了悲惨的第一层含义。善与恶在冉阿让的体内纠缠不休,由内而外地外化成为了他服刑期间的四次抗争,让他不断地逼问自己;不断地被世界的灰黑击败;不断地叠加坐牢期限,看待世界的温润目光一点点地生成了双眸中的火焰,暗无天日的狱中生活加速了仇恨滋长。刑满释放后,冉阿让遭受的十九年的鞭挞,怪不得自己;怪不得至亲;怪不得监狱。深深的积怨只能投向社会,一心想要报复世界的不公。要说那漆黑天空中散落的璀璨星光,便是后来教会在苦役场开办的学校。正是这份来之不易的教育,为冉阿让的未来埋下了爱与救赎的种子。这一情节仿佛是雨果先生在耳旁说:“多办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柔柔地语气却掷地有声。

出狱后的冉阿让,扣着“犯罪记录”的帽子,无人愿意收留。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凄怆的社会现实,许多犯罪分子刑满释放后回到家乡,最终选择了自杀。周遭的评头论足宛如隐形的利剑,刺伤他们的心。爱与救赎的云彩不应仅飘浮在西方世界的上空,这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终其一生也等不到爱的救赎。

悲惨世界让我明白了什么(悲惨世界多事之秋再无对错之言)(3)

被米里哀主教收留的 冉阿让

偷盗银餐具的冉阿让再次被捕,米里哀主教得知家中的银器被盗,竟面对警察平和地说:“这些东西是我赠予他的,请你们放了他吧。”警察走后,主教对他说:“我赎回的不是被盗的银餐具,而是你的灵魂,我将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中解救出来,交还给了上帝。”雨果的叙述平缓而又充满力道,此刻,一个浸满淤泥的灵魂被神灵照耀,世界向冉阿让展现出了它的柔软。

冉阿让的善意被唤醒,他不再被是非对错禁锢,救赎之路正式开始。

今后的故事几经曲折,悲惨的化身千百种模样,冉阿让的善意持续绽放。基督教信奉救赎的力量,原罪从人类始祖亚当违抗天主开始,救赎便成为了基督徒 们无可撼动的信仰。自小受无神教育熏陶的我,救赎的概念仅仅是开眼看世界的冰山一角,我与之从无深入的交集。

在《悲惨世界》里,我初次亲临了救赎的力量。救赎让人超脱出对错的局限,借以解救自我的名义信仰善意,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取得自我的心安。哪怕世事难料;哪怕世道不公;哪怕蒙受冤屈,荒唐的时代难免会有昏庸的统治阶级;难免会有荒谬的法律秩序;难免会有盲目的乌合之众。

悲惨世界让我明白了什么(悲惨世界多事之秋再无对错之言)(4)

恪尽职守的探长 沙威

沙威,是法律的狂热信徒;是恪尽职守的探长;是雨果在书中一手塑造的复杂的反派形象。他固守的“法”与冉阿让代表的“善”抗衡了一辈子,沙威的落败,暗含着作者永远饱含的对爱的憧憬。终于,那份缺乏爱滋养的正直随着沙威一起坠入了塞纳河,此刻,对错是非再无意义。沙威并不可恨,作者将更多的可怜赋予了他,仿佛透过沙威的死,让我们看清那些令人窒息的制度束缚着劳苦大众,更啃噬着执法者的灵魂。法理条文规定的对错在多事之秋近乎销蚀,偏执捍卫反倒加速道德凋敝,而深陷其中的沙威又如何懂得?

悲惨世界让我明白了什么(悲惨世界多事之秋再无对错之言)(5)

悲惨女工 芳汀

乱世出的是盖世英雄,苦的是普罗大众。冉阿让深受时代的残害,可报复社会只能加重自己的罪孽并将苦果延续向更多的无辜。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要报之以歌。”悲惨的阴霾遍布天空,始终流露出对善意的渴望,如同雨果在开头所写:“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悲惨世界》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悲惨世界让我明白了什么(悲惨世界多事之秋再无对错之言)(6)

芳汀女儿 冉阿让养女 珂赛特

文学巨匠雨果巧妙设计的网状式结构,将看似互不相干的琐碎情景勾连在了一起,而网点中心正是这偌大的巴黎城。雨果钟情于巴黎,他在情节的描绘上无不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性情。令我惊奇的是,他在巴黎下水管道上时不时洒上的几滴浓墨,助推着读者心绪的紧随。无数作家描绘地表建筑的恢弘壮阔,唯独他抓住了深埋于地下的下水管道。细细想来,每次以阴森、恐怖、黑暗形象出现的下水道寄托着作者的深意,他耐心地勾勒着肮脏和阴冷,同时又恰如其分地使人被那一种无坚不摧的人力折服。下水管记录着底层人民最真实的信仰,似乎埋藏在地底深处的下水管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纪念碑,在它面前,我们辨析一生的善恶都变得无比渺小。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修道院,同样也是雨果醉心勾勒的场景,也是在我看来冉阿让修行的终点。书中这样写道:“修道院就是把米里哀主教的功业继续完成。”这句话十分巧妙,甚至早早地隐射了冉阿让的命途。冉阿让的苦修,自苦役场开始,至修道院结束。一个是囚禁的男人地方,一个是禁锢女人的场所;一个是属于真正的罪人,一个是属于无罪的妇人;一个是在为自己赎罪,一个是在为世人赎罪;一个充满了怨恨,一个充满了甘愿。最终他选择在修道院安身,完成了救赎的最后一站。

悲惨世界让我明白了什么(悲惨世界多事之秋再无对错之言)(7)

珂赛特和爱人马吕斯

而在冉阿让垂暮的一刻,不忘将修行传递,让我瞬间泪目。马吕斯和珂赛特守在他的膝前,珂赛特早已哭成了泪人儿。马吕斯握着他的手说:“我们接您回去,我们是一家人,不能分开。”就在阴阳分别的时刻,冉阿让即将完成他在人世间的修炼,他要在临死前让珂赛特将修行的种子继续延续下去。在冉阿让的世界里,灰黑的尽头是苦修的无憾,闭上双眸,是对世界最温情的应答。

雨果在现实主义中不加吝啬地倾注了许多浪漫主义,而正是这撒入灰暗人间的星光,再一次灼伤了世人的双眸。王安忆曾在书评里这样解读这份浪漫主义:“雨果对民众有一种特别强烈的矛盾心理,在他的小说中民众大都处在歌舞的背景下,都担任了一种大型歌舞的群众角色,非常欢腾,也十分鲜活。可是民众身上总有盲目性的弱点,最后都要有一位神的出现,来把民众领导起来,这便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体现。”

悲惨世界让我明白了什么(悲惨世界多事之秋再无对错之言)(8)

《悲惨世界》电影海报

《悲惨世界》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从宗教、战争、爱情多个方角度切入。其间有真实的人物原型,也有虚构的个人传奇。有渲染的正义呼声,也有历史的战争写照。它们相互交织起来构成一个元素充足的“世界”。厚重的故事与纷繁的细节背后,既简单又复杂。王安忆在书评里用一句话概括了整部作品:“《悲惨世界》即一个人的苦行与苦修。”他的修行不在宗教场所,而在世俗人间,这个“俗世”就以“悲惨世界”来命名。

我喜欢《悲惨世界》合书一刻的升华,并不是悲从中来,压抑到不能自已的忧伤。而是那厚厚书卷结尾处散发出来,对社会进步的信心与对人性的乐观精神。这使我联想起了国人的民族史,二十世纪的中国同样悲惨,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改革之争,虽是穿越了惨绝人寰的岁月,但善的力量永不言败。当今的华夏民族就是正义之光的最佳力证,亚洲雄狮重回世界,善意必将压倒一切。

暗无天日里再无是非对错,善恶的对抗、人性的挣扎不可避免。人人心中都保留着善意,那是悲惨中的零星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