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弱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劾百神朝而使之。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以女魃止淫雨。天下既定,圣德光被,群瑞毕臻。有屈轶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进……
看完这段生涩拗口的古文,你一定以为这是摘自《史记》或者《山海经》之中。这不就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上古黄帝大战蚩尤吗?但是,如果我跟你说这确实是黄帝大战蚩尤,但是却是出自其他的史书。又有人会说,大惊小怪,中国的史书多了去了,编年体、纪传体。没错,这部史书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现《竹书纪年》。该书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竹书纪年》
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体通史,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是如果你知道它的内容,可能你原本的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观不说是崩塌吧,颠覆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尧的儿子),使不与父相见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当时尧的德行败坏,被舜关了起来,关在一个叫做平阳的地方。然后舜自己当了皇帝。后来才把尧放了。而且舜在囚禁尧的同时,还把尧的儿子也限制了起来,让他们父子不能相见。
听完这段话,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不是人们杜撰的?历史上明明是尧禅位给的舜!这可是千古传唱的美德!怎么会是舜把尧关起来,自己做了皇帝呢?至于这段历史真假我们暂且不做评论,但是,这就是《竹书纪年》里所记录的内容。
后来舜即位后清洗政敌,杀掉了尧的几名心腹,并污蔑对方,称之为“四凶”,这里面就有大禹的父亲鲧,于是大禹暗中积蓄力量,据夏地抗击舜,击败舜之后将其流放苍梧至死,大禹死后,儿子启即位,伯益密谋篡位,被启杀死。
这个例子只是《竹书纪年》中很常见的例子,如果说《史记》是中国自古以来被人们所认知和认同的正史,那么《竹书纪年》则完全是跟《史记》反着来!《竹书纪年》对史学界的震撼,在于它所纪录的史料与《史记》所描述的不单只内容不同,而且价值取向相异。《竹书纪年》描述了从夏朝到战国时期历代所发生的血腥政变和军事冲突,根据《史记》所记载,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的将国家交给他。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不过,《竹书纪年》对此却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
伊尹像
与别的史书相同,《竹书纪年》早在汉代时就已经散佚。279年的西晋,一个位于今日河南省的魏王墓被盗挖,盗墓者被捕之余,得以让墓里的大批竹简出土。当时国家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晋武帝命令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翻译竹简,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每简四十字,凡十三篇,起于黄帝。因为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期间又遇上八王之乱等多次政治纷扰,秘书丞卫恒在从事“考正”时际被杀,使整理的进度大受打击,由卫恒的好友佐著作郎束皙续成。最后负责官员把史书纪录的部份整理好,并将之命名为《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多记晋国与魏国之事,一般将此书看成是魏国的史书。
另一方面,《史记》在人们心中一直都是以正史的地位而根深蒂固,但是《史记》本是私史,也是野史,却给视为正史,是司马迁父子私下编写的,还有西汉博士褚少孙补写部分。史记记载很多汉朝黑历史,不为汉朝统治者喜欢,但后来因为儒家思想占主流,史记影响力巨大,逐渐给接受为正史。而《竹书纪年》却是实实在在的官史,但却非正史,是春秋时晋国史官和战国时魏国史官所编写,也就是官方编撰的史籍。在西晋时给盗墓贼挖出来,但是内容过于惊世骇俗,在那个以儒家文化为尊的时代,是绝对不可能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主流所承认的。
对于任何一本史书,我们不能单单说谁真就谁假,只能不断去还原,因为任何史籍都是当时统治者所谓的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一种工具罢了,都不可避免得带有主观看法,而很多事情都是道听途说,都是不同角度解读。而这两部史籍,都有共同特点,都是搜集了大量的传说,参考大量的资料,不同的是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并且司马迁的风格更偏于小说笔法,加入个人见解和所谓的时代局限。并且作为流传下来的史书,大多都是曾经散佚,古本丢失,今本都是宋朝或明朝人编撰,这其中就可能存在很多错误或给篡改的成分。而《竹书纪年》由于竹简散乱,而战国文字当时已经不能尽识,因此争议很大。到了晋惠帝时期,秘书丞卫恒奉命考正竹简,以定众议。但是八王夺位,永嘉之乱爆发。卫恒被杀害。其友佐著作郎束皙续成其事,遂有考正本竹书纪年,又称“卫束本”。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且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流传下来,这一段历史时间跨度是非常巨大的,这期间的事情并不能单凭一本或者几本史书就能断定印证的,这就需要史学家们长年累月的考证和推断。因为历朝历代统治者和史书编写者们都要从自身利益和社会层面出发,所以不同时期的史书亦有差别。加之战乱和遗失,才让今人对于过去的那段历史如此的好奇和着迷,我相信,这应该也正是历史所吸引人的的原因之一。
《竹书纪年》中,《尚书》、《春秋》(三传)与《史记》被一面倒的斥为“伪史”,同时对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和司马迁等人的极尽嘲讽,让这本书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忌讳。但是,《史记》采用纪传体来记述事件,而古本的《竹书纪年》辑本以年代为经、历代各家引文为纬,纵向展现原本《纪年》的面貌;而本章则以《竹书纪年》引者为经、时间为纬,横向展现古本《竹书纪年》的面貌,即原本《纪年》流传、变异过程中一个个的横切面。现在的人以新的角度考察,可以看出纵向角度所不能看出的东西。如果各位有兴趣,不妨深入的研究一下,我相信,对于读惯了《史记》的我们,会有不同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