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八大名关(行走横断山腹地)(1)

巴塘县城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文/图

甘孜州巴塘县,位于川西边陲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国道318线纵贯县境,历来为汉藏东西交通的重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巴塘,忘了爹娘”,这句略带俏皮味的顺口溜,是人们对富庶巴塘的礼赞。

来到巴塘是令人激动的。地处横断山系芒康山-云岭东侧的巴塘县城,三面环山,满目苍翠,海拔2500米左右,一般从内地来的人基本上没有高原反应。街头,头戴翘边牛皮毡帽、身穿宽袍大袖的楚巴(外衣)、右臂袒露的藏族汉子在街上走来走去,他们藏靴闪亮,佩剑华丽,非常拉风。

令我惊奇的是,在远离内地的巴塘县居然藏卧着一座关帝庙。

京西八大名关(行走横断山腹地)(2)

巴塘关帝庙标识

“混搭”的汉式房屋结构

那天下午,我们在巴塘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益西拉姆的带领下,来到城东夏邛镇孔打伙村,看到了这座始建于清乾隆时期的关帝庙。

益西拉姆,是个娇俏的藏族女孩,她2017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被分配到县文化馆。高原炽烈的阳光,将她秀美的脸庞照得红扑扑的,看上去格外可爱。

益西拉姆不无自豪地说,这座关帝庙竟然是巴塘乃至整个康巴藏区首座汉式庙宇,文献记载,大名鼎鼎的拉萨关帝庙、日喀则关帝庙都算是“步其后尘”呢。

京西八大名关(行走横断山腹地)(3)

“混搭”的汉式房屋结构

阳光明丽,白云遮不住高远的天空,露出奢华的蓝色锦缎。远处,那种极富层次感的藏寨伴着碧绿的树木,与蓝天、白云、青山等互为衬托,写意在这大自然的山水画卷中。

这座关帝庙,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

千百年来,关帝庙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明亮得刺眼的初秋阳光,放大了我们参观关帝庙的热情,脚步也加快起来。走拢一看,这座藏卧于康藏高原的关帝庙,早已没有了完整的建筑物,或者说就是一座老房子留下的废墟。一面风马旗在蓝天下有气无力地摇曳。从残留的屋檐、屋梁以及依然精致的雕花上,还可辨认出它曾经是一座气势不凡的精致庙宇。

再细看,这座关帝庙是典型的汉式房屋结构,外墙采用藏族传统的泥墙式建筑——因巴塘这里石头少,人们喜欢就地取材用泥巴造房子。房顶的一些木头是彩色的,大殿里堆放了很多拆下来的木头。在侧殿里,还依稀可见零星壁画的痕迹,颜色依然鲜艳,笔触依然灵动。如果外面不是街头立有“关帝庙”三字,我还以为来到了一座旧时土司人家的遗址呢。

巴塘关帝庙,深深融入了当地的民族特色,造型上很有些汉藏“混搭”的意味。

据说,当年的关帝庙从主柱到横梁,都绘有琳琅满目的唐卡壁画,如《四大天王》《如意膝》《上乐》《吉祥天母》以及《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等绘画,每幅画都表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传说。

我在关帝庙遗址一扇门的两边,看到一幅对联:“心存大学明新内,志在春秋笔削中。“大学明新”应该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春秋笔削”的本意是指孔子写《春秋》之事。对联大致表达出遇事通达、心性明朗、学以致用的意思。

关帝庙附近,一座座仿藏式的钢筋水泥大楼拔地而起、比肩接踵,传统的土墙民居正在消失。

京西八大名关(行走横断山腹地)(4)

巴塘弦子的传承人扎西老人

清朝,川滇陕商帮筹资修庙

巴塘的关帝庙是何时修建的呢?

康熙年间清军入川之后,许多外地商人也开始转战川康茶马古道,寻找新的商机。最初是零星的川商来到巴塘,在人流较多的街巷摆摊,随即在较向阳的地方用草饼子、石块、木板等,搭建起简易的住所,经营起他们的小生意,生意做顺了,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下来。最初的川商只有七八家,本钱也不大,卖一些茶、盐,再收些本地的中药材。后来又来了陕商、滇商,时间长了,这些外地商人迎娶了当地藏人的女子,安下家来。他们拆除了简易的临时住所,建造起一间间的木屋,前铺后居。铺面的门窗上下都做成凹槽,闭市时卡上木板,关闭门窗。在建造这些木质房时,大家就按照汉地商街的模样而建,毗邻相连,两边是商铺,中间留街道,下有排水沟,用石 板盖上,以沥雨水。过去杂乱无序的村落,就变成了较齐整的街道。

清雍正年间,来巴塘做生意的汉人越来越多,他们组织成立了汉商公会,又叫财神会。由会首管理事务。汉商公会成立目的,是为了增加汉商的凝聚力,防止外力排斥。

在巴塘待久了,年年月月,日落云起,看着远飞的大雁,远离故土的汉族商人把巴塘当做了第二故乡,也觉得有必要修个会馆之类的东西,这样,大伙有空来喝喝茶,吃吃饭,互通一下生意上的信息,商议一下祭祖拜宗的事情,逢年过节也有个热闹欢庆的场所,算是抱团取暖。加之,汉族商人中越来越多地与巴塘本地女子结婚生子,为了让子孙也入乡随俗,了解康藏文化,健康成长,也觉得有必要修个关帝庙。

京西八大名关(行走横断山腹地)(5)

巴塘关帝庙位于夏邛镇孔打伙村

雍正五年(1727年)夏,当格桑花开得正旺,汉商公会联络当时清政府驻巴塘的汉族绿营官兵(清朝规定汉兵用绿色军旗),倡议修建关帝庙。消息一传出,得到很多人响应。修建费用,除会员捐助外,还向巴塘内外的汉族官商募捐。建筑主要项目是购置庙基,建庙宇,立神像,设戏楼、修钟鼓楼。

为了对工程把好质量关,汉商公会还推选3人为会首主事,主要负责建庙的事务。他们还从内地雇请了一批手艺好的泥工、石匠和制作砖瓦、石灰、雕塑的工人来巴塘参加工程。宁静的高原古城,一下子热闹了。

竣工后,商人们在关帝庙内兴办汉文私塾,欢迎藏族学生来就读,一律实行免费,教育经费由汉商公会出资,主要教《百家姓》(四书五经)《三字经》《资治通鉴》以及汉藏民族文化礼仪等。1748年,汉商公会改名为川滇陕三省同乡会,同当地人的商贸、文化往来也更密切。

地方志记载,当年出力出资修建关帝庙的会员,除了在巴塘的80名商界士绅(藏名“冲巴甲觉”),还有清廷派驻于此的绿营官兵83名。竣工前夕,这些人均将姓名铭铸在大铜钟上,以示纪念。可惜这个钟后来不复存在了。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经过37年的施工,关帝庙终于建成。

当年的关帝庙算是巴塘的一个地标,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建筑的触角四处延伸,看上去很有些气势。庙内,塑有财神、关羽、关平、周仓和轩辕黄帝,鲁班、嫘祖、孙膑等神像,庙后还修有观音殿。主楼之外还建有魁星阁、戏台、钟鼓楼和大院坝。整体院落,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煞是美观。

关帝庙东侧的钟鼓楼钟,有一口铜铸的大钟和一面大型皮鼓,每月初一、十五的白天中午和午夜十二点正时,呜钟击鼓,以表示这两天为敬奉“关帝”的日子。

巴塘关帝庙的修建,影响了康藏地区的藏民,也兴起了崇敬关羽、朝拜关帝庙的习俗,更首开康巴藏区修建汉式庙宇之先河,各路人马争相来参观集会。袅袅香火,一如藏家门窗前的风马旗,带着祈福的翻卷声,飘荡在茫茫苍苍的康藏高原(未完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