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古老的歇后语叫:“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这条歇后语背后的故事与三国人物有关,说是刘备在北方无法立足后,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暂时被刘表安置在荆州最北边的新野,刘表用意是让刘备替自己抵御曹操南侵。 刘备暂居新野时,痛感麾下缺乏智能之士,于是四处寻访、招贤纳士辅佐自己。

徐庶,字元直,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人。诸葛亮隐居隆中时,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一同游学,交往密切,并结为挚友。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1)

刘备暂居新野时,为扩大势力而广求贤才,徐庶闻讯前来投效,被刘备用为智囊,施计大破曹军。后来,曹操为了挫败刘备,将徐庶老母掳为人质,以胁迫徐庶就范。徐庶事亲至孝,思母心切,方寸大乱,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刘备,辗转北上投身于曹营,但却终身不为曹操献上一计。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徐庶走马荐诸葛 ”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叫“徐庶走马荐诸葛” :话说徐庶被刘备用为军师后,帮助刘备在新野打败曹军,后曹操得知刘备之所以能以弱胜强,主要是得到了一个足智多谋的智囊人物——徐庶。要摧垮刘备,就要设法将他麾下最关键的人物徐庶弄走。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2)

曹操用计把徐庶老母诓骗到许都,并模仿徐母的笔迹给徐庶写信让他到许都一见。叙述接到信后,信以为真,他忧心如焚,打算动身前往许都。刘备虽然万般不舍,但不忍阻人孝道,更不忿曹操拿徐母要挟徐庶,因此勉强同意徐庶离开自己北上许都。

徐庶离开时,刘备依依不舍,十里相送。就在刘备目送徐庶远去时,不想他却拨转马头奔了回来,并向刘备推荐了好友诸葛亮。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有卧龙之称,足可以辅佐您成就王霸之业,这样才有了后来脍炙人口的“三顾茅庐” 之精彩章节。

徐庶为了让刘备放心,临别时还信誓旦旦地向刘备保证,鉴于曹刘两家势同水火的紧张关系,自己终身不会向曹操献上一条有价值的计策,“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即由此而来。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3)

徐庶风尘仆仆地赶到许都 。老母见他来后感到十分惊讶, 知道是曹操用计把儿子骗来的。徐母为了让儿子和曹操彻底决裂,毅然自杀身亡。

小说就是小说,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与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都是小说家虚构的

罗贯中用一支出神入化的如椽之笔,在一部巨著中塑造了众多可歌可泣、让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形象。

譬如徐庶。足智多谋的他是能让曹操感到忌惮的不凡人物,为了能拆散他与刘备的合作关系,曹操甚至不顾名声、不惜采取龌龊下流的绑票手段来要挟他。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4)

同时徐庶是个大孝子,为了老母的安危他不惜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事业,其身上闪烁出难得的人性光辉。徐庶在处理和刘备的关系上,表现得也恰如其分,他虽然被迫投奔曹营,但却恪守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发誓绝不做有损旧主的事,此外,还向刘备大力举荐了替代自己的人——诸葛孔明。徐庶做人做事仗义到了这个份上,绝对称得上仁至义尽了。

再譬如刘备。虽然他求贤若渴,一心壮大自己的势力,以实现兴复汉室的初心,但在徐庶家遭遇重大变故时,他虽然非常不舍,但尊重徐庶的个人抉择,也算做到了以人为本。

还有徐庶老母。她爱憎分明,为了不拖累儿子从事正义事业,同时督促儿子弃暗投明,老太太甚至不惜舍身取义。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5)

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历史上真实的徐庶和其老母与小说中的形象有较大出入

文艺作品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小说《三国演义》以信史《三国志》为蓝本,但在具体细节上又做了许多渲染、夸张甚至虚构。

《三国志》没有为徐庶单独立传,但至少在两处提到了他。《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了徐庶先投刘备再转投曹营的过程 :

“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6)

首先,徐庶见刘备后立刻向他推荐了好友诸葛亮。随后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传奇故事。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 曹操南征时打败了刘备 ,并亲率五千精锐紧追不舍,当阳长坂一战,再次击溃刘备,并在乱军中虏获了徐庶之母。徐庶心乱如麻,以手指心对刘备说:“我本想和您共图王霸之业,怎奈如今和老母失散,我方寸已经大乱,没心思继续追随您去干大事了,请允许我这就向您告辞”。刘备听罢,内心如翻江倒海,但不好说什么。徐庶随即拱手而别,去见曹操了。

史载,徐庶入曹营后并没有不发一言,更未消极怠工,至少分内之事他都一一做到了,该他干的工作他也都干了,或许因为曹营人才济济,还轮不到他来献计献策,所以才有他“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计”之说。《三国志》、《魏略》等史籍记载,后来徐庶官至御史中丞,当然徐母上吊自尽这档子事也是小说家子虚乌有的杜撰。 随后史书中便再无有关徐庶的只言片语了。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7)

雄才大略的曹操真的会干抓捕徐母为人质逼迫徐庶离开刘备这等下流勾当吗?

那么徐庶弃刘投曹,真的是因为曹操扣押其母为人质要挟他所致吗? 因为老母陷在曹营,徐庶就改换门庭,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真命天子与人生理想吗?

显然没那么简单。首先,曹操不是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为了达到要挟徐庶的目的才去抓捕徐母的。按《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得到徐母完全是意外,纯属乱军中的一次偶然而已。

新野位于荆州最北边,无险可守,凭曹操的实力,要一举消灭刘备并非难事,根本用不着干什么抓徐母、骗徐庶,通过拆散刘备幕府的办法来彻底摧垮他之类的损招。

在绝对的实力的碾压下,什么阴计、阳谋都不堪一击。所以说,在曹操眼里,徐庶虽然是一人才,但还不至于用如此阴招招揽他为己所用。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8)

其次,当时军阀割据,争夺天下,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网罗人才,曹操更是爱才如命,他决不会因为乱杀刘备麾下的一个谋士的母亲而坏了口碑,失去人心。相反,在长坂混战中意外得到了徐庶老母,他不仅不会以老太为钓饵,相反还会厚待老人,以获取敬贤爱才的好名声。

曹操却是杀人如麻,但却尊重真正有才之人。当年他擒斩吕布,诛杀陈宫后,将陈宫得到母亲接到府里好生赡养, 替她养老送终,又给陈宫的女儿挑了一户好人家,并置办彩礼、将她风风光光地嫁出了。

因此可以断定,徐庶并不是因为老母被曹操扣为人质这才被迫转投曹操的。如果真的因为上述原因徐庶被迫来到曹营,并不发一言,不献一策,出工不出力磨洋工,又怎会被擢拔到御史中丞的高位?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9)

徐庶投曹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在刘备集团内受人排挤,是他自己不想再干下去了?

根据史料中记载的徐庶当时的境遇,结合他转投曹操后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判定他入曹营和老母被曹军所掳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关系。

徐庶投曹的真正原因是他不想在刘备那儿继续干下去了,想换个工作环境。说白了他是主动离去的,绝非被动而为。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徐庶有了“跳槽”的想法?《三国志》、《魏略》、《汉晋春秋》都未记载,从刘备集团的用人特点、内部风气和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来看,或许和诸葛亮有某些关联。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10)

刘备在军中设“双军师制” ,以达到权力彼此制衡的目的,或许这就是徐庶徐庶离去的原因所在

《三国志》记载,并不是徐庶欲赴许昌前才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的,而是他刚开始为刘备效命时就立刻向其介绍并推荐了诸葛亮。

史载,当初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去拜见,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卧龙也,能辅佐您成就大业,您愿意见见他吗?

刘备到隆中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徐庶、诸葛亮曾在在刘备手下共事了一段时间。

刘备乃一代枭雄,戎马半生,经历复杂,深谙权谋。他在军中设置了“双军师制”,即同时任命两位高参为左、右军师,以达到相互制衡、不使一人独大的目的。这本无可厚非。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11)

问题是诸葛亮权力欲望较强,他的目的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绝不容忍有人能和自己平起平坐。举例:后来诸葛亮害死刘封、彭羕,逼反孟达,流徙廖立,罢黜李严,不重用魏延,将刘备集团中能力出众者几乎清洗殆尽, 虽有很多复杂原因,但问题的根本还是他重用亲信、不能容人(指忠于刘备的人)。

当年的徐庶仰慕刘备仁义之名,于是主动投到他帐下,而且他毫无私心,还顺带保举了挚友诸葛亮共同为刘备效力。

刘备有帝王心性与手段,他为了控制住自己的幕僚班子,采取所谓“双军师制”。诸葛亮后来居上,与徐庶并肩而坐,徐庶纵然大度,却也如鲠在喉。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12)

诸葛亮确是有本事,登高望远、料敌如神,但他有个缺点,喜欢独揽大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免不了极力在刘备面前表现、抬高自己,“贬低”徐庶,徐庶碍于情面,又不便与之相争,心灰意冷下遂逐渐萌生去意。

而徐母被曹操偶获这一突发事件,给徐庶提供了恰当的时机。既然有充分理由,徐庶更坚定了自己北上许都的决心,毅然辞刘投曹。

一山难容二虎

《魏略》、《汉晋春秋》中都有诸葛亮、徐庶惺惺相惜、相互友善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诸葛亮是徐庶推荐给刘备的,因此人们都认为他俩关系很铁。当徐庶进曹营后,肯定不会把自己之前的经历告诉新主子,说自己是遭旧主和同事的排挤、倾轧才出走的。那样说不仅会使自己颜面尽失,还显得自己很没能力、忒没本事。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13)

所以徐庶只能掩盖事实,打落牙齿和血吞,自己的郁闷自己承受,要么对自己和诸葛亮的矛盾关系避而不谈,要么要不由衷地说我俩的友谊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关系杠杠的,结果两人相善被记入青史,并成为千古美谈。

其实,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徐庶那样厚道。《三国志》中记载的一段话可以印证此说,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曹魏时,听说旧友徐庶、石广元在魏担任的官职后,有些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

“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此话什么意思呢?大意是“徐庶和石广元这等智士为何得不到重用?主要是魏朝人才济济,能人多如牛毛吧”!

如果诸葛亮和徐庶的关系真的像史书中描写的那般亲善,那他一定不会用如此嘲讽的语气评价好友,或许他会这样说:“不是徐庶、石广元没有才能,而是魏朝没有慧眼不用他们罢了”。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14)

徐庶为刘备出过的主意(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15)

【插图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