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张家口坝上的沽源,才知道坝上人有三宗宝,那就山药莜面大皮袄。这里要说的莜面,坝上人念叨起来,如亲人般亲切,因为莜面养活了祖祖辈辈的坝上人,那种情结已经深深地镶嵌在了骨子里。坝上有一首歌谣是这么唱的:“蓝天白云风光好,坝上盛产三宗宝,你要问我哪三宝,山药莜面大皮袄。坝上莜面好味道,降脂耐饿解疲劳,坝上莜面香天下,它是坝上的宝中宝,坝上的莜面宝中宝,一年四季离不了。”足见莜面在坝上人心里的重要地位。

草原上的美食才更有灵魂(有一种三生三熟)(1)

莜面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称“裸燕麦”,俗称“油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种植于西北、华北和内蒙古等地,已有两千年历史。清政府颁布屯垦戌边后,大部分移民迁入沽源,莜麦自此在坝上安家落户,而莜麦又是一种喜凉的植物,非常适合坝上的高原气候。

草原上的美食才更有灵魂(有一种三生三熟)(2)

莜面是坝上人的当家饭。作为主要食物,被巧手的大娘、婶子、媳妇们,做出各种花样翻新的品种,不仅吃多,风味也各有千秋。可以加工成莜面窝窝、莜面鱼鱼、莜面傀儡、莜面饺子、莜面拿糕、莜面饨饨、莜面三下锅,还可做烙饼、煮鱼、炒面、糊糊、燕麦片方便面等,相同的莜面,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味道,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了坝上人的味蕾,解了坝上人的饥饿,圆了坝上人的肚子,让每一个坝上人念念不忘,魂牵梦萦。

植物与人类一样,是有性格的,莜麦的性格特点就非常鲜明,且与众不同。在坝上,流传着关于莜面“三生三熟”的说法,莜麦从种植到端上餐桌,要经历三次三生三熟的过程。

莜麦收割好之后,拉到场院进行脱粒,脱下来的莜麦自然是生的,不能吃,这是“一生”;炒熟的莜麦磨成了莜面,又成了生的面粉,这就是“二生”;把莜面做成窝窝或者鱼鱼,又成了生的,这是“三生”。莜面还是中华食品中唯一的“三熟”食品。 一曰炒熟。即在加工面粉时须先把莜麦淘洗干净,晾干水分后下炒锅煸炒,待冒过大气后,再炒至二分熟即可出锅,上磨加工,箩出面粉。

草原上的美食才更有灵魂(有一种三生三熟)(3)

二曰烫熟。即在和面制作食品时将莜面置于面盆内,一边泼入开水一边搅拌,紧接着用手将面盆内的块垒状莜面加水揉揣,达到“三净”(手净、面净、盆净)程度,再根据需要制作各种所需成型食品。三曰蒸熟。即把制成的莜面食品用蒸笼蒸熟,方可食用。屋子里弥漫着莜面特有的香气,莜面蒸熟了才真正的可以吃了。这样的特性,这样的做法,是别的粮食作物望尘莫及无法比拟的,印证了一句老话,百炼才能成钢,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草原上的美食才更有灵魂(有一种三生三熟)(4)

莜面还有一个特点则是耐饿,坝上人的口头禅: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面饿断腰。意思就是,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里的路,吃了油糕可以走三十里的路,而吃了荞面走上二十里就饿得直不起腰了。

如此经饿的莜面,是因为莜面耐寒,富含高蛋白低碳化合物,含有不可溶的粗纤维,所以耐饿。坝上人对初次吃莜面的客人,总是善意的提醒: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水水正好好,吃的太饱,胃就会涨得难受。

莜面好吃,汤很重要。坝上人对汤的做法颇为讲究。最好的蘸料非羊肉蘑菇汤莫属,羊肉要选新鲜的,切成小丁,搭配山里的蘑菇,然后放葱、姜、蒜、五香粉、盐、味精,放在一起蒸熟,喜欢吃辣椒的可以放点红辣椒,那种鲜香,闻之扑鼻,食之够味,那是一种地道的坝上风味,弥漫在舌尖,逗留在心间,永远不会忘记。

喜吃莜面不仅是坝上人几百年的饮食习惯,而且一年四季吃法不同,各有风味。初春,新鲜蔬菜不多,而家庭腌制的酸白菜相对比较充裕,将腌酸菜浸泡后,切碎同猪肉或猪油、粉条、山药、豆腐等烩出一锅烩酸菜,把蒸熟的莜面窝窝、莜面鱼鱼、莜面饸饹放进烩酸菜碗内,再放一些油炸辣椒调拌着吃,两碗进肚,身上头上都出汗。

草原上的美食才更有灵魂(有一种三生三熟)(5)

草原上的美食才更有灵魂(有一种三生三熟)(6)

#扶贫达人在行动# #内蒙古山货节# #山货上# #我要上# @字节跳动扶贫 @头条三农

,